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稱我爲佛,因爲我還沒有成佛。他這樣說也不是一定要叫人家稱他做菩薩,不過他是這麼樣和大家開玩笑吧!因爲太虛大師是過來人,也真是菩薩,你叫他菩薩,他也是菩薩;你不叫他菩薩,他仍然是菩薩。你叫他,他也沒多一點;你不叫他,他也沒少一點,他故意和一些愚癡衆生開玩笑罷了。金山活佛也是一樣的說:“你們應該稱我做活佛啊!”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意思。
那麼天親菩薩是不是自己寫上“天親菩薩造”這幾個字在論文裏呢?不是的。他當時造這篇《百法明門論》,只是寫上“天親造”罷了。後學們願意尊重他,就給他加上“菩提薩埵”這麼一個名銜,我相信天親祖師絕對不會自己給自己加上菩提薩埵的名義。我們就將這一點來研究,應該知道不要好名。古語說:“上士無名,下士好名。”願意做上士也可以,下士也可以,全憑你自己。
至于“造”就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著作。天親菩薩著這部論。《百法明門論》很短,我希望在暑期班還未開課前就能把它講完。
叁、譯者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現在講翻譯的人,這一部論是天親菩薩所造,但他是以梵文寫的,也就是古時候的印度文,必須翻譯才能使印度以外國家的人明白,所以又要有人來翻譯。今天我們因爲這一部論能明白一切佛法,依法修行,這都是翻譯人幫助我們,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翻譯這部論的人是誰,在佛教裏有什麼貢獻。
“唐”就是唐朝。在唐朝時代,有一位出家人,這個人在佛教裏的貢獻最偉大,自古至今可以說沒有人能比得上這位法師。這位法師俗家姓陳,父親是做官的,做的是窮官,不是有錢的官。爲什麼呢?因爲他不貪汙,不要老百姓的錢,甚至于政府的錢,他都不要。不是像現在做官的,總以爲待遇太少,還要多方的左右圖謀,從商賈或百姓身上找便宜。這一位清官,因爲不貪錢,所以一生就是個窮官,雖然是個窮官,但是就積下福德,因此,生了幾個兒子,就有兩個出家修道。
玄奘法師的哥哥是個出家人,也是位在當時很有修行的講經法師,玄奘法師呢?他在十叁歲時就出家了。出家之後就學習佛法,除非沒有法師講經,要不然不論那一位法師講經,也無論多遠,他一定要聽經去。有講經的,他就去聽經;有講律的,他就去聽律;有講論的,他就去聽論。經、律、論叁藏他都去聽,風雨不改,甚至爲了聽經,連肚子餓也忘了。他是常以法爲食──以佛法來作飲食。
像這樣經過了五年,他也受了具足戒。在這五年期間,他就是到各處聽經學佛法,可是學了五年後,總覺得每一位法師所講的道理都不相同。同樣的經典,這位法師就這樣講,那位法師就那樣講,有智慧的法師和沒有智慧的法師所講的義理,就有沖突。可是玄奘法師他自己沒有真正開悟,沒有擇法眼,不知道那個是對,那個是不對。也就好像昨天我說:“如果你懂佛法,就知道誰講得對或不對,如果還沒有懂佛法的時候,也就不知道啦!”所以我說唱歌唱得聲音大一點,不懂佛法的人就認爲這就是佛法,懂佛法的人就說:“啊!原來是在唱歌。”
當時玄奘法師聽了這麼多經典,發覺道理不相同,他也不知道那個是對,那個是不對,怎麼辦呢?究竟是依照那位法師的講法才可以呢?于是乎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呀?他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來,他相信印度必然有真正的佛法存在,于是乎他就寫了一道奏章,向唐朝天子申請出國,到印度去求法。但是皇帝不許可,沒有批准他。玄奘法師爲要了他的志願,心裏想道:“皇帝不許可,我也要去,甯可違背天子的命令,甚至于把我的頭割去,我也要去求法。”
于是乎他就在寺裏練習爬山路的方法,怎麼練習呢?在寺裏,他把桌子、凳子擺成像一座山,他從這個凳子往上一跳,跳到桌子上,再由桌子又往高處跳,一天到晚他就跳來跳去,練習爬山。大概是他住的地方附近沒有高山,所以在自己廟上來練習。一般小沙彌、大沙彌、老沙彌不明白他在幹什麼,還以爲他在玩遊戲。這些人都在罵:“這個人一天到晚也不念經,也不修行,盡跳桌子,不知道他在弄什麼玄虛?”玄奘法師也從不告訴別人:“我要練習爬喜馬拉雅山啊!”一般人還以爲他調皮、淘氣。
這樣子經過一個時期,他的腿和身體都鍛煉得很健壯,于是乎他就從長安西行,開始他長途的旅程。那時沒有飛機、輪船、汽車和火車,有的只是木船。于是他決定走陸路,經過很多國家,從中亞細亞那兒過去,幾經艱險才到了印度,一去就去了十多年。在他未去印度之前,唐太宗皇帝曾經問他說:“我不讓你去,你也一定要去,那麼法師什麼時候回來呢?”
玄奘法師就對唐太宗說:“現在你看這棵松樹的樹枝是向西歪斜的,等到這松枝什麼時候向東彎,那就是我回來的時候了”
玄奘法師到了印度,也不懂那裏的語言,經過慢慢地學習,會了印度話和梵文,又跟從了很多印度法師學佛法,在那裏受了很多困苦艱難,學有所成便回到中國。回到中國的時候,果然那棵松樹的枝子、樹梢都向東彎。所以唐太宗看到這棵松樹向東彎便說:“啊!今天玄奘法師會回來了,我們快迎接去。”于是乎就派一些官員到西門外去迎接,果然把玄奘法師接回來了。
玄奘法師回國後就專門從事翻譯經典,他把印度的梵文經典都翻譯成中國文字。當他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在那一年中桃開六度,那就是說寺裏的桃花花開花落一共六次,這就是《大般若經》的祥瑞,不但人天共慶,連草木都歡喜。由此可見,《大般若經》對我們的重要。
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很多,他在印度時又禮拜佛的舍利,佛的牙齒和佛骨,又看到佛陀過去千生之中舍眼睛的地方,舍頭目腦髓的地方,又看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行的古迹。他參觀過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舍身喂虎的地方,又看到佛坐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菩提場,所有佛教勝迹,他都去參觀禮拜,表示他的誠心。他看到印度的出家人,不論是有沒有修行,他都不輕慢,恭恭敬敬地禮敬所有的法師,一點也不生驕傲和貢高我慢之心。玄奘法師學成之後,曾經有很多小乘法 師來和他辯論,他們都不能勝過他,都被他給降伏了。很多外道也來和他辯論,也被降伏了。
我們稱玄奘法師爲唐朝的叁藏法師,什麼是叁藏法師呢?叁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這位法師能通達叁藏,會講經、講律、講論,經律論叁藏他都通達無礙,所以就叫叁藏法師。“法師”就是以法施人,或者是以法爲師。這位叁藏法師名玄奘,“玄”就是玄妙,沒有人明白;“奘”就是很偉大的,強壯的“壯”加個“大”字。玄奘法師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壯大的,他的所作所爲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可以說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部《百法明門論》就是這位法師翻譯的,他既聰明,又有智慧,通中文又通梵文,所以他翻譯的經典是不會錯的,他翻譯的這部論更是可信的,以上是翻譯者的簡介。
在當時,玄奘法師和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在一起翻譯佛所說的經典,其中人才濟濟,最有名的就是窺基法師,又叫“叁車祖師”。爲什麼叫叁車祖師呢?因爲他在未出家以前,曾經要求皇帝給他叁輛車跟隨在他後面。無論他走到那裏,都要有叁車跟著他,這是他未出家以前的事。這叁車就是一車酒,本來和尚不可以喝酒的,他說他是例外,因爲皇帝叫他出家,他便說:“若要我出家,必須有一車酒跟著我,和尚戒酒嘛,我一定要喝酒。”還要有一車肉跟著他,因爲他歡喜吃肉;還要有一車美女,所以他的外號就叫叁車祖師。叁車祖師不是一位平常人,要是平常人,就沒有這個膽量來要叁車才出家,因爲他是特殊的。他的前身就是當玄奘法師去取經時,在半路上遇到的一位老修行,那時這位老修行在一處打坐,衣服上的塵土大約有一、二寸厚,頭發上面就有鳥兒在那裏築窩,還生下鳥卵,孵出小鳥。他在那兒入定,不知入了多久?你想想看,他身上的塵土有一、二寸厚,臉上的塵土也不知有多厚,鳥雀也不怕他,在他頭發上生蛋孵鳥不知多少次,多少年了。玄奘法師就用引磬給他開靜。這位老修行不知入了定多久,出定後不能動彈,像木頭似的。他就問:“你幹麼把我叫醒?”
玄奘法師說:“老修行,你在這兒入定多久了?爲什麼你總也不出定?”
“我在這兒等釋迦牟尼佛出世,好幫他弘揚佛法。”
“喔!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你怎麼還不知道,在這兒入定?”
“現在是什麼年代?”
“我是唐朝人,現在是貞觀元年。”
“不要緊,我再在這兒等彌勒佛下生好了。”
于是乎他又想再入定。玄奘法師稱呼他說:“老菩薩!(或者老同修,或者叫他老修行,總而言之就是這幾句。)你不要入定了,你不如和我一同弘揚佛法吧!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可是佛法還在世間,你可以幫我弘揚佛法呀!”
“那麼怎樣辦呢?”
“你到長安去,看見有一座黃瓦的房子,你就去托生啦!”因爲他身體已經不能用,要再換一個,像房子壞了,要換新的。“請你先到那裏去,等我回來,幫我弘揚佛法好嗎?”
“可以,可以。”這老修行立即答應了,就到長安去托生做人。
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就向唐太宗賀喜:“我走了之後,陛下得了一位新儲君,真是一件喜事啊!”
“沒有呀!”唐太宗答道。
于是玄奘法師一觀想:“哦!原來老修行跑錯了路,到尉遲恭的家裏去了。”
尉遲恭是國公,是唐太宗的一名大將,他生來黑臉,但不是黑人,因爲他臉上黑,身體不黑。他很有本領,幫助唐太宗打天下,立了很多汗馬功勞。這個老修行大約做什麼事情都是馬馬虎虎的,本來玄奘法師叫他找黃瓦的房子,可是他找錯了,找了綠瓦的。綠瓦的是國公府,黃瓦的才是皇宮,他走錯了路,便跑到尉遲恭那兒,托生做他哥哥的兒子。他長大後就歡喜喝酒、吃肉、玩女人。可能因爲他不知多…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