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不生這個貪心,你們成佛的機會也就會很慢,所以我生出這個貪心,貪你們大家快點成佛,你們大家都要幫忙我生這個貪心。爲什麼說不要貪,現在又要貪呢?這是爲人貪,爲衆生貪,不是爲自己貪,所以這個貪心不妨大一點。
貪嗔癡就是叁毒,無貪、無嗔、無癡即是叁善根。上星期我說叫人不要貪而我要貪,這個貪不是爲“我”就不算貪,要是爲自己而貪那就是貪,不是爲自己而是爲其他的衆生,這不是貪。可是這樣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認識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這個題目來貪,說不是爲自己貪而是爲他人貪,但實際上還是爲自己。爲自己就是貪,要怎樣才不是爲自己呢?不爲自己的名,不爲自己的利,那就是不爲自己。爲什麼貪是不好呢?因爲它是一種染汙法,染著就是不幹淨,有貪就不幹淨,有所染汙,有所執著。這個貪能招苦果,我們受苦報受苦果,就是因爲有貪而造成的。
(六)無嗔。嗔是嗔恚,心裏有一種恨。我們也不要有嗔心。
(七)無癡。癡就是昏暗,以暗爲相,昏暗便是無明。如果能夠無貪、無嗔、無癡,那就是叁善根成就了。
(八)輕安。輕安就是禅定的一種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種輕安的境界。這種輕安境界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它是從精進而來的。精進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惡法,再加上叁善根(無貪、無嗔、無癡) 所得的功德,就會産生一種輕安的感覺─覺得身心舒暢,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種境界就會感覺非常快樂,這就是參禅時有的無上快樂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不守規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依法修行,時時刻刻都不隨隨便便。什麼叫放逸,好像有人初來在暑期班的時候,有時把腿伸直擱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現;現在呢?他就沒有這種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將五蘊中行蘊裏面所有一切染汙法都舍去。舍什麼呢?舍去不合乎規矩的惡法。行蘊中的舍和受蘊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蘊的舍是隨覺隨舍,而行蘊的舍在行蘊內念念遷流,不停薰化不合規則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點就與道相應一點,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惱害一切衆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順著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製自己,不去損害他人。嗔是人違背我的意思時,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叁癡。四慢。五疑。六不正見。
“煩惱六者”應加上根本二字。煩惱就是無明,無明也就是癡,應該排在六煩惱中第叁,所以用“根本”二字作爲分別。根本煩惱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鈍使和五利使。五鈍使:貪、嗔、癡、慢、疑。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就是五種不正見。爲什麼叫鈍呢?因爲它于事情上無所明了而不能決定,來得非常緩慢,所以叫鈍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決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貪。貪就是貪而無厭,所以一切的財、色、名、食、睡都貪;色、聲、香、味、觸也貪。
(二)嗔。因爲貪,得不到就生出一種嗔恨心,嗔恨之後就變成無明了。
(叁)癡。就是無明,有無明就胡作非爲,什麼都敢去做。
(四)慢。是驕慢,輕人傲物,對他人看不起,很驕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決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見:
1. 身見。執著身是我的,執著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見就生出邊見來。
2. 邊見。偏于一邊,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過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與中道不相合。
3. 見取見。就是執著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緣中的“取”,見取見是非果計果,未能得到的果,卻妄認爲能得到。
4. 戒禁取見。“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應該守的戒卻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計因。本來這個因不正當的,他以爲正當。
5. 邪見。即邪知邪見。具有邪見的人,你叫他講正法,他不會講,只會講染汙法。什麼是染汙法,講男女的這一套,講男的怎樣,女的如何,這就是邪見。他會對人說:“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沒用的,愚癡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講這些染汙法擾亂人家的道心,本來這個人心裏很清淨的,沒有欲念,也沒有染汙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將把客塵都趕跑,正在這時,聽了染汙法,又給客塵黏著,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說法的時候,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應該講任何染汙法,應該要講清淨法,教人清淨六根,不要引誘人生出淫欲心,否則將來一定會受到惡報。以上就是“根本煩惱六”。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以下我們談的是二十種隨煩惱,隨煩惱就是跟隨根本煩惱生出來的,可以分爲叁類:
一、自類俱起。大隨煩惱和大隨煩惱是一類,中隨煩惱和中隨煩惱是一類,小隨煩腦也如是。這是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例如學佛法的人只和學佛法的人在一起;學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學魔法的地方去;學世間法的人就跑到世間法的地方去,這就是“人以類聚”。再說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說不完的這麼多種類,同類的集合在一起。自類俱起就是中煩惱和中煩惱一同生起來,大煩惱和大煩惱一同生起來。
二、遍不善性。遍就是普遍,這種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慚”,“愧”就生出來;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來了。
叁、遍二染心。怎麼叫“二染心”?這“二染心”,一個叫“有覆”、一個就叫“無記”,叫兩種染汙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飾遮蓋,不叫人知道。
“無記”就是也不記善,也不記惡,也不知道是善、是惡。
如果這叁類都具足,就列爲大隨煩惱;只有二類,就列爲中隨煩惱;單具一類就是小隨煩惱。
小隨煩惱有十:
(一) 忿。忿就是分下面加個心,也即是分心,一種違情的境界,不順心意,于是嗔心遽發,這種嗔恨心突然而發,就是忿。
(二) 恨。嗔心沒有發出來,藏在心裏深處,永遠都不能遺忘,好像用繩子打成死結縛牢似的。這個埋在心的深處的心,就叫恨。
(叁) 惱。煩惱也。惱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極點,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煩惱來。忿和恨都沒有這麼厲害,“惱”在忍無可忍而發作的時候,就厲害無比了。
(四) 覆。覆就是覆藏,蓋藏著。本來心裏有煩惱,忿、恨、惱都具足了,可是一想,還是不發作出來的好,于是把煩惱藏在心裏,這就是覆。這種人有的念頭是:“我不歡喜你。我不告訴你。我不願意和你坦白的說。”他不發你的脾氣,什麼都隱藏起來,藏起來做什麼,想叫你不知道的時候,來一個暗箭,偷偷地給你一刀,因爲他知道明的打不過你,所以在背後一刀把你暗殺了,你也不知道是誰打死你的。
(五) 诳。就是假仁假義,表面好像對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對你說:“要不要吃藥呀?我這兒有,不要錢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後,就非買他的藥不可,他就是販毒的,這叫假仁假義,也就是“诳。”
(六) 谄。就是谄媚,俗語叫“拍馬屁”,又叫“溜虛”,又叫“捧”。當這種人見到你時便說:“嗨!你現在想到那裏去?我現在正想找你,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賞識你啊!”大約這人想和對方合股做生意,所以盡給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給人戴高帽子,盡向人家說好話。又譬如自己窮,沒有錢,所以見到有錢人便稱呼對方什麼“大爺爺”、“大奶奶”、“老太爺”,把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說:“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見到總統,慌慌張張,不知說什麼話才好,這樣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 憍。自己沒智識,但卻不佩服人。自己沒有讀過書,卻驕傲地說:“哼!你們讀書的懂得什麼啊!我不讀書也一樣活著,有衣有食,也一樣有這麼多錢。”憍的人很自負,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貴。
(八) 害。害是損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說的是“不害”,現在說的是相反的害人惡法。
(九) 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勝過自己。譬如有一個人記憶力很好,懷著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說:“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嗎?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學問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裏想:“要是沒有這個人在,我的學問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總而言之,總是妒忌任何勝過自己的人。
(十) 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雖然他有錢,如果你叫他布施出來,他絕對是不肯的。他要把錢拿穩,就算錢化成水,從手指縫流了出來,全部消失,他仍是懊喪地找:“我的錢那裏去了?怎麼變成水了?”這類人就是這麼悭貪。對于財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鴿子都是因悭貪才做鴿子,過去生中它們不但不舍,還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種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有二:
(十一)無慚。不知道慚,也不知道愧,自己覺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視太高,以爲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無愧。這種人不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譏笑,也不怕人諷刺。
大隨煩惱有八:
(十叁)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談的是“信”,現在說的是相反的“不信”。什麼都不信,師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師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師父;父親不信兒子,兒子也不信父親;師兄弟之間,更不用提了。這種人會這樣說:“我爲什麼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對啊!”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好,對他講什麼都不信。你對他講法,他卻說:“這都是假話。講法?講什麼法啊?都…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