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浅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讲这个道理,你怎么讲怎么可以,圆融无碍的。你要说,它现在不觉,本来它是觉的,也可以。

  这就可以用一个什么来譬喻呢?好像这个镜子,这是个觉,被尘遮上了,它就不觉了。那么不觉,是不是不觉了呢?本来它还是觉的。它那个镜子那光,尘虽然遮上了,它的光并不是没有了。你把尘擦干净了,啊!它那个觉义又现出来了,所以这叫“本觉”。

  讲经,讲论,无论讲什么,你要细讲,那个道理多的很。就这一个不觉和本觉这个道理,往千千万万那个理论上去讲都可以的。不过,我现在对你们讲的,就因为最开始讲《楞严经》,本来不容易讲,因为你们都不明白佛法,那时候祇可以浅浅地讲。那么一年比一年讲得深一点,一年比一年讲得多一点,那么够时候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这么一点一点的,这个佛法就明白了。不是说听一部经,听一年经,就统统都懂了。除非你们善根利智,有大善,上上的根,一闻千悟,闻一个道理,那一千个道理都明白了,不必再听了。那才可以的。所以,我给你们讲的经,是看你们的根性来讲的。那么过了三年、五年,或者就不相当了。虽然不相当,你们由这一点浅浅的,可以研究到深的地方去。

  那么这讲经,是无有定法。智者就见智,有智慧的人就看见很多智慧;仁者见仁,那个仁慈的人,就研究出很多仁慈的道理:这各人所见不同。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经,我希望你们讲经的时候,也讲自己的经,不要讲我的经。像果宁似的,他自己有一部经,也不要尽看注解。你看你自己那部“果宁经”,照着“果宁经”来讲,OK!

  今天是中国的旧历年正月初五日,所以今天有中国人来参加这个法会。那么这个佛法,犹如大海一样。你每一个人得到佛法的一部分,满足你自己所需要的那个法。但是这个法是无穷无尽的,像大海那个海水一样,是无穷无尽的。你就多少人,和一切的有生命的众生,也没有法子能把这个大海的水来喝乾了它。那么佛法也是这样子。

  佛怎么样成的佛?有人说,我知道,佛舍弃国王的这个王位,不做皇帝了,去雪山打坐六年,然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不错。这个祇是看佛今生的这一小段落。佛所以成佛的原因,不是仅仅就因为今生这几十年的时间成的佛。

  所谓:

  三衹修福慧 百劫种相好

  三衹就是三大阿僧衹劫。每一个阿僧衹劫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数。这阿僧衹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这个无量数就是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数目,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这一个无量数目,已经就是不可思议了。那么三个无量的数目,这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在这三个无量数里边,佛修福,修慧。什么叫修福?修福就是帮助他人。佛不单帮助人,而且帮助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他都帮助,乃至于最恶的这个老虎,他都帮助,所以佛在因地的时候,曾经舍身喂虎。

  怎么叫舍身喂虎呢?因为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在这一个山上修道;修道啊,遇着这个天气就下雪了。下的这个雪不知有多深,把这一切的动物都埋到这个雪底下了,或者藏到自己的洞穴里边,或者藏到雪的底下,那么就没有这个畜生可以吃的。这个老虎各处去找畜生来吃,就找不着,那么七、八天的时间也没有什么东西吃。这个老虎不单自己,还有个虎的崽子,有个小虎。在这时候,这个母老虎领着这个虎的崽子,一边走路,就一边晃晃悠悠的那么晃荡,因为饿得要走不动路了。虎虽然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没有东西吃,也饿得很没有力量了。

  于是乎,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见着这个老虎,就要饿死了。这个虎的崽子也就要饿死了。他就想,啊!这虎也是众生之一。虽然它那么恶,但是我帮助众生,就不应该选择他是恶呀是善。它既然饿得要饿死了,我应该把我自己的身体舍了,来喂这个老虎。那么说,他自己想完了这种的思想,于是乎就向十方诸佛来叩头,请十方诸佛给他做证明,他要舍身喂这个老虎。那么叩完头之后,他把这个头,用他这个衣服蒙上,就跳到这个老虎的身边,给这个老虎吃。

  啊!你想一想,释迦牟尼佛能舍这个生命,来喂这个最凶恶的老虎。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我们看见老虎饿得要死,我们是不是能把我们的生命,布施给这个老虎呢?恐怕做不到的。就便有人说,我可以做得到。这祇是说说而已,真要这个境界现前,恐怕也做不到了。为什么呢?第一的,老虎是最凶恶的一种野兽,人人都想把它杀了,所以你不愿意救它。第二的,自己这个生命很是宝贵的,你舍不得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给这个老虎吃。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百千万生中,都是帮助人;发愿帮助人,而把自己忘了,生生世世,他都行这个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利益他人的;利益他人,这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人,想要明白佛怎么样成的佛,应该研究这个佛的藏经。可惜佛的这个藏经祇有中文,现在没有英文,所以一般西方人,对佛的怎么样成佛这种的因缘,就没有太多人知道。有人知道,也祇是少少的,或者一万个人里头不一定有一个人明白佛法的。

  那么按照一般人的见解,看释迦牟尼佛是不会了解的。你要明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没有一生不是帮助人的,不是利益人的,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他的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不仅仅就在这个财产上帮助众生,不仅仅在这个力量上来帮助众生。他用他的这个宝贵的生命,来帮助众生,来护持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不单保护人,就连这个飞禽走兽,最凶恶的那个走兽,那他都帮助。所以,佛是最伟大的,是最无上的。他的牺牲性比任何人都大。所以,在这个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利益众生,到今生他才成佛。这不是这么容易成就一个佛。

  佛究竟什么叫佛呢?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么自觉,那个二乘人是自觉了,但是没能觉他。自己觉悟了,和凡夫不同了。这二乘人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证初果阿罗汉。二果断八十一品的思惑,证二果阿罗汉。什么叫见惑呢?见惑就是见着,你就迷惑了;见着这个境界,你就不明白了,你就执着上这个境界了,所以叫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你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生出一种爱心来。

  见着其他人坐好汽车,你也就迷,生出一种迷惑心来。啊!他有这么好汽车,我也要买一个这个最名贵的,今年出这个最值钱的汽车,吃这个汽油吃得最多的。以前讲,吃得最多汽油,这是最好的汽车。那么现在这个汽油少了,就吃得最少的汽油,这是最好的了。那么这生出一种贪心,贪这一个好的汽车!看见人家一个好的衣服,也生出一种贪心来了。喔!我也想做这么漂亮的、华美的衣服。这是对境起贪爱了。见着人家一个好房子,也生出一种贪心来。啊!我也要造这么一个好房子来住!总而言之,你遇着什么境界,就被什么境界所迷。这都叫见惑。

  思惑呢?是迷理起分别:对这个理论,你不懂了,你生出种种的这个别心来。分别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如何,那个又如何,怎么样呢?啊!生种种的分别心,这叫思惑。你证得二果,就断了思惑。三果、四果,那就断无名惑了。那么这叫自觉,他和凡夫不同了,凡夫是不觉。凡夫,我们以为我们做的事情对了,其实是不对的;但是不对了,你不知道是不对,还认为自己对。喔!你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就是我是最好的,没有再比我好的了。这是凡夫的见解:祇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凡夫,就这么颠颠倒倒的,拿着自己这个臭皮囊,就当了一个宝贝来看。

  那么但是他(二乘)不能觉他,自己明白了,不能叫人家明白。菩萨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所以和这二乘又不同了。菩萨,行菩萨道的人,自己明白了,也愿意叫其他的人明白:这是菩萨。但是,他没能觉行圆满,做得没有圆满,觉也没有圆满。佛呢,是自觉圆,觉他也圆了;所谓觉行圆满,这叫佛。佛不是这么容易成的,是在无量劫以来所修的。怎么样修的呢?就是帮助其他人。他生生世世都帮助其他人,不是这一生帮助其他人,所以你要是想明白佛怎么样成的佛,就要研究佛法,是最初的条件。

  在佛修福的时候,就是微尘那么少的福,他都要去修去,他不会放弃它,说这么小的福,我不修了。这是修福。修福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那么修慧,修慧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也可以说是帮助他人。因为你自己要没有智慧,你就不会帮助其他人;你要有大智慧了,其他人有什么困难的问题,你都可以帮助他解决了。解决他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要修慧。

  修慧呢,就要研究一切的经典。这个经典就是开人智慧的,所以,你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你要不深入经藏,虽然有这个如海的智慧,但是你自己不会利用他。不会用这个如海的智慧,也就等于在你衣服里边藏着一颗宝珠一样。你自己不知道有这个无价的宝珠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还是一个穷人;你要是知道你自己衣服里边有一颗无价的宝珠,你要会用这个无价宝珠,那么自然就不会贫穷了,这是修福修慧。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还又割肉喂鹰。怎么样割肉喂鹰呢?因为这有一个鹰,它追逐一个雀鸟,大约就是个鸽子。这个鸽子,它不会和这个鹰打架;打不过这个鹰,所以它看着鹰,它就飞着跑。但是它飞得慢,这鸽子;这个鹰呢,飞得快。它飞得没有地方躲避了,于是乎,就飞到释迦牟尼佛在那儿修道打坐那儿。它就跑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怀里来了,藏在释迦牟尼佛怀里。释迦牟尼佛就把它放在衣服里边,在那儿保护着它;保护着它,可是这个鹰啊,不是一个平常的鹰。这个鹰是一个会说话的鹰,就说了,说:“老修行!你保护这个鸽子,把我饿死了,这也是不公道啊!因为我吃这鸽子,我就不会死;那么你保护这鸽子,叫它活了,我是会饿死啊!那你这太不公道了。你修道修得这么不公平。那你修一个什么道呢!”

  释迦牟尼佛说:“那么你所要吃的是肉。是不是啊?我给你肉吃…

《大乘起信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