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結答
以如是等因緣,于此世界,衆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這是叁,結答;結束了這個問題,來答複堅淨信菩薩的所問。
“以如是等因緣”:因爲像這樣子這樣多的因緣。就是像前邊他的慈悲願也殊勝,他的智慧辯才也是殊勝的,還有其他種種殊勝的善說諸法、權巧方便這種種因緣。“于此世界,衆生渴仰,受化得度”:在這五濁惡世,所有一切衆生,都對地藏王菩薩好像渴了要喝水這麼樣地盼望仰慕,希望得到地藏王菩薩的教化,好離苦得樂。渴,好像渴了要喝水;仰,是盼望,是希望的意思。“是故我今令彼說之”:因爲有上邊這種種的因緣,所以我現在要地藏菩薩 答複你這個問題。
那麼,前邊所講的文是序分;現在講序分已竟了,向下講就是正宗分。
A2. 正宗分(分叁)
B1. 啓請 B2. 演說 B3. 獲益
今B1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開士!如我所問,惡世衆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如來今者,爲欲令汝說是方便,宜當知時,哀湣爲說!”
這一段文是正宗分。這正宗分又分出來叁大科:第一,就是堅淨信菩薩啓請;第二,就是地藏菩薩來演說;第叁,就是一切聽衆得到的利益。現在這是第一科,就是堅淨信菩薩來請法。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當爾之時,堅淨信菩薩就明白了爲什麼佛叫地藏王菩薩 答複他這個問題。以前堅淨信菩薩不明白佛爲什麼不自己說,而叫地藏菩薩說這種方便法門,他生了一種懷疑;所以佛就向他解釋,解釋地藏菩薩的悲願是與人不同的,他的智慧辯才也比其他人高。現在他明白了,“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尋,就沒有待很久。隨即他就勸地藏菩薩,請地藏菩薩這個大菩薩來說法;他就說了:
“善哉,救世真士”:好得很,你這一位大菩薩!你真正是一位救世的大菩薩,不是個假的菩薩。你是個真的,現在我真認識你了!佛這樣贊歎你,你這個慈悲的願力是太大了!“善哉,大智開士”:啊!你真好得很呢!你這位大菩薩!你是有大智慧、有大辯才的一個開明之士,你是個開大智慧的一個人!
“如我所問”:好像我以前請問釋迦牟尼佛所問的,“惡世衆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現在這五濁惡世的衆生,應該用什麼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使令他們離開他們的業障,得到堅固心呢?
好像我們信佛,有的時候就生出一點信心,有的時候這信心就沒有了。這爲什麼呢?就因爲沒有堅固信;你若有堅固信了,永遠都不會變更的。我信佛,就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爲佛教來服務,我要做佛教的一個真正的護法;不要馬馬虎虎的,不要那麼今天這樣子,明天就變了。不可以的,你這一變,就沒有堅固信心了。
“如來今者,爲欲令汝說是方便”:釋迦牟尼佛現在向我說,是應該向你來請法,請你來說這個方便的法門。“宜當知時,哀湣爲說”:你現在應該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慈悲哀湣這一切的衆生,來爲衆生說一說這個法!
* * *
上個禮拜五,果進發心供養;她就問我,是等到禮拜天供養、還是禮拜五就供養呢?當時我告訴她:“你今天供養和禮拜天供養是一樣的,因爲禮拜天很忙的;雖然說是佛誕是禮拜天,你有這種供養的心,早一天供養,早一天得到這個功德。”于是乎,她就把她去做工賺的錢拿出來供養;供養了大約是一百四十塊錢,我記得不知道是清楚不清楚?
那麼發供養心了,把這個手袋就空了;所以禮拜六遇到土匪,把手袋給搶去了,就沒什麼大的損失。我昨天問她:“如果我叫你等到禮拜天,你這錢大約就會沒有了吧?”她說:“是的!要是等到禮拜天,就沒有了供養,供養土匪了!”
我爲什麼要說這個呢?因爲我早就告訴你們這些 girls(女衆),要有一種團結性;回去的時候最好大家一起回去,不要單單一個人走。單單一個人走,他看你單單一個青年 girl,就會欺負你;你若多幾個人,他就不敢。我早就告訴你們這個情形,我在想像中,早就知道會發生這種種的問題;因爲現在不是說 mission(米慎)區不好,就是任何地方都是這樣子的,這叁藩市還算好呢!你若到紐約、到其他的地方--羅省(洛杉矶)比這兒亂得更厲害!所以我們以後每一個人聽完了經,要小心一點!
那麼,我看今天果前做這個房,快點把這個房間做好了;你們哪一個 girl 願意搬到這地方來住,比較安全一點。但是在沒有搬來以前,你們大家應該有一個團結;互相照顧,你照顧她、她照顧你,不要一點團結性都沒有!
果進或者在前生--雖然她今生很老實,很認真修道,也發心供養;她所賺的錢完全都供養了叁寶,自己也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也舍不得買好東西,這是很誠心的。不過在前生,或者也搶過人東西,所以今生被人搶去了;雖然是這麼樣講,但是若小心一點,也就不會有這些個問題發生。這是因爲不小心!
有的人就說了:“她不止賺一百四十塊錢哪!她賺的比這個多!”我知道比這個多。她每一個月供養兩次,並且還另外給租;所以她自己沒有什麼錢留,都是很認真的,一點都不馬虎的。我覺得她很誠心,對于叁寶的心,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真;我相信,她求什麼願,一定能遂心滿願的。這叁寶一定會知道她這個真心,是一點虛僞都沒有的,完全是真心來護持叁寶、供養叁寶、恭敬叁寶。本來我知道她不願意我對你們大家講這個;但是因爲有這種特別的因緣,所以和你們大家講一講!
* * *
B2. 演說(分叁)
C1. 示占察法 C2. 示進趣義 C3. 示善巧說 C1(分二)
D1. 誡許 D2. 正說
今D1
在這個正宗分裏邊的第二科演說,又分出來叁個科:第一,從上卷到上卷的中,這是指示占察的法;第二,從下卷到“攝修禅定之業”,這是指示進趣的義;第叁,從“爾時,堅淨信菩薩問”,到“當如是知”,是指示善巧說法。現在是演說裏邊的第一科,指示占察的法。指示占察法又分出二科:第一,是誡許;誡,就是叫他注意的意思;許,是許可了。第二,是正說;正正當當說這一部經了。現在所讀這一段文,是誡許。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言”:當爾之時,地藏菩薩這一位大菩薩,對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說了。“善男子,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啊!你要審谛而聽,你要注意一點,我當爲你說這個道。審谛而聽,這已經許可給他說法了;當爲汝說,這是正當許可給他說法--正說法。
D2. 正說(分叁)
E1. 隨機立法 E2. 略示勸誡 E3. 正示輪相 E1(分二)
F1. 隨機 F2. 立法 F1(分二)
G1. 明無信力 G2. 明有障緣
今 G1
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以不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于叁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于叁乘中皆無定向。
這一段文,就是正爲說法。正說法又有叁:第一,是隨機立法。第二,是略示勸誡。第叁,正示輪相;正當指示占察善惡這種輪相。在這第一隨機立法,又分出二科:第一,隨機,第二,立法。現在就是這個隨機,這種機緣怎麼樣?佛用什麼方便法門來度?
這隨機又分出二科:第一,叫你明白無信力。第二,叫你明白有障緣。你要是沒有障緣,信力雖然是很少的,或者也可以向道;你要是有信力,障緣雖然很深的,你也可以自己修行。現在在這個惡世的裏邊,既然沒有信力,又遇到種種的障緣,所以應該設一種方便的法門;就是指示占察善惡這種輪相,用它來除去衆生的疑惑。
“若佛滅後,惡世之中”:假設在佛滅度之後,在罪惡充滿的五濁惡世這裏面,“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比丘,就是出家的男人;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人;優婆塞,是在家的男人;優婆夷,是在家的女人。“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于世間的因果法,和這出世間的因果法裏邊,沒有得到有真正的定力、真正的信心。
“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想,就是觀。他不能修行觀這一切的無常,不能修行無常觀;也不會修苦觀,知道一切都是苦;他也不會修無我觀;也不會修不淨觀。這個苦觀、無常觀、無我觀、不淨觀,不能修成就。
不淨觀以前講過,就是多貪衆生要修不淨觀。多貪,就是有貪欲心;有貪欲心的人,應該修這個不淨觀。什麼不淨呢?身體不淨。修看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眼睛有眼淚、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裏就有黏痰唾沫等邋遢東西,這是頭上這七孔;再加大小便利,這就九孔常流不淨,所以要修這個不淨觀。你若知道它不幹淨了,你又有什麼可貪愛的呢?有什麼可著住的呢?你爲什麼對它生一種貪愛?就因爲你不知道它是不淨的。這麼肮髒、這麼邋遢,那有什麼好呢?
“不能勤觀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四聖谛法,就是苦、集、滅、道。這苦、集二谛,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世間法;道、滅二谛,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出世法。那麼他不能勤精進修這個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也不勤精進修習真如實際這個真實的境界,無生無滅這種法。不假就是真。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