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會吃得飽;吃得多的人不夠呢,可以再去拿第二次。他吃完了,覺得自己吃得多,那麼吃完了,他可以再去拿去。
那麼,要在以前數一數有多少個人。有一百個人,你就照一百零五份預備;有一百一十個人,你照一百一十五:多預備出來五份。那麼有的人吃多的,他可以再拿兩份。這麼樣子就省事了。不要像今天這麼樣子,有人吃飽了,還有人沒吃呢!吃飽的就想要睡覺;沒吃飽的呢,就在肚子裏打起架來了。肚子裏頭就打起來了,說:“爲什麼你不叫我吃?啊?你真是對我這麼不好!”就鬧這個人了;鬧他,自己鬧自己了。所以分出來多少份,我們那兒做出來那麼一個方子。這個吃的東西,那麼一個地方有一百個人做一百份,有兩百個人做兩百份。這麼樣子。
所以我們念佛,還是這麼一個跟著一個走。第一個,放到那地方,就拿第一個;第二個人拿第二份;第叁個人拿第叁份。你這麼挨著拿;挨著拿,絕對就不會亂了。那麼拿到那地方,也就大家一起同吃了。我們要想圓滿的方法,不會有前後等著,有差了有一個鍾頭這麼多的時間,這是這個我們將來的辦法。
那麼今天這頭一次,我們開這個法門,來了這麼多人。將來我相信這個地方,又過了一年之後,又不夠用了;又不夠用,我們可以想法子把這個拆了,造一個一百層的building(建築物),那麼多少人都夠了。那時候有一百萬也夠了。是不是啊?這個等機會,將來或者有可能的希望。你們各位,我相信也會有這種希望。你們要都有這種希望,我就不希望了。爲什麼呢?你們大家已經可以夠了。那麼你們要不希望,我再來希望。總而言之,你們希望,我就不希望;你們不希望,我就希望!
你再對他們講一講,今天晚間還有lecture(講經),看他們誰願意參加。那麼還參加兩次,我們一樣歡迎的。還告訴他們,我們每天每天晚間都有講經,在這個禮拜天,日頭也有講經。然後,在暑假班是什麼時候開始,那麼誰他們要是願意參加的;我們這個暑假班的宗旨,是就叫人改惡向善,去他這個不好的惡劣的習氣,要改變他做這個世界上一個最好的人,不要做世界上一個最壞的人。那麼誰他們哪一個願意做世界最好的人,就或者希望將來做世界最高的有道德啊,有名譽啊,或者有地位的人,都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個改造社會,改變人心的這一個暑假班。我們這是改造人心的一個暑假班。
在我們這兒,還有一些工作還沒做完呢,誰要歡喜來做工的,那麼也是特別歡迎。那麼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誰願意參加這個暑假班,他們也可以介紹。
還有我們這個《金剛菩提海》這個雜志,他們誰願意歡喜看,我們這兒也特別歡迎他們看。不過看呢,要恭恭敬敬地看;不要拿著當一般的雜志那麼樣看。因爲這是教人,也就是教人改變他的思想,改變他從邪路,走到這個正當的路途上。這個是真正的想(弟子:……)。
現在這十方諸佛,我都請他給他們證明這件事,不是單單我。那麼我請十方諸佛給他們來作證,來certify這個儀式。他們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好好地去做自己應做的事情。在佛教裏頭不可以隨便離婚的,他們以後要永遠的,這一生永遠都不能變更的。
(……)嗯!不可以這樣的。因爲這個世界怎麼會壞的?就是人都不守規矩,所以這個世界就壞了。那麼我希望他們兩個人呢,是以後都要特別守規矩,不要像那個一般人一樣的,要做這個世界上一個最好的領導這個世界的人。
你們現在蠻好的,將來生小孩子一定會孝順的,一定會做一個偉大的人。那麼我們不是就單單你們這一代的問題,這要栽培下一代的,對于國家也好,對于人也好,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好的一個模範,一個榜樣。……他們歡喜這樣做嗎?……以後不要吵架了,不要fighting, fighting (吵架)的,自己都要有一種忍,不要有fighting,不要給我多添麻煩。我不願意我的弟子,那麼結婚之後常常fighting。
他們有沒有那個戒指?這是誰的?你的……OK! 以後自己要好好的做世間的一個最好的榜樣。要做一個……做我一個最好的徒弟,來孝順師父。
(弟子問:……)啊?OK!他說什麼?(弟子:他要孝順師父。)喔!他說?(弟子:Yeh! 同意了。)OK! 那就這樣子就圓滿了。那麼下去的時候拜佛,謝謝佛了,也不多講話。
(弟子:拜佛之後,要開始……)就先念那個贊,念完了那歌之後呢,那不“南無增福壽菩薩摩诃薩”?拜叁拜就得了。(弟子:好。然後這個講演是……)啊?怎麼?什麼講演?(弟子:師父是不是給講演,之後?)今天哪?今天完了之後還可以講一講,講一點《大乘起信論》。(弟子:OK! 就這個,也沒有什麼儀式,然後才開始《大乘起信論》。)嗯?不不,沒有什麼。拜佛。(弟子:……)
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第五種的因緣,因爲要指示這個方便法門,令一切衆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消除這個惡業障。這個惡業障,是障道的因緣。你想要修行,它就障著你;障著你,令你不發心修行。“善護其心”:好好地保護你這個真心,維護你這個真心。“遠離癡慢”:遠離這個愚癡和這個我慢,貢高我慢。這個愚癡,做出事情來,自己還不知道呢!做錯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叫愚癡。“出邪網故”:出去這個邪見網。邪見就好像一個那個網羅似的,捆著你;把你捆著,不容易出去。所以現在作這個《大乘起信論》,就叫你出去這個邪見網這個緣故,這是第五種的因緣。
第六種的因緣呢,“爲示修習止觀”:因爲指示明白你這個修習止觀的這個人。“止”就是停止;“觀”就是觀察。停止而觀察。你止;止什麼?就止你的妄想。你不打妄想。觀什麼?就觀你的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了,然後又觀察你這個妄想,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個妄無自性;這個妄想,沒有自己的體性,所以你一觀察它,它就沒有了。你常止、常觀就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沒有愚癡了,這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這凡夫和二乘,都有這個妄想的“心過”。這心,盡打妄想,這是心裏頭的過錯。凡夫一念起貪心,一念起瞋心,一念起癡心,這都是些過錯;二乘要修行,要證果,要做自了漢,這都是心的過錯。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第七者爲的專念方便,專心來念這個方便法門。“生于佛前”:用這個方便法門生到佛前。什麼方便法門呢?就是念佛法門;用這個念佛法門來生到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決定不退失你這種大乘的菩提信心的緣故。所以這是第七種的因緣。
第八種的因緣呢,“爲示利益勸修行故”:爲的指示這個有什麼利益;你要修行就得到什麼好處。勸人修行這個緣故,這種的因緣。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說這個《大乘起信論》。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衆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有如是等因緣”:這個馬鳴菩薩說,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造論”:所以就造出這一部《大乘起信論》。“問曰”:又有一個人又問了。說,“修多羅中”:“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叫經。就說經中“具有此法”:說經中有這種的因緣,有這種的法,“何須重說”:何必又再多說一次呢?
“答曰”:這個馬鳴菩薩就答這個問者,就說了。說,“修多羅中”:說在這個經中,“雖有此法”:雖然有這種的法,“以衆生根行不等”。衆生的根性,就是有有智慧的,有有愚癡的,有有善根深厚的,又有有這個業障深重的,所以“根行不等”,不一樣。“受解緣別”:他領受明白這個道理,這種因緣,也不同的。
“所謂如來在世”:所說的這個佛在世的時候,“衆生利根”:這個衆生根性都來得利,都是聰明有智慧的。“能說之人”:能說這個經典這個人。“色心業勝”:這個色有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心”有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這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色心業勝,他這個業果殊勝。“圓音一演”:他這個“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你佛說法,人聽著也懂,菩薩聽著也懂,那個神聽著也懂,鬼聽著也懂。啊!那個畜生聽著也懂,那個雀鳥聽著;他也是給那個雀鳥說法,所以一音演說法。
一音就是圓音;圓音也就是一音。這個“圓音一演”:這個圓滿的這種法音,一演說,“異類等解”。“異類”就是不同種類的,不是單單人,就非人類也都明白了。“等解”就是都明白了。“則不須論”:所以,在佛在世的時候就不需要這個導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衆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衆生無自心力。因于廣論而得解者。亦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爲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爲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那麼佛在世,佛說法不需要造論。那麼現在佛滅度了,“如來滅後”,“或有衆生”:或者有這一類的衆生,“能以自力”:能以他自己的力量,“廣聞而取解者”:他多多地聽;聽得多,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或有衆生”:或者有這一類的衆生,“亦以自力”:他也用自己的力量,“少聞而多解者”:他聽得很少而明白得就很多,這一類的衆生。
“或有衆生無自智(心)力”:他沒有自己的智慧,也沒有力量,“因于廣論”哪:他得到這廣多的這種的論議,“而得解者”:得到這個明白了。“亦有衆生”:也有這一類的衆生,“複以廣論”:用這個廣多的論,“文多爲煩”:這個論多了,這個文也就很麻煩…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