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执藏。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面。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看见的东西是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什么是无没呢?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 ,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可是因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好像皇帝没做什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他办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又叫“心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遍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的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这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六种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为什么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会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薰进八识里面,好像烟薰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什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为什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原来它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家,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作意是周遍的,触也是周遍的。 可是这个触,是受、想、思这三个心所所依。先有触,然后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这个触是受、想、思的所依止。有这种触境,触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所以前边那个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个开始;这个触,就是由境生心的开始,就生出这种妄想心来。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想要领受就有想相。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什么叫思呢?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前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大约和I don”t know差不多。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五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业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别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当遍行心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行也就没有了。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什么呢?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什么是胜解呢?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他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明记什么呢?明记你以前曾经学习的境界。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个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是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慧、知识来。
(五)慧。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以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间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什么呢?
(一)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么呢?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精进什么呢?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不要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新。”
(四)愧。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什么我会这么多忧愁?”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我叫你们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贪什么呢?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场,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什么要现出来了呢?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