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P7

  ..續本文上一頁麼叫“得”呢?“得”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貪心生出來的。想要在沒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例如有人想像中得到一塊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這金子並沒有得到,這個“得”只是虛名,是假的,所以這個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我們生命之根。當八識種子來投生,就有了生命。生命具有壽、暖、識叁個條件。壽是年齡;暖是身上的暖氣;識就是神識。八識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識去了,命也就沒有了。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實的。不要認爲我們的生命是真的,無論如何都在爲我們這個報身打算,誰碰我們一下也不行,誰說我們一句不好也不願意聽。這就是因爲放不下這個 命根啊!所以才不能開悟,才不能成佛。這個命根把我們害了,我們還拿它當寶貝,心裏想:“我這生命可真寶貴啊!”這是執著,認假爲真。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叁)衆同分。就是大衆都有相同的一分。例如你有個身體,是你的一分;我有個身體,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個身體,這就叫衆同分。凡夫和凡夫是衆同分,二乘與二乘是衆同分,菩薩與菩薩是衆同分。衆同分中也有不同處,比方說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論語》內有雲:“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狂人積極地不顧一切往前進取,狷人消極地什麼事都不願意做。狂人批評狷人說:“你看他有什麼用?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幹,只會吃飯睡覺,這種人不如把他殺了。”狷人卻說:“你看這個人,什麼都幹,這個世界就被他弄壞了,這樣的人該早消滅他。”這兩個人互相要消滅對方,互相嫉妒、障礙和毀謗。又像做铠甲和做劍的人一樣。做铠甲的人,怕铠甲不堅固,會被刀槍劍戟刺透;做刀槍劍戟的人,怕自己製造出來的武器刺不透铠甲。這兩類物品都是武術中人用的,所以叫衆同分,但是一類是用來保護人,一類卻用來殺人,這就是衆同分中的不同處。

  還有禅、教互不相容爲例,昨天一位聽衆,問我是什麼宗,我說我沒有宗,爲什麼沒有宗呢?因爲沒有宗,別人就無法攻擊。若是有個宗,禅宗就說教宗不好,教宗就說禅宗不對,互相毀謗,這也是衆同分中的不同。在其次,自古以來,一些閑人,互相排斥,那個說孔子根本沒有知識,這個又批評孟子不懂什麼,我比他們都有智慧。你看,大家都是人,卻互相毀謗,你對我不好,我對你不好,這也是衆同分中的不同。

  (四)異生性。在相同之中有異,異中又有同,這叫異生性。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個的所好和習慣。

  (五)無想定。這是外道所修的,他們厭倦生死,爲求出離,就用一種強製的力量來令心和心所不工作,停止思想,但是這種做法是很勉強的,好像用石頭壓草似的,把草壓得不長了,但是根還在。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執著)和第八識“命根”尚存在,這時候就叫無想定,修無想定則生到無想天去。

  (六)滅盡定。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強的方法來修。同樣第六識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強不打妄想,像是妄想滅盡了。這時第七識的俱生法執(這種法執也是與生俱來了,比我執細一點。) 和第八識混在一起,不能分離,這種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稱之爲滅盡定。

  (七)無想報。無想定和無想報不同,無想定是因,無想報是果。無想定是未舍身之前的境界,無想報是已經舍身而受的果報。舍身後就生到第四禅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可以說是無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識微細色執作爲生命。這種微細色執,就是最微細的識裏面出來的第八識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這就是無想報。這種生命仍是有盡的時候,那還會墮落的。以前我曾講過有一個人想修非想非非想處定,卻被一些魚兒來攪擾他,于是他就生一種嗔恨心:“我要變一只魚鷹把你們都吃了。”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後,天福享盡,就墮落爲魚鷹。所以我說這房子前面兩只鴿子,是從前兩個不守規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現在他們便要受鴿子的果報,這是一樣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開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又稍有不同。前兩年的暑期班都是講經、坐禅、練習講演,很辛苦的,今年把這個“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一開始便要打觀音七,然後才開始暑期的講修班,十個星期之後,又要打一個禅七。兩個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圓了,我們人的性光也應該圓了。參加這個暑期班究竟有什麼好處?你要想找好處,就不要來,這裏沒有好處。沒有好處,這裏有什麼呢?有苦處,天天很辛苦的,從早到晚都很辛苦,沒有休息的時間。雖然這兒沒有好處,只有苦處,但是卻有個“道”處,修道的“道”就在這個暑期班裏。這個道字,又可以換一個“到”字而念成到處。到什麼處?到佛處、法處、僧處,這個暑期班就是到叁處地方。我再給你們說清楚一點,你們根本就不應該有一個想得到好處的心。爲什麼呢?你若有這個心,就變成百法裏的“貪”心了。要想對自己有好處是不合法,不合道的。那麼,怎樣才合道呢?那就要無人無我,爲修行而受苦,爲求法而忘軀,好像二祖爲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斬斷一只,那才是真正爲法啊!我們這些人又有誰會爲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斷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名就是名稱,例如我們都叫“人”,這就是通名。東西也有名,好像爐有“爐”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名身呢?卻具有兩個字,例如香爐、花瓶等,這是燒香的爐,那是插花的瓶,這些東西都有個名身了。

  (九)句身。名和句都是顯法的。什麼叫句呢?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說:“諸法無常,是生滅法。”就是句身了。總而言之,以一句顯出法來,就叫句身。

  (十)文身。就是文字。單單是一個字,稱爲字,當字連起來,有了意義,就叫文身。一切的經典是文身,一切的書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凡物都有生,有生就有老,無論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質,都有生有老。“生”就是以前沒有,現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動,住過後便成爲老。

  (十叁)老。凡物經過生住後,便漸漸衰老。老是變壞,變異,這就是生住異滅。

  (十四)無常。就是滅,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生的時候就是成,住的時候就是停留,老時就是壞,無常就是空。

  (十五)流轉。就是說我們衆生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在六道輪回中流轉生死,萬劫不息。

  (十六)定異。定就是肯定、固定。異就是變異。例如因果輪回的道理是肯定的,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在因上是同樣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變異。

  (十七)相應。二十四種不相應中,爲什麼會有個相應呢?這真令人不解。不錯,這是令人真不明白。這二十四種分明是不相應,卻又說出一個相應來,豈不是自相矛盾?但這二十四種“不相應”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無爲法不相應,而現在說的“相應”是和這二十四種“不相應法”相應。怎樣相應呢?就是相應于因果輪回。因是開始,果是終點,中間就是業相。“相應”就是和因果相應,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中間的業相就與開始的因相應,與終點的果也相應。所以流轉定異,中間也決定相應的,如影隨形地一點也沒差錯。

  (十八)勢速。就是變遷不停的趨勢非常迅速,像電光那麼快,像風那麼速,也像鳥飛和兔子跑般迅速,這就是勢速的表現。

  (十九)次第。這是有上下、前後、一切層次的法,絕對不會混亂。

  (二十)時。時是有時間性的,例如年、月、日、時,再短的就叫刹那,長的就是無量劫。劫的梵文整體是“劫波”,也屬于時。

  (二十一)方。就是方向。前後、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數。就是數目。

  (二十叁)和合性。“和”是調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這叫和。“合”是蓋合,茶杯有個蓋子,一蓋上正好相合,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和“和合”剛好是相反。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外道執著于自然不和合這是偏見;二乘執著于因緣和合。如來藏性是非因非緣,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這二十四種不相應,不屬于色,也不屬于心,不屬于心所和無爲法,所以另成爲二十四種不相應。

  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滅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

  第五位無爲法可分爲六種:

  (一)虛空無爲。所謂虛空無爲並不是說虛空是無所爲的。虛空根本就是無所爲,要想叫它有爲也沒有辦法,因爲虛空是空的,那麼虛空無爲是怎樣解釋呢?是你能觀空,也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假如你有一種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點功夫了,我長坐不臥,我又一天吃一餐。”你要是知道你長坐不臥,每天只吃一餐,還用功修行,那你就還沒有到虛空無爲的境界。要是能達到自性如虛空,身體如虛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是虛空無爲。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虛空似的。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虛空,虛空也不會反擊的,人如果修到這種境界,什麼煩惱也沒有了。虛空無爲真是妙極,你能達到這個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對你們說的:“Everything”s O.K.!”。要是能“Everything”s O.K.!”,那就如虛空了。虛空是包羅萬象,什麼也包含在虛空中,但是虛空不會討厭你,也不會埋怨別人:“呀!你把我弄得這麼肮髒,你怎麼在這兒大小便呢?這虛空都被你染汙了。”虛空沒有這種思想。鴿子常常在虛空飛來飛去,虛空一點也不障礙它們,說起來,例子太多了。簡單來說,就是常常觀空。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與萬物合一,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