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不生这个贪心,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为什么说不要贪,现在又要贪呢?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可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为什么贪是不好呢?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着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痴,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这种轻安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是从精进而来的。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 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安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什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班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舍什么呢?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觉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薰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烦恼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根本烦恼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什么叫钝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得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因为贪,得不到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什么都敢去做。
(四)慢。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见:
1. 身见。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 边见。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不相合。
3. 见取见。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 戒禁取见。“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 邪见。即邪知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什么是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以上就是“根本烦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类俱起。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脑也如是。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二染心。怎么叫“二染心”?这“二染心”,一个叫“有覆”、一个就叫“无记”,叫两种染污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
(一) 忿。忿就是分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 恨。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 恼。烦恼也。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 覆。覆就是覆藏,盖藏着。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我不告诉你。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 诳。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 谄。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你现在想到那里去?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 憍。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 害。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 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 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怎么变成水了?”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
(十一)无惭。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讲法?讲什么法啊?都…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