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淺釋
◎馬鳴菩薩造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于1971年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上人于1971年應弟子之請開講本論,惜未講完。現就當時所存之錄音帶整理成文刊出。
* * *
今天講《大乘起信論》,我先給你們講講這一個“大”字。這個“大”,不是有所對待的大;有所對待的大不算大。什麼叫有所對待的大呢?譬如對小而言大,對著這個小就說這個大。那麼這個大和小,也沒有什麼定義的。你說這個大,比這個再有大的,那麼這個又算小了;你說這個小的,比這個再有更小的,這個又算大了:所以說沒有定義。說,現在我明白這個大了,就好像那個中似的;《楞嚴經》所講那個中--南觀成北,東看成西--那個沒有個中,所以這也是沒有一個大了。
這個中,是由四方顯出來一個中,那麼這個大呢,可沒有一個四面來顯出這個大;沒有一個面,這祇有兩面。你對那個小而言大,對大而言小,沒有這個四方的比喻。不錯,也是沒有定義的,這個大。你說這個大,比這個再有大的,這個就又變成小的了。你說這個大,比這個有更大的,這個又變成小的了。所以現在這個“大”,《大乘起信論》這個“大”,是沒對待的;沒有對待,你對大而說大,對小而說小;他也不大也不小,非大非小。
你大乘的人就接受這種大乘法;中乘的人就接受中乘的法;小乘的人就接受小乘的法:這是看人的根性而言的。但是你就是小乘接小乘的法,這個小乘也是大乘,所以叫大乘。你就是中乘的人接受中乘的法,你接受這種中乘的法,也就是大乘。你這大乘的人接受這種大乘法,這更是大乘了。這個大乘是沒有對待的,是沒有一個比喻的,這是絕大。
什麼叫絕大呢?就是最大的,就是那個大的裏邊的大,再就沒有比這個再大的了,這大乘。大乘,有的人說這個大乘,是個好像車似的,一個大車。有的人說,好像一個大船似的,載很多的物。又有的人說這個大乘,就好像一個飛機似的,大的飛機,飛到半空裏頭去;這個大乘就譬如一個飛機。又有說譬如一個輪船的;有的人說譬如火車;有的人說譬如那個運貨的車。這幾個說法都可以的,但是這個大乘,也不是飛機,也不是火車,也不是輪船,也不是運貨的那個運貨車。
那麼這是什麼呢?這個大乘是個法界的,是個宇宙的。這整個法界就是一個大乘;整個的宇宙就是這個大乘。這個大乘無所不包,無所不運;運一切衆生從這個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到這個涅槃的彼岸。你說這個乘大不大?這個不是單單運幾個人,或者一點東西,這所有世界上一切衆生,都在這個大乘裏邊,載來這兒運輸呢!在這個大乘裏邊,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這個叫大乘。
這個大乘,你要相信它;你要不相信它,它不單不是大乘,連個小乘都沒有了。這個決定要相信這個大乘,所以叫“起信”。“起”是生起,也是發起;“信”就是要相信這個法門;“論”,論是論議,就是那麼來講一講這個道理。
大乘起信論。
“大乘”,以運載爲義,就是把這個衆生,由這個生死運到涅槃。那麼你想得到這種的運載,必須要有信心。你要沒有信心呢,雖然有大乘,也對你沒有用處;你要生出信心來,這個大乘才有用處。這個大乘和小乘是不同的。小乘,它是講四谛、十二因緣;大乘,是要修六度的,是行菩薩道的。你能以修這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布施,就度悭貪;持戒,就度毀犯;忍辱就度憍慢;精進就度懈怠;禅定就度散亂;般若就度這個愚癡。修這六度,這就是行大乘法;你不修這個六度,僅僅修十二因緣、四谛法,那就是小乘。我們現在講這是《大乘起信論》,雖然有大乘,你必須要生起一種信心;你要沒有信心,是不能度的。所謂:
信爲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這一切的善根,都是從信生出來的,長出來的;有這個信,才能行;行又要有願。所以信願行,這是修行不可少的。信這個大乘實相的妙理,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修道的。你要有這種信心。
不要說,這個大乘太大了,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我不可以修這大乘。這是錯了!這大乘,人人都可以修的,所以叫“大乘起信”,要生起這個信心來。你不能懷疑,這個信就是對著懷疑說的;你要有一種懷疑,就得不到利益了。“論”就是論議;議論,講一講這個道理。所以,這是這個論的名字。在上個禮拜天,已經講這《大乘起信論》這個意思講個大概,現在,再把他重複一下。
馬鳴菩薩造
“馬鳴菩薩造”:這一部論是誰造的呢?是馬鳴菩薩,也就是佛教的一位祖師。這一位菩薩,他說法的時候,衆馬悲鳴。衆馬,這一切的馬聽見他一說法,就都叫起來了。“鳴”,就甚至于都響應他的說法,所以叫馬鳴菩薩。又者,這一位法師,他說法的時候,這個馬都來聽法。這個馬在山上,一聽見這馬鳴菩薩說法,它就都到這兒來隨喜這個法會;不單隨喜這個法會,而且還都跪那兒聽法。這前邊寫,跪那個地方來聽法。因爲這個,所以一般人就叫這位菩薩馬鳴菩薩。他看見這個佛法,大乘的根性是有,但是人不生出一種信心。因爲這個,所以他就造了這一部論。
這一部論在佛教裏頭,是占著相當的地位,是很有價值的。那麼你要能把這一部論讀熟了,那麼佛所說的這個教理,你就都明白得差不多了。所以這一部論,我們學佛法的人,必須要認真的來研究它。他造這一部論,就是給你我現在這個衆生預備的。當初大約這位菩薩造論的時候就知道,等將來到西方,有這個美國;這兒有這一個法會,金山寺這兒第一次就會講這個《大乘起信論》,所以我趕快把他造好了,將來好到到美國來度那些個美國人。所以,你們現在誰聽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的人,就和馬鳴菩薩都會見面了。馬鳴菩薩就都和你們,會這個很親切地來握手,來用手給你們摩頂,加被你們。這是一定是這樣子的。
梁天竺叁藏法師真谛譯
那麼馬鳴菩薩他造這一部論,是印度文。以後在梁這個時候,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印度的法師,他也通達叁藏經律論的。這位法師叫真谛,他翻譯這一部經論。我們現在又要多謝這位真谛法師。這真谛法師如果不翻譯過來,我們現在,除非會這個梵文的可以講解,可以懂;要不會梵文的人呢,就不會懂,就不會講了。所以我們現在又要很多謝這位真谛法師,他來翻譯給我們大家。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歸命盡十方”:“歸命”也就是皈依;皈依我們這個身心性命。“盡十方”:盡十方也就是十方;這十方都盡了。盡了就是所有的十方的諸佛,他都歸命。
“最勝業遍知”:這個十方諸佛,他的業是最勝,最殊勝的,和一般的人的業不同的。一般人的業是有善業,有惡業,夾雜著。惟獨佛就是最勝業,就是最勝,也就是最善的業。“遍知”:他正遍知;正知又遍知,這也是佛的一個十號之一。
“色無礙自在”:“色”就是佛這個色相。“無礙”,沒有障礙。“自在”,怎麼會沒有障礙呢?因爲他自在。那怎麼會自在呢?也就因爲沒有障礙了,所以“色無礙自在”。這個色無礙自在,又可以說是神通變化,妙用無窮。這也叫“色無礙自在”。那麼色要能無礙,有的不能自在,有的自在又不能色無礙。現在,也就是佛,是既然色無礙,而又得到這個自在了。
“救世大悲者”:這個佛,是一個救世者;救世的大悲者。他救度一切世間人,有一種大慈大悲的心。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及彼身體相”:和佛的這個身體,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我都歸命。
“法性真如海”:這個佛,是法性真如的海,好像法性真如的大海一樣。
“無量功德藏”:佛,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功德。
“如實修行等”:他是真真實實地如實而修,如實而行。這如實修行的等等的這法門。
爲欲令衆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爲欲令衆生”:因爲想要使令一切衆生--
“除疑舍邪執”:除去這個疑惑;舍棄了他這個邪迷的執著。
“起大乘正信”:生出來一種大乘的正信心。
“佛種不斷故”:爲什麼我造這個論呢?就因爲令人生起大乘的信心--大乘的正心、正信,好使令這個佛的種子不會斷絕的緣故,所以我這個作這一部論。
這是馬鳴菩薩在沒有作論之前,先說這一首偈頌來皈依十方無盡叁寶,請叁寶加被他,令他開大智慧,作出這個論,好上合佛心,下契衆機。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這個“論曰”就是《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造這一部《大乘起信論》。他說了: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他說,有一種佛法;這一種佛法能生起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現在應該說一說這一種的佛法。這是馬鳴菩薩他造這一部論。他說爲什麼我要造這一部論呢?因爲一般人都不生起這個大乘的信心來了。我現在造出這一部《大乘起信論》,令所有大乘根性的人見著,聽著這一部論的衆生,都可以生起這個大乘的信根,所以我現在就應該說了。“說有五分”:那麼說這個摩诃衍法;這摩诃衍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大乘。這個大乘的方法又分出來有五分。
“雲何爲五”:怎麼說有五種呢?這五種都是什麼呢?現在給你分別解說。第一者就是“因緣分”。要說這一部論的因緣。因爲什麼因緣要說這個《大乘起信論》?不能無緣無故,沒有因緣不能說;一定有一種因緣,這是第一的。
那麼有因緣了,第二就是“立義”,又要立出一種的義理來,…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