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講這個道理,你怎麼講怎麼可以,圓融無礙的。你要說,它現在不覺,本來它是覺的,也可以。

  這就可以用一個什麼來譬喻呢?好像這個鏡子,這是個覺,被塵遮上了,它就不覺了。那麼不覺,是不是不覺了呢?本來它還是覺的。它那個鏡子那光,塵雖然遮上了,它的光並不是沒有了。你把塵擦幹淨了,啊!它那個覺義又現出來了,所以這叫“本覺”。

  講經,講論,無論講什麼,你要細講,那個道理多的很。就這一個不覺和本覺這個道理,往千千萬萬那個理論上去講都可以的。不過,我現在對你們講的,就因爲最開始講《楞嚴經》,本來不容易講,因爲你們都不明白佛法,那時候祇可以淺淺地講。那麼一年比一年講得深一點,一年比一年講得多一點,那麼夠時候了,由淺入深,由近及遠,這麼一點一點的,這個佛法就明白了。不是說聽一部經,聽一年經,就統統都懂了。除非你們善根利智,有大善,上上的根,一聞千悟,聞一個道理,那一千個道理都明白了,不必再聽了。那才可以的。所以,我給你們講的經,是看你們的根性來講的。那麼過了叁年、五年,或者就不相當了。雖然不相當,你們由這一點淺淺的,可以研究到深的地方去。

  那麼這講經,是無有定法。智者就見智,有智慧的人就看見很多智慧;仁者見仁,那個仁慈的人,就研究出很多仁慈的道理:這各人所見不同。所以我現在給你們講經,我希望你們講經的時候,也講自己的經,不要講我的經。像果甯似的,他自己有一部經,也不要盡看注解。你看你自己那部“果甯經”,照著“果甯經”來講,OK!

  今天是中國的舊曆年正月初五日,所以今天有中國人來參加這個法會。那麼這個佛法,猶如大海一樣。你每一個人得到佛法的一部分,滿足你自己所需要的那個法。但是這個法是無窮無盡的,像大海那個海水一樣,是無窮無盡的。你就多少人,和一切的有生命的衆生,也沒有法子能把這個大海的水來喝乾了它。那麼佛法也是這樣子。

  佛怎麼樣成的佛?有人說,我知道,佛舍棄國王的這個王位,不做皇帝了,去雪山打坐六年,然後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不錯。這個祇是看佛今生的這一小段落。佛所以成佛的原因,不是僅僅就因爲今生這幾十年的時間成的佛。

  所謂:

  叁衹修福慧 百劫種相好

  叁衹就是叁大阿僧衹劫。每一個阿僧衹劫翻譯成中文,就叫無量數。這阿僧衹是梵語,翻譯過來叫無量數。這個無量數就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數目,不知道有多少年了!這一個無量數目,已經就是不可思議了。那麼叁個無量的數目,這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在這叁個無量數裏邊,佛修福,修慧。什麼叫修福?修福就是幫助他人。佛不單幫助人,而且幫助一切衆生,所有的衆生,他都幫助,乃至于最惡的這個老虎,他都幫助,所以佛在因地的時候,曾經舍身喂虎。

  怎麼叫舍身喂虎呢?因爲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在這一個山上修道;修道啊,遇著這個天氣就下雪了。下的這個雪不知有多深,把這一切的動物都埋到這個雪底下了,或者藏到自己的洞穴裏邊,或者藏到雪的底下,那麼就沒有這個畜生可以吃的。這個老虎各處去找畜生來吃,就找不著,那麼七、八天的時間也沒有什麼東西吃。這個老虎不單自己,還有個虎的崽子,有個小虎。在這時候,這個母老虎領著這個虎的崽子,一邊走路,就一邊晃晃悠悠的那麼晃蕩,因爲餓得要走不動路了。虎雖然那麼大的力量,但是沒有東西吃,也餓得很沒有力量了。

  于是乎,這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見著這個老虎,就要餓死了。這個虎的崽子也就要餓死了。他就想,啊!這虎也是衆生之一。雖然它那麼惡,但是我幫助衆生,就不應該選擇他是惡呀是善。它既然餓得要餓死了,我應該把我自己的身體舍了,來喂這個老虎。那麼說,他自己想完了這種的思想,于是乎就向十方諸佛來叩頭,請十方諸佛給他做證明,他要舍身喂這個老虎。那麼叩完頭之後,他把這個頭,用他這個衣服蒙上,就跳到這個老虎的身邊,給這個老虎吃。

  啊!你想一想,釋迦牟尼佛能舍這個生命,來喂這個最凶惡的老虎。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呢?我們看見老虎餓得要死,我們是不是能把我們的生命,布施給這個老虎呢?恐怕做不到的。就便有人說,我可以做得到。這祇是說說而已,真要這個境界現前,恐怕也做不到了。爲什麼呢?第一的,老虎是最凶惡的一種野獸,人人都想把它殺了,所以你不願意救它。第二的,自己這個生命很是寶貴的,你舍不得把自己的生命獻出來,給這個老虎吃。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百千萬生中,都是幫助人;發願幫助人,而把自己忘了,生生世世,他都行這個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利益他人的;利益他人,這就是菩薩道。所以,我們人,想要明白佛怎麼樣成的佛,應該研究這個佛的藏經。可惜佛的這個藏經祇有中文,現在沒有英文,所以一般西方人,對佛的怎麼樣成佛這種的因緣,就沒有太多人知道。有人知道,也祇是少少的,或者一萬個人裏頭不一定有一個人明白佛法的。

  那麼按照一般人的見解,看釋迦牟尼佛是不會了解的。你要明白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沒有一生不是幫助人的,不是利益人的,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他的利益衆生,幫助衆生,不僅僅就在這個財産上幫助衆生,不僅僅在這個力量上來幫助衆生。他用他的這個寶貴的生命,來幫助衆生,來護持一切衆生,保護一切衆生;不單保護人,就連這個飛禽走獸,最凶惡的那個走獸,那他都幫助。所以,佛是最偉大的,是最無上的。他的犧牲性比任何人都大。所以,在這個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是利益衆生,到今生他才成佛。這不是這麼容易成就一個佛。

  佛究竟什麼叫佛呢?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麼自覺,那個二乘人是自覺了,但是沒能覺他。自己覺悟了,和凡夫不同了。這二乘人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證初果阿羅漢。二果斷八十一品的思惑,證二果阿羅漢。什麼叫見惑呢?見惑就是見著,你就迷惑了;見著這個境界,你就不明白了,你就執著上這個境界了,所以叫對境起貪愛。對著這個境界,你就生出一種貪心來,生出一種愛心來。

  見著其他人坐好汽車,你也就迷,生出一種迷惑心來。啊!他有這麼好汽車,我也要買一個這個最名貴的,今年出這個最值錢的汽車,吃這個汽油吃得最多的。以前講,吃得最多汽油,這是最好的汽車。那麼現在這個汽油少了,就吃得最少的汽油,這是最好的了。那麼這生出一種貪心,貪這一個好的汽車!看見人家一個好的衣服,也生出一種貪心來了。喔!我也想做這麼漂亮的、華美的衣服。這是對境起貪愛了。見著人家一個好房子,也生出一種貪心來。啊!我也要造這麼一個好房子來住!總而言之,你遇著什麼境界,就被什麼境界所迷。這都叫見惑。

  思惑呢?是迷理起分別:對這個理論,你不懂了,你生出種種的這個別心來。分別這個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如何,那個又如何,怎麼樣呢?啊!生種種的分別心,這叫思惑。你證得二果,就斷了思惑。叁果、四果,那就斷無名惑了。那麼這叫自覺,他和凡夫不同了,凡夫是不覺。凡夫,我們以爲我們做的事情對了,其實是不對的;但是不對了,你不知道是不對,還認爲自己對。喔!你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人就是我是最好的,沒有再比我好的了。這是凡夫的見解:祇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凡夫,就這麼顛顛倒倒的,拿著自己這個臭皮囊,就當了一個寶貝來看。

  那麼但是他(二乘)不能覺他,自己明白了,不能叫人家明白。菩薩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所以和這二乘又不同了。菩薩,行菩薩道的人,自己明白了,也願意叫其他的人明白:這是菩薩。但是,他沒能覺行圓滿,做得沒有圓滿,覺也沒有圓滿。佛呢,是自覺圓,覺他也圓了;所謂覺行圓滿,這叫佛。佛不是這麼容易成的,是在無量劫以來所修的。怎麼樣修的呢?就是幫助其他人。他生生世世都幫助其他人,不是這一生幫助其他人,所以你要是想明白佛怎麼樣成的佛,就要研究佛法,是最初的條件。

  在佛修福的時候,就是微塵那麼少的福,他都要去修去,他不會放棄它,說這麼小的福,我不修了。這是修福。修福就是幫助一切衆生。那麼修慧,修慧就是幫助自己。幫助自己也可以說是幫助他人。因爲你自己要沒有智慧,你就不會幫助其他人;你要有大智慧了,其他人有什麼困難的問題,你都可以幫助他解決了。解決他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要修慧。

  修慧呢,就要研究一切的經典。這個經典就是開人智慧的,所以,你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你要不深入經藏,雖然有這個如海的智慧,但是你自己不會利用他。不會用這個如海的智慧,也就等于在你衣服裏邊藏著一顆寶珠一樣。你自己不知道有這個無價的寶珠在自己的身上,所以還是一個窮人;你要是知道你自己衣服裏邊有一顆無價的寶珠,你要會用這個無價寶珠,那麼自然就不會貧窮了,這是修福修慧。

  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還又割肉喂鷹。怎麼樣割肉喂鷹呢?因爲這有一個鷹,它追逐一個雀鳥,大約就是個鴿子。這個鴿子,它不會和這個鷹打架;打不過這個鷹,所以它看著鷹,它就飛著跑。但是它飛得慢,這鴿子;這個鷹呢,飛得快。它飛得沒有地方躲避了,于是乎,就飛到釋迦牟尼佛在那兒修道打坐那兒。它就跑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懷裏來了,藏在釋迦牟尼佛懷裏。釋迦牟尼佛就把它放在衣服裏邊,在那兒保護著它;保護著它,可是這個鷹啊,不是一個平常的鷹。這個鷹是一個會說話的鷹,就說了,說:“老修行!你保護這個鴿子,把我餓死了,這也是不公道啊!因爲我吃這鴿子,我就不會死;那麼你保護這鴿子,叫它活了,我是會餓死啊!那你這太不公道了。你修道修得這麼不公平。那你修一個什麼道呢!”

  釋迦牟尼佛說:“那麼你所要吃的是肉。是不是啊?我給你肉吃…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