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P2

  ..续本文上一页以称我为佛,因为我还没有成佛。他这样说也不是一定要叫人家称他做菩萨,不过他是这么样和大家开玩笑吧!因为太虚大师是过来人,也真是菩萨,你叫他菩萨,他也是菩萨;你不叫他菩萨,他仍然是菩萨。你叫他,他也没多一点;你不叫他,他也没少一点,他故意和一些愚痴众生开玩笑罢了。金山活佛也是一样的说:“你们应该称我做活佛啊!”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

  那么天亲菩萨是不是自己写上“天亲菩萨造”这几个字在论文里呢?不是的。他当时造这篇《百法明门论》,只是写上“天亲造”罢了。后学们愿意尊重他,就给他加上“菩提萨埵”这么一个名衔,我相信天亲祖师绝对不会自己给自己加上菩提萨埵的名义。我们就将这一点来研究,应该知道不要好名。古语说:“上士无名,下士好名。”愿意做上士也可以,下士也可以,全凭你自己。

  至于“造”就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著作。天亲菩萨着这部论。《百法明门论》很短,我希望在暑期班还未开课前就能把它讲完。

  叁、译者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现在讲翻译的人,这一部论是天亲菩萨所造,但他是以梵文写的,也就是古时候的印度文,必须翻译才能使印度以外国家的人明白,所以又要有人来翻译。今天我们因为这一部论能明白一切佛法,依法修行,这都是翻译人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翻译这部论的人是谁,在佛教里有什么贡献。

  “唐”就是唐朝。在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人,这个人在佛教里的贡献最伟大,自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法师。这位法师俗家姓陈,父亲是做官的,做的是穷官,不是有钱的官。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甚至于政府的钱,他都不要。不是像现在做官的,总以为待遇太少,还要多方的左右图谋,从商贾或百姓身上找便宜。这一位清官,因为不贪钱,所以一生就是个穷官,虽然是个穷官,但是就积下福德,因此,生了几个儿子,就有两个出家修道。

  玄奘法师的哥哥是个出家人,也是位在当时很有修行的讲经法师,玄奘法师呢?他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就学习佛法,除非没有法师讲经,要不然不论那一位法师讲经,也无论多远,他一定要听经去。有讲经的,他就去听经;有讲律的,他就去听律;有讲论的,他就去听论。经、律、论三藏他都去听,风雨不改,甚至为了听经,连肚子饿也忘了。他是常以法为食──以佛法来作饮食。

  像这样经过了五年,他也受了具足戒。在这五年期间,他就是到各处听经学佛法,可是学了五年后,总觉得每一位法师所讲的道理都不相同。同样的经典,这位法师就这样讲,那位法师就那样讲,有智慧的法师和没有智慧的法师所讲的义理,就有冲突。可是玄奘法师他自己没有真正开悟,没有择法眼,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也就好像昨天我说:“如果你懂佛法,就知道谁讲得对或不对,如果还没有懂佛法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啦!”所以我说唱歌唱得声音大一点,不懂佛法的人就认为这就是佛法,懂佛法的人就说:“啊!原来是在唱歌。”

  当时玄奘法师听了这么多经典,发觉道理不相同,他也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怎么办呢?究竟是依照那位法师的讲法才可以呢?于是乎他就发愿,发什么愿呀?他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他相信印度必然有真正的佛法存在,于是乎他就写了一道奏章,向唐朝天子申请出国,到印度去求法。但是皇帝不许可,没有批准他。玄奘法师为要了他的志愿,心里想道:“皇帝不许可,我也要去,宁可违背天子的命令,甚至于把我的头割去,我也要去求法。”

  于是乎他就在寺里练习爬山路的方法,怎么练习呢?在寺里,他把桌子、凳子摆成像一座山,他从这个凳子往上一跳,跳到桌子上,再由桌子又往高处跳,一天到晚他就跳来跳去,练习爬山。大概是他住的地方附近没有高山,所以在自己庙上来练习。一般小沙弥、大沙弥、老沙弥不明白他在干什么,还以为他在玩游戏。这些人都在骂:“这个人一天到晚也不念经,也不修行,尽跳桌子,不知道他在弄什么玄虚?”玄奘法师也从不告诉别人:“我要练习爬喜马拉雅山啊!”一般人还以为他调皮、淘气。

  这样子经过一个时期,他的腿和身体都锻炼得很健壮,于是乎他就从长安西行,开始他长途的旅程。那时没有飞机、轮船、汽车和火车,有的只是木船。于是他决定走陆路,经过很多国家,从中亚细亚那儿过去,几经艰险才到了印度,一去就去了十多年。在他未去印度之前,唐太宗皇帝曾经问他说:“我不让你去,你也一定要去,那么法师什么时候回来呢?”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现在你看这棵松树的树枝是向西歪斜的,等到这松枝什么时候向东弯,那就是我回来的时候了”

  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也不懂那里的语言,经过慢慢地学习,会了印度话和梵文,又跟从了很多印度法师学佛法,在那里受了很多困苦艰难,学有所成便回到中国。回到中国的时候,果然那棵松树的枝子、树梢都向东弯。所以唐太宗看到这棵松树向东弯便说:“啊!今天玄奘法师会回来了,我们快迎接去。”于是乎就派一些官员到西门外去迎接,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国后就专门从事翻译经典,他把印度的梵文经典都翻译成中国文字。当他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在那一年中桃开六度,那就是说寺里的桃花花开花落一共六次,这就是《大般若经》的祥瑞,不但人天共庆,连草木都欢喜。由此可见,《大般若经》对我们的重要。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很多,他在印度时又礼拜佛的舍利,佛的牙齿和佛骨,又看到佛陀过去千生之中舍眼睛的地方,舍头目脑髓的地方,又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行的古迹。他参观过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舍身喂虎的地方,又看到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场,所有佛教胜迹,他都去参观礼拜,表示他的诚心。他看到印度的出家人,不论是有没有修行,他都不轻慢,恭恭敬敬地礼敬所有的法师,一点也不生骄傲和贡高我慢之心。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曾经有很多小乘法 师来和他辩论,他们都不能胜过他,都被他给降伏了。很多外道也来和他辩论,也被降伏了。

  我们称玄奘法师为唐朝的三藏法师,什么是三藏法师呢?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位法师能通达三藏,会讲经、讲律、讲论,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无碍,所以就叫三藏法师。“法师”就是以法施人,或者是以法为师。这位三藏法师名玄奘,“玄”就是玄妙,没有人明白;“奘”就是很伟大的,强壮的“壮”加个“大”字。玄奘法师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壮大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这位法师翻译的,他既聪明,又有智慧,通中文又通梵文,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是不会错的,他翻译的这部论更是可信的,以上是翻译者的简介。

  在当时,玄奘法师和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在一起翻译佛所说的经典,其中人才济济,最有名的就是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为什么叫三车祖师呢?因为他在未出家以前,曾经要求皇帝给他三辆车跟随在他后面。无论他走到那里,都要有三车跟着他,这是他未出家以前的事。这三车就是一车酒,本来和尚不可以喝酒的,他说他是例外,因为皇帝叫他出家,他便说:“若要我出家,必须有一车酒跟着我,和尚戒酒嘛,我一定要喝酒。”还要有一车肉跟着他,因为他欢喜吃肉;还要有一车美女,所以他的外号就叫三车祖师。三车祖师不是一位平常人,要是平常人,就没有这个胆量来要三车才出家,因为他是特殊的。他的前身就是当玄奘法师去取经时,在半路上遇到的一位老修行,那时这位老修行在一处打坐,衣服上的尘土大约有一、二寸厚,头发上面就有鸟儿在那里筑窝,还生下鸟卵,孵出小鸟。他在那儿入定,不知入了多久?你想想看,他身上的尘土有一、二寸厚,脸上的尘土也不知有多厚,鸟雀也不怕他,在他头发上生蛋孵鸟不知多少次,多少年了。玄奘法师就用引磬给他开静。这位老修行不知入了定多久,出定后不能动弹,像木头似的。他就问:“你干么把我叫醒?”

  玄奘法师说:“老修行,你在这儿入定多久了?为什么你总也不出定?”

  “我在这儿等释迦牟尼佛出世,好帮他弘扬佛法。”

  “喔!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在这儿入定?”

  “现在是什么年代?”

  “我是唐朝人,现在是贞观元年。”

  “不要紧,我再在这儿等弥勒佛下生好了。”

  于是乎他又想再入定。玄奘法师称呼他说:“老菩萨!(或者老同修,或者叫他老修行,总而言之就是这几句。)你不要入定了,你不如和我一同弘扬佛法吧!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可是佛法还在世间,你可以帮我弘扬佛法呀!”

  “那么怎样办呢?”

  “你到长安去,看见有一座黄瓦的房子,你就去托生啦!”因为他身体已经不能用,要再换一个,像房子坏了,要换新的。“请你先到那里去,等我回来,帮我弘扬佛法好吗?”

  “可以,可以。”这老修行立即答应了,就到长安去托生做人。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就向唐太宗贺喜:“我走了之后,陛下得了一位新储君,真是一件喜事啊!”

  “没有呀!”唐太宗答道。

  于是玄奘法师一观想:“哦!原来老修行跑错了路,到尉迟恭的家里去了。”

  尉迟恭是国公,是唐太宗的一名大将,他生来黑脸,但不是黑人,因为他脸上黑,身体不黑。他很有本领,帮助唐太宗打天下,立了很多汗马功劳。这个老修行大约做什么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本来玄奘法师叫他找黄瓦的房子,可是他找错了,找了绿瓦的。绿瓦的是国公府,黄瓦的才是皇宫,他走错了路,便跑到尉迟恭那儿,托生做他哥哥的儿子。他长大后就欢喜喝酒、吃肉、玩女人。可能因为他不知多…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论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