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叁、執藏。有所執著,都執藏在這第八識裏面。我們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惡,都藏在第八識內。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識變現出來的,我們所見的是八識的相。看見的東西是八識的相分,我們能見就是識的見分,所以說萬法唯識,一切都是由識生出來的。淨的時候是真如,染的時候叫識,這個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也就是善惡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聖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鄉。

  阿賴耶又翻譯爲“無沒”,什麼是無沒呢?就是真如隨著生死而不會沒失,不會脫掉,不會沒落。以上是第八識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根本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屬于心法,不過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識,如果心法在現量時(現量就是真性現前,周遍法界的體量) ,就沒有塵勞,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業報。可是因爲有心所,心所就幫著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惡事,以致造成善業、惡業。好像皇帝沒做什麼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們來幫他辦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個大臣,這就好比五十一種“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喚的。又叫“心數”,因爲心裏頭的思想不知多少,沒有數量那麼多。重要的心數大略可分爲五十一種,也就是論文說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

  又說“分爲六位”,這是說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可劃分爲六個單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處,無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種。

  “二別境有五”:別境是不周遍的、個別的、單獨的和特別的境界,共有五種。

  “叁善有十一”:屬于善法的有十一種。

  “四根本煩惱有六”:我們人沒有一時一刻無煩惱啊!你現在有的是那一種煩惱呢?這煩惱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六種煩惱就可以給你一個答案。六種煩惱就是六種毒藥。

  “五隨煩惱有二十”:除了六種根本煩惱外,又有隨煩惱。隨煩惱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種煩惱,分列爲小煩惱、中煩惱、大煩惱。

  “六不定有四”:第六單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種。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

  現在詳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爲什麼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來心王不會作意的,可是,因爲曆劫的習氣和善業惡業的種子,薰進八識裏面,好像煙薰一般,因爲這種緣故,心被鼓動了,不知不覺間有了作意,這就是心生境的開始。菩薩的境界無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惡因果;羅漢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對于什麼事情作意觀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爲什麼檐前的叁十二只鴿子都跑了呢?原來它們是前生種下的業,做人的時候不修行用功,應出家也不出家,應修行也不修行,應吃齋也不吃齋,應念佛也不念佛,總是不認真去做。不要說鴿子,就拿現在到這裏來的人來說,有的來到了佛教講堂,就不走了;有的一進門就跑了;有的連門口也不能進的。不要以爲這是很平常的因緣,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講堂來的人,要是沒有善根,就沒有辦法入此門來;要是沒有善根,也沒有辦法來這兒聽經。凡來聽經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過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多聽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會發菩提心了。

  (二)觸。作意是周遍的,觸也是周遍的。 可是這個觸,是受、想、思這叁個心所所依。先有觸,然後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這個觸是受、想、思的所依止。有這種觸境,觸的境界,就有了一種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所以前邊那個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個開始;這個觸,就是由境生心的開始,就生出這種妄想心來。

  (叁)受。妄想心一生,就對于所對的境界有一種領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來。

  (四)想。想要領受就有想相。你想這個境界的時候,也就跟隨著這個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什麼叫思呢?思可以支配這個心,令這個心去籌量、盤算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想辦法。

  前面所說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叁性,何謂叁性?就是善性、惡性、無記性。這五種遍行是通于善性、惡性和無記性的。善性和惡性的意義很明顯,無記性的解釋就是沒有記取,是善是惡都不知道。大約和I don”t know差不多。無記又通叁時,又叫一切時,即是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叁時也稱叁世:過去、現在和未來世。例如今天是現在世,昨天就是過去世,明天就是未來世。過去的時刻是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刻又不能停頓,未來的時刻還沒有來。所以是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雖然說是通叁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隨時把這五種遍行停止,那就不會造成惡業,你要是不停止,它們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還沒有做出善惡業來,到了別境五就不能停止造業了。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叁念。四叁摩地。五慧。

  “別境”。別就是特別,也是分別、個別。別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連帶著五種關系。別境五是個別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種境界都是個別獨立生出來的,和其他四種境界並沒有連帶關系。別境五的産生是以攀緣心爲緣造成每種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惡念生出來的。當遍行心所法剛要生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把它製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這個善惡念的産生。善惡念不生,所造的善惡業行也就沒有了。要是“別境”五種心所法生出來的話,善惡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別境五就是爲善爲惡的一個開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什麼呢?欲取這種快樂的境界,想得到這種境界。

  (二)勝解。什麼是勝解呢?勝解就是當境界來了,便去審決。審就是審察,看一看這事情該怎麼辦,作出決定,這就是審決。當這個心還在審決的時候,任何其他因緣都不能牽動這審決的心,那就是“勝解”。

  (叁)念。念就是明記,明白的明,不忘記的記。明記什麼呢?明記你以前曾經學習的境界。例如你是學生,現在學校裏的情形你都記得,這就是念,念就是明記不忘。

  (四)定。這個定不是戒定慧那個定,這個定就是專注于彼,心不散亂。“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個方向。譬如你心裏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這叫專一,專一就是當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這就是“定”,有時這種定也會生出智慧、知識來。

  (五)慧。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間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來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含有一種揀擇心的,揀是揀選,擇是思量,即是去揀選可以或不可以,這就是譬如你已經做了一件事,然後你又思量這件事情做得好與不好,對或不對,這就是世間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與慧是互相幫助的,定幫助慧,慧也幫助定;世間法的定慧,是單獨成立的,不能同時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間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時現前的,有定就沒有慧,有慧就沒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開的個別境界,而不是有一種境就具有五種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種心就附帶著五種心。別境是單獨的,每種境界都不同,因爲不同,所以就于所樂的境界上生出一種“欲”;在決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種“勝解”來;遇到以前熟習的境界,就生出一種“念”;在一心觀想的境界上,就會生出“定”來,生出“慧”來。

  叁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叁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第叁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謂之善。善是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成功。那麼,這十一種善心所,是什麼呢?

  (一)信。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麼呢?要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沒有什麼分別的。沒有分別是在佛性上說沒有分別,但是還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們一定要信這個道理。不單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單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這種信心,自己就要守規矩,守規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這樣,也教其他人這樣,也教一切衆生這樣。這個信心要堅固,像石頭那麼堅固,那麼硬,不要像灰堆那樣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沒有了。

  (二)精進。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這就是精進。精進什麼呢?精進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進。不要往後退,要往前進,精進又精進。

  (叁)慚。是對自己說的,自己應該生一種慚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對,應該改過自新。”

  (四)愧。是指對人而說,對人要生一種愧心,覺得自己總不如人,不要總覺自己比人好,心裏想:“啊!這個人真比我好,他總是這麼和顔悅色,不憂愁煩惱,爲什麼我會這麼多憂愁?”要有這種愧不如人的心。

  (五)無貪。不要生出一種貪心,這個貪,沒有得到的時候想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這就是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貪心,不要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我叫你們不要有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貪心,我這貪心是替你們生出來的,是爲美國一切人生出來的。貪什麼呢?貪想要造一個廟,建立一個道場,好給美國地區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個道場才可以修行,連道場都沒有,修道就難了。要有道也要有場,所以要貪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就要現出來了,爲什麼要現出來了呢?就因爲我生出這個貪心,就把它貪出來。本來我不想生這個貪心,但是,如果…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