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浅释

  大乘起信论浅释

  ◎马鸣菩萨造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编按:上人于1971年应弟子之请开讲本论,惜未讲完。现就当时所存之录音带整理成文刊出。

  *  *  *

  今天讲《大乘起信论》,我先给你们讲讲这一个“大”字。这个“大”,不是有所对待的大;有所对待的大不算大。什么叫有所对待的大呢?譬如对小而言大,对着这个小就说这个大。那么这个大和小,也没有什么定义的。你说这个大,比这个再有大的,那么这个又算小了;你说这个小的,比这个再有更小的,这个又算大了:所以说没有定义。说,现在我明白这个大了,就好像那个中似的;《楞严经》所讲那个中--南观成北,东看成西--那个没有个中,所以这也是没有一个大了。

  这个中,是由四方显出来一个中,那么这个大呢,可没有一个四面来显出这个大;没有一个面,这祇有两面。你对那个小而言大,对大而言小,没有这个四方的比喻。不错,也是没有定义的,这个大。你说这个大,比这个再有大的,这个就又变成小的了。你说这个大,比这个有更大的,这个又变成小的了。所以现在这个“大”,《大乘起信论》这个“大”,是没对待的;没有对待,你对大而说大,对小而说小;他也不大也不小,非大非小。

  你大乘的人就接受这种大乘法;中乘的人就接受中乘的法;小乘的人就接受小乘的法:这是看人的根性而言的。但是你就是小乘接小乘的法,这个小乘也是大乘,所以叫大乘。你就是中乘的人接受中乘的法,你接受这种中乘的法,也就是大乘。你这大乘的人接受这种大乘法,这更是大乘了。这个大乘是没有对待的,是没有一个比喻的,这是绝大。

  什么叫绝大呢?就是最大的,就是那个大的里边的大,再就没有比这个再大的了,这大乘。大乘,有的人说这个大乘,是个好像车似的,一个大车。有的人说,好像一个大船似的,载很多的物。又有的人说这个大乘,就好像一个飞机似的,大的飞机,飞到半空里头去;这个大乘就譬如一个飞机。又有说譬如一个轮船的;有的人说譬如火车;有的人说譬如那个运货的车。这几个说法都可以的,但是这个大乘,也不是飞机,也不是火车,也不是轮船,也不是运货的那个运货车。

  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大乘是个法界的,是个宇宙的。这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大乘;整个的宇宙就是这个大乘。这个大乘无所不包,无所不运;运一切众生从这个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到这个涅槃的彼岸。你说这个乘大不大?这个不是单单运几个人,或者一点东西,这所有世界上一切众生,都在这个大乘里边,载来这儿运输呢!在这个大乘里边,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这个叫大乘。

  这个大乘,你要相信它;你要不相信它,它不单不是大乘,连个小乘都没有了。这个决定要相信这个大乘,所以叫“起信”。“起”是生起,也是发起;“信”就是要相信这个法门;“论”,论是论议,就是那么来讲一讲这个道理。

  大乘起信论。

  “大乘”,以运载为义,就是把这个众生,由这个生死运到涅槃。那么你想得到这种的运载,必须要有信心。你要没有信心呢,虽然有大乘,也对你没有用处;你要生出信心来,这个大乘才有用处。这个大乘和小乘是不同的。小乘,它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大乘,是要修六度的,是行菩萨道的。你能以修这个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就度悭贪;持戒,就度毁犯;忍辱就度憍慢;精进就度懈怠;禅定就度散乱;般若就度这个愚痴。修这六度,这就是行大乘法;你不修这个六度,仅仅修十二因缘、四谛法,那就是小乘。我们现在讲这是《大乘起信论》,虽然有大乘,你必须要生起一种信心;你要没有信心,是不能度的。所谓: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这一切的善根,都是从信生出来的,长出来的;有这个信,才能行;行又要有愿。所以信愿行,这是修行不可少的。信这个大乘实相的妙理,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修道的。你要有这种信心。

  不要说,这个大乘太大了,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不可以修这大乘。这是错了!这大乘,人人都可以修的,所以叫“大乘起信”,要生起这个信心来。你不能怀疑,这个信就是对着怀疑说的;你要有一种怀疑,就得不到利益了。“论”就是论议;议论,讲一讲这个道理。所以,这是这个论的名字。在上个礼拜天,已经讲这《大乘起信论》这个意思讲个大概,现在,再把他重复一下。

  马鸣菩萨造

  “马鸣菩萨造”:这一部论是谁造的呢?是马鸣菩萨,也就是佛教的一位祖师。这一位菩萨,他说法的时候,众马悲鸣。众马,这一切的马听见他一说法,就都叫起来了。“鸣”,就甚至于都响应他的说法,所以叫马鸣菩萨。又者,这一位法师,他说法的时候,这个马都来听法。这个马在山上,一听见这马鸣菩萨说法,它就都到这儿来随喜这个法会;不单随喜这个法会,而且还都跪那儿听法。这前边写,跪那个地方来听法。因为这个,所以一般人就叫这位菩萨马鸣菩萨。他看见这个佛法,大乘的根性是有,但是人不生出一种信心。因为这个,所以他就造了这一部论。

  这一部论在佛教里头,是占着相当的地位,是很有价值的。那么你要能把这一部论读熟了,那么佛所说的这个教理,你就都明白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一部论,我们学佛法的人,必须要认真的来研究它。他造这一部论,就是给你我现在这个众生预备的。当初大约这位菩萨造论的时候就知道,等将来到西方,有这个美国;这儿有这一个法会,金山寺这儿第一次就会讲这个《大乘起信论》,所以我赶快把他造好了,将来好到到美国来度那些个美国人。所以,你们现在谁听这一部《大乘起信论》的人,就和马鸣菩萨都会见面了。马鸣菩萨就都和你们,会这个很亲切地来握手,来用手给你们摩顶,加被你们。这是一定是这样子的。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那么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是印度文。以后在梁这个时候,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位印度的法师,他也通达三藏经律论的。这位法师叫真谛,他翻译这一部经论。我们现在又要多谢这位真谛法师。这真谛法师如果不翻译过来,我们现在,除非会这个梵文的可以讲解,可以懂;要不会梵文的人呢,就不会懂,就不会讲了。所以我们现在又要很多谢这位真谛法师,他来翻译给我们大家。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归命尽十方”:“归命”也就是皈依;皈依我们这个身心性命。“尽十方”:尽十方也就是十方;这十方都尽了。尽了就是所有的十方的诸佛,他都归命。

  “最胜业遍知”:这个十方诸佛,他的业是最胜,最殊胜的,和一般的人的业不同的。一般人的业是有善业,有恶业,夹杂着。惟独佛就是最胜业,就是最胜,也就是最善的业。“遍知”:他正遍知;正知又遍知,这也是佛的一个十号之一。

  “色无碍自在”:“色”就是佛这个色相。“无碍”,没有障碍。“自在”,怎么会没有障碍呢?因为他自在。那怎么会自在呢?也就因为没有障碍了,所以“色无碍自在”。这个色无碍自在,又可以说是神通变化,妙用无穷。这也叫“色无碍自在”。那么色要能无碍,有的不能自在,有的自在又不能色无碍。现在,也就是佛,是既然色无碍,而又得到这个自在了。

  “救世大悲者”:这个佛,是一个救世者;救世的大悲者。他救度一切世间人,有一种大慈大悲的心。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及彼身体相”:和佛的这个身体,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我都归命。

  “法性真如海”:这个佛,是法性真如的海,好像法性真如的大海一样。

  “无量功德藏”:佛,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

  “如实修行等”:他是真真实实地如实而修,如实而行。这如实修行的等等的这法门。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为欲令众生”:因为想要使令一切众生--

  “除疑舍邪执”:除去这个疑惑;舍弃了他这个邪迷的执着。

  “起大乘正信”:生出来一种大乘的正信心。

  “佛种不断故”:为什么我造这个论呢?就因为令人生起大乘的信心--大乘的正心、正信,好使令这个佛的种子不会断绝的缘故,所以我这个作这一部论。

  这是马鸣菩萨在没有作论之前,先说这一首偈颂来皈依十方无尽三宝,请三宝加被他,令他开大智慧,作出这个论,好上合佛心,下契众机。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这个“论曰”就是《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造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他说了: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他说,有一种佛法;这一种佛法能生起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现在应该说一说这一种的佛法。这是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他说为什么我要造这一部论呢?因为一般人都不生起这个大乘的信心来了。我现在造出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令所有大乘根性的人见着,听着这一部论的众生,都可以生起这个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现在就应该说了。“说有五分”:那么说这个摩诃衍法;这摩诃衍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大乘。这个大乘的方法又分出来有五分。

  “云何为五”:怎么说有五种呢?这五种都是什么呢?现在给你分别解说。第一者就是“因缘分”。要说这一部论的因缘。因为什么因缘要说这个《大乘起信论》?不能无缘无故,没有因缘不能说;一定有一种因缘,这是第一的。

  那么有因缘了,第二就是“立义”,又要立出一种的义理来,…

《大乘起信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