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劫在那里打坐没有出定,在打坐时打这些妄想:“这个肉是不错,酒也很好喝,女人也过得去。”所以再托生做人就放不下这三种东西。
玄奘法师找到他后,便对尉迟恭说:“你这个侄儿是我叫来帮我弘扬佛法的。”
尉迟恭说:“你叫他来,你就叫他去嘛!”
但是玄奘法师叫他出家,他不去,还说:“谁要出家?出家有什么好处呀?我才不出家!”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了这段因缘,唐太宗说:“那我下圣旨叫他出家。”
“他如果出家,一定会要求条件,无论什么条件,请皇上都答应他,只要他肯出家就可以了。”
唐太宗说:“好,就这么办!”于是乎把尉迟恭的侄儿叫到金銮殿上,叫他出家。中国那时不是讲民主和自由,不是愿意出家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皇帝叫你出家,你不出家就要死的,会被杀头的。他也怕杀头,于是乎就要求条件,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女人,唐太宗都答应了 。
这位侄儿没办法,就被安排了到大兴善寺出家去。他一到大兴善寺时,寺里就打鼓撞钟来欢迎他。他一听钟鼓响,就豁然开悟了。明白自己原来是在某某山修道的老修行。于是向后摆手说:“你们都回去吧!”把三车都不要了,虽然他不要三车,但一般人还叫他三车祖师。
肆、别解文义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如”当“正如”讲,就是正如世尊所说的。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是世出世之尊,所以叫世尊。这是世尊所说的。他所说的什么呢?就是“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要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呢?这个“我”是真真实实的在这个地方,怎么又说无我呢?就算你那个“我”在这儿,等你死了,还是你的身体,那么你那个“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若说有“我”,这个“我”死的时候没有了,那么活的时候怎么会有个“我”呢?这就是疑问。佛就是讲这一切法无我的法。不要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自己连法还不懂,但是却说:“这就是我讲的法,这是我讲的经。”总把这个“我”放在前面。一对鸽子为什么做了鸽子(佛教讲堂的屋檐上常有鸽子飞来飞去)? 就因为它们都有“我”,没有行佛所说的法,它们不能够无我。有了“我”就变成飞禽,变成畜生。
这个“我”就是一个我见,是不应该有的。《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无我见。说深一层,不单是“我”不应该有,“法”也不应该有。一切法都没有了,所以“我”更不应该存在了。一般修道人,必须要达到“无我”这两个字,才能法法皆圆。你要是能够无我,一切法都圆融无碍。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这就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现前。虽然一切法现前,而又要没有一切法,妙就是妙在这个地方,不容易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切法现前,却不执着一切法,空诸法相,一切法相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真是圆融无碍,得大自在。你若能没有我,才能得自在;你若不能没有我呢?就不能得到自在。但是,怎么可以没有我呢?不容易。我现在在这儿讲经,你怎么可以说没有我呢?你在这儿听经,你就要不知道你在这儿,把我空了,无人无我,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法,人空法空。
但是你所以不能没有“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身的假我,以为是我了。其实我方才没说吗?你死了,还是这个身体,却没有知觉了。这个“我”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你那个“我”像须弥山那么大,到死的时候,跑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你说这可怜不可怜?外道呢?他们就执着有一个大我,又有个小我,神我,他们这个“我”就多着啦!他们说:“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大我”大了,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小我”更小了,最有用的还是大小我中间的“神我”。”这是外道执着的“神我”,亦即是外道的“我”。
还有小乘执着的涅槃偏见,这个偏见他说是“我”。菩萨呢?也有所执着,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求,在所证的真如境界上,未能达到无证亦无得。他们还有所证、有所得,也知道证得这个真如,所以没有忘了我,还是有一个“我”。有“我”就是有妄,所以佛所说的法,就是要把一切法,都用无我来修行到大乘境界上。
以下的论文都是天亲菩萨所造。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怎么是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这是说一切法大略有五种,只能大慨讲,不能详细讲,详细讲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心所又叫“心数”,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质、有实体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认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什么呢?即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无争、无贪、无挂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再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进,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的就是第一种心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与心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个相分。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带它去看电影吧!你说它会不会看?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什么能看呢?是那个识。这个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识那里来的。
(二)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用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有三个意思:一、能藏。能藏什么呢?能藏善恶的种子。二、所藏。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