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了,不充足;吃的東西也沒有了,不充足了,就不能養我這個軀命了,我這個軀命就會死了!”
“以如此等衆多障礙因緣故,于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以這種種障礙因緣之故,在這個佛法裏面,就愚癡而不生信心,修行得道證果的是很少很少的。鈍根,就愚癡;愚癡,就少信心。所以若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沒有信心了;就因爲愚癡到極點了,所以信心也少了、沒有了。
“乃至漸漸于叁乘中信心成就者,亦複甚鮮”:乃至,是省文超略之詞。漸漸,就是慢慢的。乃至慢慢的在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叁乘中,能有信心而成就叁乘功德的這種人,也是很鮮少的。
“所有修學世間禅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所有修學世間禅定,能以得到這個神通道業,自己知道宿世的命運這樣的人,也漸漸沒有了。次轉,就是一次一次地輾轉。
“如是于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禅定通業等,一切全無”:像這樣子,慢慢在最後到末法的時候,經過時間很久而得道,或者得到一種信心、或者得到禅定神通等的人,根本就沒有了。
F2. 爲衆致問
“我今爲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衆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衆生,可湣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于何乘,速獲不退。”
這是第二,爲衆致問;爲大衆來請問法。
堅淨信菩薩說,“我今爲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我現在爲未來這個惡世,像法將要盡了的時候,和在這末法的時候,有很少很少善根的這樣衆生。“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化示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請問如來,設哪一種的方便,來開示、化導這一切衆生,令他們生出信心,得到可以除去這種不吉祥和所有的煩惱?
“以彼衆生,遭值惡世,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末法又稱惡世。因爲這些個衆生,遭遇在這個末法的時候,障礙太多了,種種障礙說不能盡;因爲有種種的障礙,所以退其善心。我們學佛法的人,切記不要障礙其他人發菩提心,不要在這個道場裏面把其他的人障礙跑了;若障礙其他的人離開道場,這就是破壞人發菩提心、破壞道場,這將來一定是墮地獄的。
“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在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這個因果裏面,很快就生出一種疑惑心;生出一種疑惑心,“不能堅心專求善法”:不能堅固其心,專心一志地來求佛法、求善法。“如是衆生可湣可救”:像這一類的衆生很可憐憫的,是應該救度他們的。
“世尊大慈,一切種智”:佛是大慈大悲的,具足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我願意請世尊興起一種方便法門,令這一切的衆生都知道而明白。“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使令他們離開疑惑的這種網,除去一切的障礙,令他的信根一天比一天地增長。
“隨于何乘,速獲不退”:隨便他在或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哪一乘裏邊,能很快就也得到叁不退了。叁不退,就念不退、行不退、住不退。這個念念是精進的,也不生一種退心;不像我們人修行到兩天半,到第叁天就懶惰下來了,這因爲沒得到叁不退:行不退,這修行一天比一天精進,不能一天比一天懶惰;念不退,念念爲求無上道;住不退,不退轉于這個叁惡道。
E2. 佛指人爲答
佛告堅淨信言:“善哉!善哉!快問斯事,深適我意。今此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彼當爲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誠汝所願。”
“佛告堅淨信言”:堅淨信菩薩這樣向佛請問之後,佛就告訴堅淨信菩薩說了,“善哉”:你能代表一切衆生,這樣的請問方便法門,這是非常之好的;這一問,是下契衆生之機。第二個“善哉”:你這一問正合我如來的意思,我也正想應該說這種方便的法。所以這兩個“善哉”,上邊的“善哉”,是下契衆生之機;下邊這個“善哉”,是上契諸佛的意思。所以才說“快問斯事!深適我意”:你這個問太好了,和我這個意思正相當,也就是深合我意。
“今此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可是現在這個會的大衆裏邊,有一位菩薩摩诃薩;這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就叫地藏菩薩摩诃薩。“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你應該以這個事來請問地藏菩薩。“彼當爲汝建立方便法門,開示演說,誠汝所願”:這個地藏菩薩,他應該爲你設立一個方便法門,來開示你,演說這種的妙法;你這種誠心,他一定能滿足你這種的願。這一段文,是佛指示出個人,來 答複堅淨信這個問題。
D2. 問人(分二)
E1. 疑問 E2. 釋答
今E1
時堅淨信菩薩複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這又是第二,問人。又分爲二:第一,是疑問;第二,是釋答。現在是疑問,這個堅淨信菩薩請問佛給說方便法門;佛自己不講,叫他問地藏菩薩,他就生了一種懷疑:佛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不來給我講,爲什麼叫地藏菩薩這個弟子 答複我的問題?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就不明白了,所以又第二次來請問佛,問爲什麼叫旁人講?就比如有人來問我問題,我不答複他,叫他:“你問果先了,他可以 答複你這問題。”旁人就說:“怎麼法師不講,叫徒弟講呢?”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爲什麼叫他答複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爲他可以答複,他對這個是很明了的。
“時堅淨信菩薩”“複白佛言”:又對佛說。“如來世尊無上大智”:沒有再比如來世尊智慧大的了。爲什麼世尊不自己 答複我所請問的問題?這個法怎麼自己不講,“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竟然要令這個地藏菩薩來演說這個方便法門呢?
E2. 釋答(分叁)
F1. 總誡 F2. 別釋 F3. 結答
今F1
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
這個“問人”分開兩個部份。這是第二,是實答,解釋、答複這個理由。這個又分爲叁:第一,是總誡,總起來誡這個堅淨信不要懷疑;第二,是別釋;第叁,結答,結束這個問題。
現在是第一個,總誡。總起來就誡止他。誡,就是說你不要這樣子想!所以說“莫生高下想”。
“佛告堅淨信”:佛告訴堅淨信菩薩說,“汝莫生高下想”:你不要生出一種佛是高、地藏菩薩是下的想法!這位地藏菩薩,他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你不可以輕慢他;你不要以爲佛就是高,地藏菩薩就低了,不要生這種想法!
F2. 別釋(分二)
G1. 直明位高 G2. 兼明緣勝
今 G1
此善男子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這是第二別釋。這個別釋又分開兩段:第一,直明位高;是直接的說明了地藏菩薩的地位是很高的。第二,是兼明緣勝;並兼說明他這個因緣非常殊勝的。現在是第一這個別釋,直明位高。
“此善男子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個善男子他發心到現在以來,已經超過沒有數量、沒有邊際、不可思議那麼多的無量數的劫數了。“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很久以來,已經有佛的智慧了,他的功德已經滿足了。
這個“薩婆若海”,你們各位有知道的沒有?你什麼時候看來的?剛剛看來的?剛剛看那不算!你剛剛看,現問現找 answer(答案)那是不行的,那是不合用的;你要問的時候不找就能知道,那才算的。你說你們以前也都看過這經文,看過,這一句不懂,爲什麼不想法子去明白它呢?不是要盡等著法師講才懂,那就晚了!
研究佛法的人,在沒講之前就要懂它;在講之後就會更熟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研究佛法的人。你還看注解,然後這個“薩波若海”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叫“囫囵吞棗”。囫囵個把那個棗吃了,什麼味?不知道!果前說是印錯了,因爲他的腦筋很快;這個字是錯了,所以才問。那麼我知道他沒有看注解,也沒有查佛學辭典,就是憑這個“電腦” computer來算的。但是現在也沒有算對,computer也算錯了。不錯,薩波若海就是一切智的海;一切智,就是已經有佛的智慧了,這叫得到薩波若海,就是智慧如海。
“但依本願自在力故”:依,就是根據。但他根據他自己在以前所發的願,他現一種自在神通的力量的緣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他用權巧方便這種法門,來現化地藏菩薩這種身;他這種的神通變化影響力,能周遍十方,十方都得到感應,都得到他的化度。
G2. 兼明緣勝(分二)
H1. 悲願勝 H2. 慧辯勝
今H1
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衆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衆生一切所求,能滅衆生一切衆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這是別釋的第二,兼明緣勝。兼,就是並兼;並兼著說明它的緣的殊勝。這一科裏面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他的悲願勝;第二科,是他的慧辯勝。悲願勝,就是慈悲的願力特別殊勝;慧辯勝,就是他的智慧辯才也殊勝的。
“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釋迦牟尼佛告訴堅淨信菩薩說,雖然地藏菩薩普遍化度十方的一切刹土,他常常起教化衆生的這種功業,在其他的十方世界去教化衆生。
“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他遊戲神通教化衆生,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去;可是他對這個五濁惡世,他教化利益衆…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