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的,記不清楚了。“心樂總持”:心裏好樂這個總持。“少文”:很少的這個文字,“而攝多義”:而其中攝含著多種的義理,“能取解者”:能明白的。

  “如是此論”:因爲這個,所以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爲欲總攝如來”:總攝持這如來所說的這廣大深法。“廣大深法”:這種的深法,“無邊義故”:沒有邊際這種義理,“應說此論”:所以,就應該說一說,造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給衆生來看。

  我給你們說幾句,方才講的是大乘。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方才講的就是大乘。你再要問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沒有一個乘,才就是叫大乘;要有一個乘,那就是變成小乘了!因爲沒有,所以你說,說不出來小;也說不出來它是大,所以給它起一個假名字,叫一個大。這個大的名字也是假的。那麼說,什麼是真的呢?什麼都是真的。要你明白了,你明白大乘了,就什麼都是真的;你沒有明白大乘,什麼都是假的。你要把大乘明白了之後,那個什麼都是中了;又要找那個中道了。你要盡騎著那個大乘跑,一天跑到晚,跑得很辛苦的,也不得休息。那麼你要是在這個大乘,你要知道了,找著“中”乘了,這就不辛苦了。

  那麼說這個中乘,是叁乘之一的小乘、中乘、大乘啊。不錯!可是我說這個“中”乘,是中道的中,不是中間的中;中道了義,也可以說是中,也可以說是總;是個總乘,總其大乘,總其小乘,總其中乘。啊!把他都總起來。這個乘呢,就是最上乘;最上乘,沒有再比他再上了。所以,這又可以叫上上乘,又可以叫總乘,又可以給他起個名字就叫佛乘。那麼這個《大乘起信論》,你先要生起這大乘的心,然後才能得到這個總乘。這個總乘,總其小乘啊。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方才在講這個“大乘立義分”,其中很要緊的有叁,就是體、相、用。這個體怎麼大呢?你不要照這個文上念;念來念去的,人聽著也還是不太懂。你要講,講那個地方呢,不要講多了。這個體大,就講一句就得了。

  怎麼叫體大呢?不增不減故。因爲它沒有所增,也沒有所減了。這個體既然沒有增,那麼是最大的了;既然不減,也是最大的了。再沒有比它大的了,所以這個體大,你就講這一個不增不減,這就是體大。

  那麼,第二這個相大。怎麼叫相呢?相者,實相也;實相者,無所不相也,沒有所不相。你看!那麼它的這個性量,沒有邊際,沒有數量那麼多性量的功德。這不“無量性功德故”?爲什麼說它相大呢?就因爲它無量性功德。你不要講前邊那一句,就講這無量相功德故。所以“無量性功德故”,所以這相大。這個性就無量了,這功德也無量,所以這個相大。

  體、相。相就是它那個樣子;體就是它那個法體;相就是它法的樣子。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不能是說身的樣子,祇是說身體。那麼那個樣子,喔!他說,他那個樣子是很美麗的!啊!very handsome,這是他那個樣子。你不能說他這個身體very handsome。你說他那個樣子very handsome,啊!very beautiful。是不是啊?這就是這個相了。相就是一個樣子;體就是那個法體。相也就是那個法的樣子。

  用就是它有什麼用處。有什麼用處?這個也就講這一句就得了。所以講經,你就看它這個要緊這一句;一句什麼呢?這說,“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它爲什麼用這麼大呢?就因爲它能生長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這個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有善因果,有惡因果。這是善因果;這個善因果,所以這用大。講這體、相、用,因爲這個立義,有這體、相、用叁大的緣因。所以,要說這個《大乘起信論》。

  *  *  *

  那麼今天,這果逸,她本來盡想逃跑來著。她那個逸也就是有一點跑的性質,就要不做工!但是她看師父在這兒,她也不敢跑。她懂得逸;逸就是跑了。這個今天也不敢跑,所以我就抓她來上陣,先講一講這個《大乘起信論》。那麼講的還大致還不錯。不過就是因爲大約有幾個出家的人,有一些個在家人,有一些個研究佛法很久的,有一些個沒有研究過;她也不知道誰的這個佛學有多深啊,誰的佛學有多淺,所以心裏總有點戰戰兢兢的這種情形。那麼但是還講得可以。

  那麼,爲什麼我叫她這麼樣講呢?譬如,每一部經都要等著這個法師來講過;聽過之後才會講,那是個死法師,不是個活法師。爲什麼呢?祇會用死的東西,不會用活的東西。祇會好像那個貓捉老鼠,祇會等著捉死老鼠,不會捉活老鼠。所以,這是沒有用的。你一定要學得會捉活老鼠,然後才能會捉活龍,會抓活虎。上山擒虎豹,入海斬蛟龍:到山上去把那虎豹給斬了它,給抓住它;到海裏把那個蛟龍,拿出智慧劍,把那個蛟龍也給頭給砍掉了它,這才行呢!

  *  *  *

  怎麼她沒有翻譯她那個 eat a lot Marijuana(吃很多大麻煙)?她不會 eat Marijuana;她是 eat a lot honey(吃很多蜂蜜)。爲什麼我知道呢?我看見她那個房裏邊那個floor(地上)統統都用那個 honey painting(用蜂蜜漆的)!用 honey painting floor,所以如果 honey不是太多了,怎麼可以用它來 painting floor?她又說了,她說是那個小孩子到裏邊去吃,不小心灑到樓板上了;不是 painting(漆)樓板。是因爲那小孩子他自己吃,不小心把這個蜜糖都灑到 floor上了,所以變成 floor也用這個蜜糖來painting!又,他因爲他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很孤單的,很孤獨的,lonely,所以願意招兵買馬,聚草屯糧,願意把所有的螞蟻都到那兒和他做伴去,叫所有的螞蟻都到他房裏去陪著他修行。那是不是這樣子,不管了!

  (……)什麼地方啦?(弟子:講到解釋分。)解釋分都講了?講到哪個地方?先講這個第十叁個祖師,講完了你們好做第十叁個雜志。講完這第十叁個祖師,再講這個《大乘起信論》。在本堂出這個《金剛菩提海》,現在到一般人不歡喜的這個數目上;不歡喜這個數目,這是西方人所不願意說的這個數目。那麼不願意說,我們現在也要說,這個數目是多少呢?就是十叁。這個十叁,數目是十叁。

  那麼這兒又有一位祖師,也是第十叁代祖師。這位祖師就是第十二代祖師西塔光穆禅師的法徒。他接受這光穆禅師的這個心印的妙法。什麼叫心印呢?這個心印就是印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又叫以心傳心,這個法門必須要開悟了之後,才能接受這種的法,才能以心印心。所以在你沒有開悟的人,你絕對不會明白這種的法門;就是我講給你聽,你也不會明白。如果你要明白了的話,那你就是開悟了。那麼有這麼一個人,就想冒充開悟,假裝著開悟了。所以我這麼一講,他說:“喔!是這麼一回事!我明白了。”其實怎麼樣呢?他那兒做夢呢!還在夢裏頭說夢呢!

  這一位祖師叫如寶禅師。如就是如來的如;寶就是叁寶的寶。他住在資福寺。這位禅師很少說話的。誰問他佛法,他就說一個字,不說多了。有的時候說多,也是說得很簡單。在這位禅師一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印度這位達摩祖師,到他家裏來了。來幹什麼呢?給她送一個小孩子來。這個小孩子不說話。那麼幹什麼呢?就在那兒拜佛,和他家裏的人誰也都不講話。于是乎,以後就出世了。那麼出世,他家裏父親、母親就知道這個小孩子一定是會做和尚的,那麼一小就把他送到資福寺裏出家去了;出家,以後,他就接這個光穆禅師的那個心印妙法。

  光穆禅師對他很認識的,所以就傳給他法;傳給他法,他就在資福寺裏做住持。有一天,就有一個和尚就問他,說是:“請問和尚,這個衲僧的急切處是什麼?”“衲僧”,就是出家人;這個出家人穿著這破衣服,這叫衲僧。“急切處”,就是他最要緊的地方是什麼?你說,這位禅師怎麼樣答覆他?你們大家都很有智慧,可以替這一位不說話的禅師來做一個答覆,答覆他。那麼這位禅師就說了,說是就是你這一問,這就是衲僧的急切處。你現在問的就是衲僧的急切處,因爲你要問嘛!這個請法這個人就說:“在我沒問之前,和尚,你怎麼樣說呢?”這個如寶禅師就說了一個字,說什麼呢?說:“噫!”就說這一個字。這個噫,噫,就是一個驚歎詞,就喔!這麼樣。噫!

  那麼又有一天,有一個人又問他,說是諸方,就是各大叢林,都有它的妙用處,我不知道和尚你的家風是怎麼樣?家風,你的家裏這個風氣,是怎麼樣。他說:“飯後叁碗茶。”他答覆了,說我的家風沒有旁的,就吃完了飯呢,喝叁碗茶,這是我的家風。

  那麼有一天,又有一個學人來問,問他什麼呢?說在這個諸方叢林裏頭,有的這個拈槌,就拿著那個打鼓那個槌子,或者豎拂。拂,就是那個白拂手拂的那個拂塵。說豎拂,就這麼往前一舉這個拂。這是什麼道理?你說,他說什麼?他又說一個字,他說:“啞!”就是那個啞吧的啞。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你們各人去研究這個問題去。

  又有一天,他拿起他坐的那個蒲團;拿起他坐那個蒲團,就是打坐的,那個有一個圓的,用棕織的那種蒲團,打坐的,他就拿起來了;拿起來,就對大家講,說是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和入理的聖…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