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7

  ..續本文上一頁說是:我修密宗啊!念咒,在那兒念念咒,就殺殺殺殺殺殺殺殺。喔!那個瞋心起來了,就要殺人,這是修的一個什麼法?這就是在那兒修的修羅法。殺心還不斷,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這念個什麼咒?念個牙疼咒,那都不會靈的。所以要守持五戒、奉行十善,這十善你若做到好處,做到極點,那就是持戒,那就是修行。所以不要往遠了去找,你每一念,你回光返照,看看我是不是貪心又出來了?我是不是瞋心又跑出來了?我是不是盡打愚癡的妄想?我這個淫欲念頭斷了沒有?我這個偷盜的念頭斷了沒有?我這殺生的念頭斷了沒有?就回光反照問問自己。你這個念頭若斷了,那還不算呢!還要往前去勇猛精進。不是說:“哦!我沒有殺生啊,我也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念頭了。”你沒有這個念頭?你就是“沒有這個念頭”,那已經夠殺了、夠盜了、夠偷了、夠邪淫了。你若真沒有了,根本就不知道,爲什麼又要賣一個廣告說:“我不殺生了,我不偷盜了,我不邪淫了。”給誰聽?給誰看?這要不是騙人才怪呢!那麼“得清淨手,受持佛法”,這要真正地虔誠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這是洗臉的時候。我們早晨都要洗洗臉,這又要發願了,以水洗面,“當願衆生”:你看!無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當願衆生。“得淨法門”:所有的衆生都得到清淨的法門。“永無垢染”:永遠永遠都沒有這種染汙的思想,染汙的念頭都沒有了。

  “手執錫杖”:這個錫杖,一般人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手拿那個錫杖,那是開地獄門的一個鎖匙。那麼把地獄門一開了,把餓鬼就都放出了。放出,有的去做人的,有的還去做畜生的,有的升天的,有的做妖魔鬼怪的,這都不一定了,看他哪一種業成熟了,就去做哪一類的衆生。所以出家人也都手執錫杖,手執這個錫杖,入慈心叁昧,所以說“當願衆生”:又發願,願意一切衆生。“設大施會”:設立這個大布施的法會,無遮大法會,誰來布施給誰、誰來布施給誰。“示如實道”:指示衆生沒有分別這個如實的道理,如實的真理,沒有一點分別的,沒有一點虛僞的,是實實在在真實的道路。

  我們要依照這個真實的道路去修行,不要盡轉彎抹角地去盡走一些個不好走的荊棘的小路,我們要走一個坦坦蕩蕩的康莊大道。在現在這個世界,你看看!水裏的道也有,路上的道也有,空中的道也有--航空,就是在空中走。現在又跑到太空去了,入這個太空的軌道上來跑。這有有形的道,也有無形的道。有形的道就是六道輪回的道;無形的道,要學出世的法門,四聖這個道路。四聖的道路,你是看也看不見的,聽也聽不見的,但是你修行,有真實功夫的時候,自然就有所感應道交,有所成就。

  執持應器。當願衆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衆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于道。當願衆生。能行佛道。向無余法。

  我們拿錫杖就有錫杖的咒,五十叁條小咒有錫杖咒,這錫杖咒是人修慈心叁昧所用的。前邊所說這個“示如實道”,示就是指示,指示給衆生這個如實之道,不是虛妄之道,是真實之道,是不偏不倚的一個中道。所以佛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這是“如來”兩個字的另一個解法。

  那麼現在說“執持應器”:執持,就是拿著;應器,就是應量器,就是比丘吃飯所用的那個缽。那麼這個缽是正應你所吃的那個數量,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夠。你太多了,這就是貪心;你若不夠,那是悭吝,舍不得。你就對自己舍不得,那也是個悭心,悭吝的心。所以多者就爲貪,少者就爲悭,那麼你適可而止,比如我們能吃多少,恰到好處,這叫應量器。

  “當願衆生”:我們在這個時候又發願了,發願:我願意所有的一切衆生。“成就法器”:都做爲一個載道之器,一個載法之器,能以把如來的家業這個責任負擔起來,做爲一個法器,載法之器。“受天人供”:那麼你能做爲一個載法器,就是講經說法,用法來布施,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發趾向道”:這要走路的時候。發趾,就是要邁步的時候;向道,要走路了。“當願衆生”:這時候又發願了,說我願意所有的衆生,“趣佛所行”:都是依照佛所行的道路去做,就是我依教奉行,我深入經藏,依法修行。“入無依處”:入到究竟了生脫死,這個習氣,一切的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盡了,它們都沒有所依處了,它們沒有所憑藉了,到那個究竟涅槃的果位上。

  “若在于道”:若在道上走路的時候。“當願衆生”,“能行佛道”:還是能依照佛所教我們這個法,修行佛所修的道路。“向無余法”:向無余涅槃那邊勇猛精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不要躲懶偷安啊!你要知道,我們這兒一躲懶偷安哪,那就耽誤成佛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個大劫呀!我們爲什麼沒成佛呢?在無量劫到現在都是躲懶偷安,才把自己耽誤了。到今天趕快要猛醒!要明白我們過去的懶惰、怠惰自甘,沒有什麼進步。我們現在再若不勇猛精進,那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能了脫這個生死,超出這個輪回呢!所以現在不要等,“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哪!

  涉路而去。當願衆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願衆生。永出叁界。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當願衆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這個路也就是我們修道,我們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廢,中道自畫,你就不會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會直達寶所。那麼你要是忍苦耐勞,披荊斬棘向前勇猛精進,涉路而去,不怕苦地來修行。“當願衆生”,“履淨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這個路上。走到什麼路上呢?走到這個淨法界上。淨法界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佛法,這叫淨法界。“心無障礙”:修行的時候,心裏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後退的心,這是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走路遇到高的路,向高了走的時候,這又發願,“當願衆生”,“永出叁界”:永遠超出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你看!這個欲界,我們人誰能超出去了?修行若超出欲界,就沒有淫欲心了;超出色界,就不著色相了;超出無色界,那更是如如不動了,那時候是超出叁界外,永出叁界。

  “心無怯弱”:可是修行出叁界這個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這個也不許可,那樣也不行。吃肉也不方便,喝酒也不方便,抽煙更是不如法,也不能去種種的娛樂--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這些個種種的娛樂都不可以做了,也不可以打麻將了,也不可以去賭牌了。你看!一賭牌,人家說:“喔!你知道嗎?他是個信佛的,還是在那兒一天到晚做個賭徒,佛徒變了賭徒了,佛徒變了酒徒了,佛徒變了色徒了,佛徒變了棍徒了,在那兒舞神棍呢!在那兒盡騙人呢!”就被人在背後這麼講。人家這麼一說,就膽怯了,就害怕了:“哎唷!我沒信佛之前,我什麼也不怕;信佛之後,麻煩可就多啰!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你看!這就生了怯弱了,向後轉了。

  這個向上就好像所謂“爲善如登百尺竿”,我們給它改成“修行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下來就很容易的,上去就很困難的,我們要在這個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才能現全身呢!

  “見趣下路”:見走這個下坡的時候,“當願衆生”,“其心謙下”:這個心要謙下,要客氣一點,不要那麼貢高我慢,唯我獨尊,天上天下,天下天上,都是只有我,沒有你,向人很驕傲的,很不客氣的,這就是不對了,要謙下。“長佛善根”:這個字讀長(音掌),不是長(音常)了。長佛善根,生長出來佛的善根。佛的善根,就沒有驕傲,沒有貢高我慢了,都是和一切衆生合而爲一,和一切衆生都看成是一個,是一體。

  見斜曲路。當願衆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願衆生。其心正直。無谄無诳。

  見路多塵。當願衆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見斜曲路”:走路有的時候遇著彎彎曲曲的,又很不正當的路。斜,斜坡;曲,很多彎曲的。“當願衆生”這時候也要發願,發願願一切衆生。“舍不正道”:舍不正當的道,就是舍這個邪道。“永除惡見”:永遠把自己的惡見除去它。惡見,好像嫉妒、障礙、貪瞋癡、邪知邪見,這都屬于惡見。這種惡見就是害人的,凡是你對人家不利,有妨礙其他人修道的,這都叫惡見,要把這個惡見拔除了它。

  “若見直路”:若走到其直如矢這個路,好像一個箭似的那麼直。“當願衆生”,“其心正直”:要成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處處都用這個直心。直心,在下邊再加兩點,就是個真心。用真心、直心,不要用那個彎曲心,不要用那個假心。“無谄無诳”:谄就是谄媚。谄媚,俗話就叫拍馬屁,又叫溜虛。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哦!不是雪中送炭,是錦上添花,那麼和雪中送炭正是相反。就是人家越好,他越到那兒去逢迎、谄媚,所謂“谄富驕貧”。谄富,見著這個有錢的人,就叫大爺爺、大奶奶啊、某某先生、某某老爺啊,這麼叫個不停。驕貧,等見著貧窮的人,他眼睛看都不看,很驕傲的,這叫“谄富驕貧”。

  谄媚,又叫脅肩谄笑,“脅肩谄笑,病于夏畦”。脅肩,就是見著人,就表示和人家是老朋友,拍拍肩膀,說:“你啊!我真想你啊!很想見你,今天真見你了,一見你我高興得不得了!”說這種一點價值也沒有的話,這就是谄媚。谄笑,就是本來沒有笑,他故意擠出來笑,在這個面上擠出一臉笑,笑得很不自然、很難看的,所以這叫谄。谄媚就是狐媚,就是對人很捧盛的,所以我常常罵果甯,我不准他那麼去谄媚,總想要討好人,也就是這個。無論你哪一個出家,你不可以有這種谄媚的習氣,你一有谄媚習氣,那就快點還俗,比做出家人好得多。所以不要谄媚;無诳,也不要驕傲,說:“我是出家…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