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以什麼義理作這種因緣呢?所以立出來義理,立出來甚深的這個義理。這個義理甚深,那麼就要解釋,所以第叁分就是“解釋”,就要把他說明白了。那麼解釋了,明白了,人才能修行;要不明白這個意思,人就不能修行了。所以第四明白了之後,就要“修行信心分”,要修行,要有一種信心。你要沒有信心,也不能修行;你單明白了,不生信心,那也不能修行。那麼修行又要有信心。第五者就是“勸修利益分”。第五者:你知道修行了,你也有信心了,然後你才能得到這種的利益,所以第五分就是“勸修利益分”:勸一切的人都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修行才能得到這個利益。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最初,這一開始說“因緣分”,那麼就有人問了;有人問了,說有何因緣?有什麼因緣而造此論?你作這個論,如果要是沒有因緣,你造這麼一個論,這豈不是無病呻吟嗎?就是沒有病,這麼哼哼,沒有病就是那麼叫,這叫無病呻吟;沒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樣子來。那麼你做這個論,也沒有什麼因緣,你造出那麼一部論,這豈不是沒有事情,你找事情來做嗎?豈不是沒有問題,你作出來一個問題嗎?你或是頭上安頭嗎?所以,這個就問爲什麼你造這一部論呢?

  這是有人問馬鳴菩薩。誰問的呢?馬鳴菩薩自己問自己。不是你問,也不是我問,也不是他問;馬鳴菩薩自己設出來這個問答。他一個人就變成兩個人。有一個人問,就有一個人答,這是。說他一個人怎麼會變兩個人呢?那麼你一個人怎麼不會變兩個人呢?你要知道你怎麼不會變兩個人,就知道他怎麼會變兩個人了。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造這一部論呢?“答曰”:這馬鳴菩薩問,馬鳴菩薩就答了。“答曰”:他說了。“是因緣有八種”:說這個因緣,你不問這個因緣嗎?我告訴你先生,或者是大菩薩,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說我告訴你,這個因緣,有八種這麼多;不是一種因緣,我造這個論,有八種的因緣。

  什麼“雲何爲八”:這又問了,什麼叫八種呢?你說一說,我聽一聽。那馬鳴菩薩就說了,第“一者因緣總相”:第一種是因緣的一個總的相,沒有分別。其余的七種是這個因緣的別相了。

  “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爲什麼造這一部論?我這一部論造出來,要有衆生學習我這一部論,就會離一切苦,把一切苦都離開了。怎麼離開的?學這一部論就離開了嘛!這一部論說得明明白白,怎麼可以離苦得樂。“得究竟樂”:得到那個最究竟的樂。離一切苦就離開地獄、餓鬼、畜生這叁塗的苦;得究竟樂就得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究竟的快樂。聲聞也有快樂,但是他不究竟;緣覺也有快樂,他不究竟;菩薩也有快樂,他不究竟,惟獨佛才是究竟快樂。那麼現在你學這一部論,就可以直成佛果,絕對沒有疑問的,所以這“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這一種離苦得樂,是造論的目的,造論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這一部論,希望世間人說,喔!他這一部論造得非常好。這個文章寫得太好了!啊!這種道理說得太妙了!這一種論,這真可以得到一個博士學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論文學位,或者在世界來比賽,他這種的學問是第一了!不是的,不是爲這個世間的名,這一個好名;也不是爲得到世間的利益,得到什麼好處,或者希望人見著這一部論來恭敬我,來供養我:不是爲的這個。不是爲世間的名利、恭敬、供養這個緣故,而作這個論。

  你看!這個馬鳴菩薩,他造這個論,不是像現在我寫一篇論文,在這個世界上文學的月刊上發表一下,喔!我這一舉成名天下知啦!又得到這個諾貝爾的獎金,又得到這個獎金,那個獎金!這個世界第一名,名流的人物啰!不是這個,不是爲的這個!這馬鳴菩薩作論,不是爲的想得到一個什麼學位。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第二的因緣是什麼呢?是爲的令這個世間上的衆生,“解釋如來根本之義”,明了佛的這個根本的道理。“令諸衆生”,使令一切衆生都得到正知正見,破除他的邪知邪見“不謬故”。這個見解不錯謬,見解是正當的,不是邪知邪見,盡爲自己利益,貪圖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哪,想要得到一個好名,得到人人都贊歎我;不是這個,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見。

  “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叁,是爲的使令這個善根成熟的衆生,這個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沒有善根的。那麼有的有善根的,他離佛法很遠;有的沒有善根的人,又離佛法很近。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離佛法遠了;沒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離佛法近了。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會離佛法遠的;你要生信心,沒有善根,也會離佛法近的。所以第叁者,爲令善根成熟的衆生,想令這個善根成熟了。

  怎麼叫成熟呢?這個菩薩教化衆生,這沒有種善根的人,他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經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脫。所以這個第叁者,是爲令這個善根成熟的衆生,在這個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這種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堪可,“任”,就負擔這種的責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的緣故。

  “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第四者,那麼前邊有善根的衆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麼退心呢?不生這個叁不退。叁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這個念念是精進,念念求無上道。行不退,修行是精進的,不懈怠。這個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那麼現在第四者的因緣,是爲使令這個善根微少的衆生,就善根少的,沒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好像一根汗毛那麼多。有多微呢?好像一粒微塵那麼微,那麼少的善根。令那個善根微少的衆生,“修習信心故”,修習,生這個大乘的信心的緣故。這是第四種的因緣。

  *  *  *

  在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我們現在的人,認爲是佛的生日。其實佛沒有生日,也沒有死日。因爲我們衆生有執著,所以就執著有一個生日,又有個死日。生日就是佛誕;死的日就說佛入涅槃了。這都是衆生的執著相,才有這樣的分別;要無所執著呢,每一天都是佛的生日,每一天都是佛入涅槃的日子。你這一天信佛,這一天就是佛的生日;你這一天不信佛了,這就是佛入涅槃的那一日。所以,佛生日和入涅槃的日子是在衆生的份上來說的,不是在佛的份上來說的。在今天呢,我們這個道場也是生日,這個道場,今天是道場的生日。爲什麼呢?我們今天這個門,是第一趟這個法門大開,這不二的法門大開。你看是叁個門,但是祇可以走一個門。這不二法門。

  這不二法門,你來者就有分,去者也不追。誰來誰有份,誰去誰就沒有份。所以,你來,我也不擋著,說不要進來;走,我也不留,說你不要走:沒有這個道理。因爲這個國家是自由的,所以我們這個門也是自由,來者不拒,往者不追,這是不二法門。那麼,以後,那一邊那個門永遠都不開。就是我們裏邊的人、外邊的人都是走這個門,不走那一邊那個門。那一邊那個門,我們除非有什麼特別事情才用;沒有什麼特別事情也根本就不用了。就是外邊的人、裏邊的人都不用那一個門了,這各位都應該記得。

  那麼到我們這個不二法門,開這個門呢,在外邊,向裏要推一推,用十分之一的力量,或者百分之一也可以,看你力量大力量小。要是果容這個小姐(安安),她開呢,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或者可以開。我們這個大人呢,祇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開了。這就看你這個人大小來說。那麼你們現在都記得開這邊這個門,不要開那一邊那個門。那麼晚間講經也是用這個門,白天也是用這個門。我們這個門,晚間十點鍾在裏邊就關上了。外邊的人也不能進來;裏邊的人也不能出去了:這個門,這個法門就緊閉。

  那早起呢,五點半鍾開這個門,或者五點鍾開這個門。他有人願意來拜佛也可以的。那麼現在這個佛堂,這個佛殿一切也都就緒了:拜墊也有了,座凳也有了:什麼應用的都有了。再有人多,我們這有那個小凳子,一個人可以坐一個。那麼我想這個拜凳還不夠,等過這個佛誕之後,果夢還發發心再做多一點。的確現在不夠的;你今天就不夠用了嘛!

  那麼再者,你們每逢有法會,每一個人都要記得,我們每一行一定要站四個人的。甚至于人多的時候要站五個人,擠著一點,把人擠瘦一點沒有關系。人擠瘦一點,我們這個佛堂就變成肥一點,就可以多吃一個人,這個多裝一個人。那麼一定要四個人,不能站叁個人,也不能站兩個人。在後邊那個人,看前邊那兒有空位,一定要到前邊去,不要等著人家讓,再到前邊去。那每一行先站位置的人,必須要站到裏邊那個第一個位,不要站到外邊的第一個位。因爲從外邊那兒往裏邊這兒數,所以這個規矩,大家都應該知道的。

  還有,我們以後在這兒吃齋菜的時候,這個廚房現在還沒有正式做好;做好的時候,在這個管理廚房的人,要就多做一點工,用這個或者是碗,或者是紙碟啊分出來一份一份的。那麼一份不要太多了;你太多或者他吃不了了。那麼吃不了,他剩下,再倒在一起;固然說修行不管這個,但是也要講一點衛生。人這個口水流到那個碟子裏,完了再倒在一起給其他人吃;修道的人是沒有關系,那有的那個修行還剛一修行,他一看見這個,哎呀!修道的人吃這麼邋遢的東西,這不要!不可以修行的,他連道心都退了。所以,你撥祇可以撥少一點,撥可以差不多少。那麼吃得少的人一…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