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就是偏偏地最厚。對這個五濁惡世的衆生,他特別有緣,他特別發慈悲心來教化這五濁惡世的衆生。爲什麼他對五濁惡世的衆生就這麼偏心?這些個造罪的衆生,造了這麼多的罪,他還偏偏要度這五濁惡世的衆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這也就是因爲他在宿生所發的大願,由他這個的願力,一生一生的他也不忘。他說哪一個地方的衆生最難度,我就到哪個地方去度那個難度的衆生。這個衆生你和他說法,他也不聽;就聽了,他也不信;就信了,也是不常,就是暫時間的忽然信了,轉一念又變了。所以這一類的衆生,地藏菩薩對他是有大因緣的;因爲他在無量劫以前是發願力,度這一類衆生來的。
熏習,就是好像煙熏這個樣子;習,就是怕忘了又把它溫習一下。我發的是什麼願?每一天要念一念自己所發的願,要記得,這就叫“熏習故”。我們所發的願力,你要常常記得;不要把你的願力忘了。我們發願維護道場的人,要發長遠心;不是今天發一個護法心,明天又發一個破法心,後天就發一個沒有法的心:“我把這個法破壞了它,叫它沒有了!”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發長遠心來護持道場,不要在道場裏給道場添麻煩;無論任何人,你要是在道場裏來找麻煩、添麻煩,那是決定墮地獄的;我這個做師父的再慈悲,也沒有法子救得了你。這你們自己每一個人應該要自己小心!護持道場不應該破壞道場;你破壞道場,那是決定是下地獄的,那一點人情也沒有得講的,所以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知道!
就地藏王菩薩那麼樣慈悲,你若破壞道場,來毀謗叁寶、對叁寶不恭敬,那樣決定是墮地獄的,地藏王菩薩也救不了你;所以這一點你們各位應該要特別清楚,特別地知道。護持道場是作善的,不要盡跑到這裏作孽來了、跑這來作惡來的。這個道場人人都應該作善的,不是跑道場這地方來發脾氣的;誰若跑道場來發脾氣,那將來一定是危險的。
“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也”:也就因爲衆生應該受地藏王菩薩的教化的緣故。
“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衆生”:這個地藏菩薩從十一個大劫以前到現在,他就莊嚴這個五濁惡世,令這個五濁惡世變成好的了;他令衆生都成熟,就好像那個種的田,都得到成熟似的。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
那麼說:“莊嚴這麼久,這個五濁惡世還沒有變好?”沒有變好,你怎麼知道呢?你也沒有在十一劫以前;十一劫以前是個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那麼你怎麼能說沒有變好?這個人又說了:我現在七十多歲......,或者六十多歲、沒有七十多歲,也就是有這麼個人;他說:“我在我生的那個時候,覺得那個世界很好的,到現在也就壞了,一天比一天壞!”
我說這個七十多歲的人,這是他有個兒子在這兒代表他說的;不是這個七十多歲的人來的。怎麼代表呢?這個人說,我聽我爸爸說的。他在家裏說,他七十多年以前的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平安無事,也沒有這麼多人殺人,也沒有這麼多人吃人,也沒有這麼多人偷東西,也沒有這麼多做壞事的人。那麼七十年以前就好過現在,這豈不是一天比一天壞嗎?
這一天比一天壞,因爲什麼呢?就因爲這是末法了。幸虧有地藏王菩薩,在這兒莊嚴這個五濁惡世;若沒有地藏王菩薩在這兒莊嚴這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早就變成什麼也沒有了,衆生都死光了。因爲這麼莊嚴,所以還有一點衆生。有這衆生又有什麼用呢?在這衆生裏面選佛──選拔佛。這一個衆生機緣成熟了,地藏王菩薩就度這一個衆生;那一個衆生機緣成熟了,就度那一個衆生。那麼沒有成熟的,地藏王菩薩就等著。
“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所以他在我們現在這個法會中,他的相貌那麼圓滿,他的威德也比其他的菩薩是殊勝的。“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唯獨除去佛之外,其他的菩薩都不能超過他這種身相端嚴、威德殊勝的境界。當然他不能和佛比。
“又于此世界所有化業”:又在這個娑婆世界,所有他教化衆生的這種事業。化業,教化的事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唯獨除去菩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其余的這些大菩薩,都沒有地藏菩薩這樣子的殊勝;他悲願也深,慧辯也殊勝。遍吉,就是普賢菩薩的別名;觀世音,也就是那位觀自在菩薩;等,就是包括文殊菩薩了。
“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衆生一切所求”:因爲這個菩薩他在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力,他說無論哪一個衆生向我求什麼,我都很快就滿足他的希望。他求什麼,我就滿他什麼願;甚至于有人想要喝我的血,我就給他血喝;想要吃我的肉,我就給他我的肉吃;想要把我殺了,那我就叫他殺了。這地藏王菩薩發這個願,你對他再不好,他都要度你;但是我們衆生,可切記不要:“喔!地藏王菩薩發這個願,那麼我就試一試把他殺了,他好度我!”這個不要試。這一試是很危險的,變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了。
地藏菩薩雖然發願度對他最不好的衆生,但是或者要等一等;一等,或者等一個大劫、二個大劫、叁個大劫、五個大劫、十個大劫,也都不一定的。總而言之,他等一等叫你受一點苦,然後再來度你。總而言之,他忘不了你,但是要等得很久。因爲他的願力沒有邊,沒有窮盡;不知道盡未來有多少個大劫?那個時候都是他的願力所到的地方。所以他將來度你,要慢慢等著。
“能滅衆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他能消滅衆生一切的重罪,除去一切的障礙,現在得到安穩、得到平安無事,非常快樂的。
* * *
我們道場的法門做好了。這個法門是個大法門,不是個小法門。叁個門合到一起,這也就是叁位一體。因爲以前果地要做燈,做叁個,表示叁寶;那麼現在做門,做叁個門,也是叁寶,這叁門就是一個門,不二法門。那麼你們都要學習開這個門,我們這個門在這個地方說,這是右邊;在外說,是左邊,你在外邊可以往裏邊一推把它開了。那麼,從或者明天、或者禮拜六、或者禮拜天,可以用這個門了。用這個門,就把那邊那個門鎖上;你們各位來的時候,就從這邊來,往裏一推,就可以推開這個門了。想進我們這個門,要用一點力量;你們不用一點力量,是進不來的。
那麼我們這個門做好了,以後就無論男人、女人都是走這個門,進來就先拜拜佛;然後,男界到男界那邊去,女界到女界那邊去。這是平時,要是外邊的人到這兒,拜佛完了,他有什麼事再做事。無論誰來,先叫他拜佛,我們這兒以佛爲主;他要是到這兒不拜佛,對我們道場是不恭敬。對佛不恭敬,也就是對人不恭敬;對人不恭敬,就是來到這兒想 make trouble(找麻煩)。所以我們無論哪一個來,都要叫他先拜佛;他拜完佛或者簽名,或者有什麼事再談事情。這是我們以後的規矩!
在明天晚間,果甯還是照以前一樣的來講法。你們大家預備預備,後天禮拜六要開會;或者有外邊人來,或者沒有,我們都一點鍾開會。你們大家想一想,每一個人可以提出來一個建議,有什麼事情應該做的?有什麼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應該要研究一下,來討論,不可以馬馬虎虎的。那麼以後凡是到這兒來的人,大家都要共同一致,要一個心來擁護道場。這是我這會兒給你們說的話。
打那個鍾聲偈,不是一個字打一下,那和“阿彌陀佛身金色”是一樣打法:打二下念一個字、打二下念一個字;最後那七字一句,後面叁個字打一下,那麼樣念得很慢很慢,不是念得那麼快的。鍾聲偈或者能念個五分鍾、十分鍾。你們現在一開始都是馬馬虎虎的,慢慢學!不過也可以先說“頂禮法師”,然後念偈;念完了,就打個問訊,這是站著;要是坐著,就可以坐著念那個鍾聲偈。
這個門,現在我們一開始,晚間用個紙掩著,寫上可以開的;不然一個樣子,人不知道開,有的人很笨的,無門可入。
H2. 慧辯勝
又是菩薩,名爲善安慰說者;所謂巧說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這是第二科:慧辯勝,他的智慧和辯才是殊勝的。
“又是菩薩,名爲善安慰說者”:又者這一位菩薩,他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善安慰說者”。這個本來是個“說”字,但是在這兒應該讀個“說”(音“稅”),讀入聲。說(音“稅”),就是說(音“稅”)說;就是很會說的,說得你沒有辦法不相信的。不是像我現在跟你們講經,講了這麼久,還有人不生信心,因爲我不會說說你;要是會說說,像地藏王菩薩那麼大的智慧辯才,就可以把你們說說得相信了。安慰,就是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到那兒給你講幾句好話。好像你心裏不高興了,和你講一點笑話,令你生一種歡喜心來,這叫善安慰說者。他辯才無礙,無論任何人聽了,都聽得非常歡喜,都歡喜聽。
“所謂巧說深法”:就是人所說的,他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講說一切的深法。深法,他是用很淺的道理,把很深的佛法就講得令你明白了。這叫深入淺出,用很淺顯的道理,令你明白這個很深的道理、很深的佛法。
“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他能以循循善誘發心想求菩薩道、行大乘法這種初學佛法的人。循循善誘,就是用種種的方法來令你發菩提心,令你生無上菩提的信心。初學,就是好像你們各位現在學佛法,這都是初學。
“令不怯弱”:令他不怕。不會說:“喔!這菩薩道很難行的,我不能發這個菩提心,我做不到!”或者說是:“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薩道,何況我呢?我這一個初發心的人,不能行菩薩道的。”這樣子就叫怯弱。那麼地藏王菩薩對于初發大乘心的,他就幫助他們來發大乘心,鼓勵他們,令他們不生恐懼心、不怕菩薩道難行。所以地藏王菩薩對我們衆生太慈悲了,幫助我們衆生的地方太多了!
F3.…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