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浅释▪P2

  ..续本文上一页以什么义理作这种因缘呢?所以立出来义理,立出来甚深的这个义理。这个义理甚深,那么就要解释,所以第三分就是“解释”,就要把他说明白了。那么解释了,明白了,人才能修行;要不明白这个意思,人就不能修行了。所以第四明白了之后,就要“修行信心分”,要修行,要有一种信心。你要没有信心,也不能修行;你单明白了,不生信心,那也不能修行。那么修行又要有信心。第五者就是“劝修利益分”。第五者:你知道修行了,你也有信心了,然后你才能得到这种的利益,所以第五分就是“劝修利益分”:劝一切的人都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修行才能得到这个利益。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最初,这一开始说“因缘分”,那么就有人问了;有人问了,说有何因缘?有什么因缘而造此论?你作这个论,如果要是没有因缘,你造这么一个论,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就是没有病,这么哼哼,没有病就是那么叫,这叫无病呻吟;没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样子来。那么你做这个论,也没有什么因缘,你造出那么一部论,这岂不是没有事情,你找事情来做吗?岂不是没有问题,你作出来一个问题吗?你或是头上安头吗?所以,这个就问为什么你造这一部论呢?

  这是有人问马鸣菩萨。谁问的呢?马鸣菩萨自己问自己。不是你问,也不是我问,也不是他问;马鸣菩萨自己设出来这个问答。他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有一个人问,就有一个人答,这是。说他一个人怎么会变两个人呢?那么你一个人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呢?你要知道你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就知道他怎么会变两个人了。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造这一部论呢?“答曰”:这马鸣菩萨问,马鸣菩萨就答了。“答曰”:他说了。“是因缘有八种”:说这个因缘,你不问这个因缘吗?我告诉你先生,或者是大菩萨,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说我告诉你,这个因缘,有八种这么多;不是一种因缘,我造这个论,有八种的因缘。

  什么“云何为八”:这又问了,什么叫八种呢?你说一说,我听一听。那马鸣菩萨就说了,第“一者因缘总相”:第一种是因缘的一个总的相,没有分别。其余的七种是这个因缘的别相了。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为什么造这一部论?我这一部论造出来,要有众生学习我这一部论,就会离一切苦,把一切苦都离开了。怎么离开的?学这一部论就离开了嘛!这一部论说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离苦得乐。“得究竟乐”:得到那个最究竟的乐。离一切苦就离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得究竟乐就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究竟的快乐。声闻也有快乐,但是他不究竟;缘觉也有快乐,他不究竟;菩萨也有快乐,他不究竟,惟独佛才是究竟快乐。那么现在你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绝对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这一种离苦得乐,是造论的目的,造论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这一部论,希望世间人说,喔!他这一部论造得非常好。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啊!这种道理说得太妙了!这一种论,这真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论文学位,或者在世界来比赛,他这种的学问是第一了!不是的,不是为这个世间的名,这一个好名;也不是为得到世间的利益,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希望人见着这一部论来恭敬我,来供养我:不是为的这个。不是为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这个缘故,而作这个论。

  你看!这个马鸣菩萨,他造这个论,不是像现在我写一篇论文,在这个世界上文学的月刊上发表一下,喔!我这一举成名天下知啦!又得到这个诺贝尔的奖金,又得到这个奖金,那个奖金!这个世界第一名,名流的人物啰!不是这个,不是为的这个!这马鸣菩萨作论,不是为的想得到一个什么学位。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第二的因缘是什么呢?是为的令这个世间上的众生,“解释如来根本之义”,明了佛的这个根本的道理。“令诸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破除他的邪知邪见“不谬故”。这个见解不错谬,见解是正当的,不是邪知邪见,尽为自己利益,贪图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哪,想要得到一个好名,得到人人都赞叹我;不是这个,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见。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三,是为的使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这个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没有善根的。那么有的有善根的,他离佛法很远;有的没有善根的人,又离佛法很近。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离佛法远了;没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离佛法近了。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远的;你要生信心,没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近的。所以第三者,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想令这个善根成熟了。

  怎么叫成熟呢?这个菩萨教化众生,这没有种善根的人,他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经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第三者,是为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在这个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这种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堪可,“任”,就负担这种的责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的缘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第四者,那么前边有善根的众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么退心呢?不生这个三不退。三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这个念念是精进,念念求无上道。行不退,修行是精进的,不懈怠。这个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那么现在第四者的因缘,是为使令这个善根微少的众生,就善根少的,没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好像一根汗毛那么多。有多微呢?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微,那么少的善根。令那个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修习,生这个大乘的信心的缘故。这是第四种的因缘。

  *  *  *

  在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我们现在的人,认为是佛的生日。其实佛没有生日,也没有死日。因为我们众生有执着,所以就执着有一个生日,又有个死日。生日就是佛诞;死的日就说佛入涅槃了。这都是众生的执着相,才有这样的分别;要无所执着呢,每一天都是佛的生日,每一天都是佛入涅槃的日子。你这一天信佛,这一天就是佛的生日;你这一天不信佛了,这就是佛入涅槃的那一日。所以,佛生日和入涅槃的日子是在众生的份上来说的,不是在佛的份上来说的。在今天呢,我们这个道场也是生日,这个道场,今天是道场的生日。为什么呢?我们今天这个门,是第一趟这个法门大开,这不二的法门大开。你看是三个门,但是祇可以走一个门。这不二法门。

  这不二法门,你来者就有分,去者也不追。谁来谁有份,谁去谁就没有份。所以,你来,我也不挡着,说不要进来;走,我也不留,说你不要走:没有这个道理。因为这个国家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这个门也是自由,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这是不二法门。那么,以后,那一边那个门永远都不开。就是我们里边的人、外边的人都是走这个门,不走那一边那个门。那一边那个门,我们除非有什么特别事情才用;没有什么特别事情也根本就不用了。就是外边的人、里边的人都不用那一个门了,这各位都应该记得。

  那么到我们这个不二法门,开这个门呢,在外边,向里要推一推,用十分之一的力量,或者百分之一也可以,看你力量大力量小。要是果容这个小姐(安安),她开呢,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或者可以开。我们这个大人呢,祇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开了。这就看你这个人大小来说。那么你们现在都记得开这边这个门,不要开那一边那个门。那么晚间讲经也是用这个门,白天也是用这个门。我们这个门,晚间十点钟在里边就关上了。外边的人也不能进来;里边的人也不能出去了:这个门,这个法门就紧闭。

  那早起呢,五点半钟开这个门,或者五点钟开这个门。他有人愿意来拜佛也可以的。那么现在这个佛堂,这个佛殿一切也都就绪了:拜垫也有了,座凳也有了:什么应用的都有了。再有人多,我们这有那个小凳子,一个人可以坐一个。那么我想这个拜凳还不够,等过这个佛诞之后,果梦还发发心再做多一点。的确现在不够的;你今天就不够用了嘛!

  那么再者,你们每逢有法会,每一个人都要记得,我们每一行一定要站四个人的。甚至于人多的时候要站五个人,挤着一点,把人挤瘦一点没有关系。人挤瘦一点,我们这个佛堂就变成肥一点,就可以多吃一个人,这个多装一个人。那么一定要四个人,不能站三个人,也不能站两个人。在后边那个人,看前边那儿有空位,一定要到前边去,不要等着人家让,再到前边去。那每一行先站位置的人,必须要站到里边那个第一个位,不要站到外边的第一个位。因为从外边那儿往里边这儿数,所以这个规矩,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还有,我们以后在这儿吃斋菜的时候,这个厨房现在还没有正式做好;做好的时候,在这个管理厨房的人,要就多做一点工,用这个或者是碗,或者是纸碟啊分出来一份一份的。那么一份不要太多了;你太多或者他吃不了了。那么吃不了,他剩下,再倒在一起;固然说修行不管这个,但是也要讲一点卫生。人这个口水流到那个碟子里,完了再倒在一起给其他人吃;修道的人是没有关系,那有的那个修行还刚一修行,他一看见这个,哎呀!修道的人吃这么邋遢的东西,这不要!不可以修行的,他连道心都退了。所以,你拨祇可以拨少一点,拨可以差不多少。那么吃得少的人一…

《大乘起信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