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這個合起來,這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薩怛多般怛啰”:“薩”就是空如來藏;“般”就是不空如來藏。這合起來就是,“薩怛多般怛啰”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所以你講經要懂得很多的經的道理;不是單單就這個懂得一部經的意思,要懂得很多經的意思。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人不相信的法。我昨天晚間沒說嗎?我講經,我不看注解的。我就看注解,我也不記那個注解。有的時候,也沒有時間看注解。你們不要以爲我講經看了很多注解;我是一個沒有注解的法師。那麼雖然沒有注解,我看這個真的注解,沒有形的注解,那個經的本來的樣子。好像昨天說這個十個神。你不要看那個注解去,你祇要聽一聽,是不是這十個神呢,每一個都在那兒講呢?你這麼樣一聽,嗯!那就不要再去看注解了。你現在懂了嗎?(弟子:懂了。)哎!開了悟了。哈!這是不容易教的,這才叫秘密法呢!那麼,你要能聽見這十個神每一個神所說的話,祂所講的道理,那麼看注解做什麼呢?那注解根本就沒有用了,所以我說把那個注解拿來燒了它。
這個話不是誰都可以講的,不是誰都敢講的。你要沒有真正的把握,你說燒了;燒了,那是下地獄的,你如果燒錯了。你要有真正的把握,燒了它。那沒有用的經,你留它,它有什麼用啊?所以,這個要有真正的見地,有真正的這種的功夫,你才可以這樣子。
所以現在“所言不空”的,這不空就是不空如來藏。“以顯法體”:這不空如來藏,這就是顯法體,就是顯這個真正法,它是空、不空的,空不空如來藏的。“空無妄故”:那空裏邊沒有虛妄的,空了嘛!空的,它怎麼會有虛妄的呢?這就是個法體,這法體就是個空;空就是個法體。所以,它既然是法體,所以就說它不空了,這樣。這是所說這個不空,就是顯這個法體,這個真如的本體;真如本體並不是空的。
“即是真心”: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你我現前這一念的真心;這一念的真心就是不空。所以,你講,這個不要另外講得怎麼樣玄玄妙妙的。這根本這個經、論,都不是玄妙的。你就是把它認識了,就可以了。“常恒不變”:這個心哪,真心,它是常恒不變的。也就是這個法體,法體也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隨緣,也就是個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這是這種清淨無染的法,它是滿足的。“則名不空”:這個就叫一個不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一個不空。“亦無有相可取”:雖然說是不空,可是無相可取,這是個真空。真空不空,但是真空無相;你要有一個相,那就不是一個真空了。所以說,“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爲什麼呢?“以離念境界”:離開這個妄念的境界,離開一切的妄念的境界。“唯證相應故”:唯證這種空不空這種相應,證得這種的空不空、不空空,在這個證得這種相應份了,就是就所以叫不空。
上人:翻譯完了?今天大家有什麼意見?我們天天要研究這些個問題。
弟子:我有一個問題。
上人:今天嚇得沒有問題了!
弟子:啊?
上人:今天嚇得沒有問題了。
弟子:Well,……從昨天講的……
上人:啊?
弟子:說的那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還不太清楚。
上人:等看完注解再說。
弟子:啊?
上人:等看完注解再說。
弟子:不會的。
上人:不會的!還有一點疑問。
弟子:師父!我有一個問題。
上人:啊!
弟子:當我在看……可是在四會祇有貪瞋癡,沒有疑。別的色和無色這兒祇有貪癡慢,沒有疑。我知道這個色和無色沒有瞋和癡,可是爲什麼這個瞋,四果阿羅漢以後沒有疑?這個是什麼道理?
上人:你想叫他再有一點疑?
弟子:不是。可是,我知道爲什麼說菩薩他們還有一點懷疑。
上人:那不是懷疑,那是無名。無名和懷疑不一樣的。
弟子:嗯。
上人:在這個等覺菩薩,還有一份的生相無名沒有破,那不是疑。
弟子:嗯。
上人:聽得懂嗎?
弟子:嗯。
上人:哎!好像你答覆了她這個問題。
弟子:Yeh.
上人:怎麼樣,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
弟子:嗯。
上人:啊,solved your problem (問題解決了)?
弟子:嗯。
上人:OK!還有誰有problem (問題)?
弟子:沒有problem。……
上人:我問你,你想叫他還有一點疑,你有沒有翻譯給他們?我說你是不是還想叫這個first(初果)阿羅漢有一點疑呢?要他有一點疑,疑了,你還叫他有一點疑,是不是這樣子?和你不一樣了,那怎麼可以!跟你又不一樣。我們現在不單證初果,我們要有人證二果、叁果、四果。我們不單一點疑不要,那麼所有的疑都不要。看我講這個話靈不靈!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注:此處論文缺解釋)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所言覺義者。”我現在給你們講經,和以前不同了。以前,也沒有“注解法師”,也沒有“字典法師”,也沒有“多意法師”,也沒有“少意法師”。那麼隨隨便便,那麼講一點淺淺的道理可以。現在要把這個理顯出來了;不顯出這個理,看注解的法師就要對一對注解,說注解不是這麼講的。看字典的法師就要查一查字典,說字典上沒有這麼說的道理。那麼,這個多意法師,說,喔!那不要緊,這個意思是很多的,那可以的。那麼少意法師說,沒有我這個少意,不可以有那個多意。所以這有很多的問題,現在都來了。
五年以前,我講的這個叁個人,今天又搬回來,昨天晚間又搬回來了。什麼是生忍?什麼是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你看這麻煩不麻煩?你們大家說一說。所以現在講啊,等十年以後,或者又要搬出來。我看,沒有這麼講的。哎!因爲沒有這麼講的,所以我才這麼講;要有人這麼講呢,那我就不這麼講了。你看這個對不對。
那麼這個“所言覺義者”:“所言”就是所說的,誰所說的?沒有人說;要有一個人說,他就要提出一個人的名字來了。說是啊,或者果護說的,或者果甯說的,啊!或者果奇說的,或者果怪說的。啊!那麼現在,果奇、果怪都不在這兒。那麼他們也都沒說,所以說,沒有人說;沒有人說,爲什麼說一個所言?
這個所言就是大家說的,沒有一個人說的。大家是誰?衆生說的。衆生是誰?佛說的。佛是誰?心說的;心又是誰呢?就是你說的。你看!那麼,這個所說、所言,沒有一個指定的人,沒有一個固定的人,他所說的,所以說“所言”。
這個所言呢,你也可以謂之所言,我又可以謂之所言,他又可以謂之所言:那麼大家說的,所以這叫“所言”。這個所言懂了嗎?“所言”,就是這麼說的。你看!你要不信,你找注解,也沒有這麼講的;找字典,也沒有這麼講的;找這個多意,也或者有;找這個少意啊,那恐怕就是談不到的。那麼爲什麼這樣講?這個所,是沒有一定的,不定辭。“言”,也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指定的人,所以“所言”,就是大家所說的。所說的什麼呢?“覺義”。
這個覺義,你不要以爲這個覺又是個佛了。不是的。這個覺不是個佛;這個覺就是覺的這個意義,覺的這個道理。覺悟這個道理,其中包括有本覺、始覺、究竟覺。那麼這個覺義呢,也不是本覺,也不是始覺,可以說是個究竟覺。那麼什麼叫覺呢?覺就是明明了了的,真明白了,真明白這個意義,真明白這個道理,真明白世出世一切法,真明白人爲什麼就做人了,狗爲什麼就做狗了,貓爲什麼做的貓。啊!那個雀鳥爲什麼做的雀鳥。這天地間萬事萬物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多的東西不明白,這叫“覺義”,“言覺義者”。
那麼怎麼樣呢?“謂心體離念”:就是這個心的本體離開那個妄念。我們爲什麼不覺?就因爲有妄念,就因爲那個心的本體,沒有明白,那個妄念沒有離開。這個心的本體就是個覺義,也就是個佛義,也就是衆生義。但是因爲沒有離開這個妄念,所以他就不覺了。那麼要心體離念呢,就覺了,就是個覺義。
“離念相者”:什麼叫離念呢?離妄念呢?這個妄念也就是一些個煩惱、無名、塵沙、粗惑、細惑、塵沙惑,這都叫妄念。你要離念相者,什麼叫離念的那個樣子呢?離念有個樣子嗎?本來離念就如如了,就是那個真如。那個真如又有一個什麼樣子呢?沒有樣子!你要想找一個樣子,找一個相貌,那就錯了!所謂,你著相就頭頭錯了,無爲又落空了。你執著相就沒有一樣是對的;你要落空了,無爲了,又落空亡了,那又是錯了!你著相和無爲都是一樣的。
“等虛空界”:那麼本來沒有樣子,現在勉強舉出一個譬喻來。這譬喻什麼呢?就譬如虛空,“等虛空界”也就是譬如虛空。“等”就是等于虛空那個樣子,也就是譬如虛空那個樣子,也就好像虛空那個樣子。“等虛空界”,“無所不遍”:那個虛空雖然是空的,卻沒有一個地方不在虛空裏頭包括著,沒有一樣的東西不在虛空裏邊。因爲虛空是無相的;無相,它才能容納一切相。一切相都沒有到這個虛空外邊去,所以說,“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這個“等虛空相無所不遍”,也就是法界的一相。“法界一相”又是什麼?“即是如來平等法身”:這個“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佛的一個平等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依這個佛的法身,再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叫“本”覺。這個本覺就有不覺的意思在裏頭包括著。要按著這個字義說,本來它就是覺的。這個本覺又有一個意思,本來它是覺的,可是現在它不覺了。所以…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