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攝持;好像吸鐵石那個吸力似的,把種種善法都在這十善裏頭包括著。
“言十惡者,亦爲一切衆惡根本”:那麼所說的這個十惡,也是其余一切惡的根。“能攝一切諸余惡法”:它也能攝一切輕的、不那麼重要的種種惡法。
這個十種的善法,就是從這個最苦的惡道裏邊,能走到最樂的善道上去。十惡法呢?是從最樂的善道這地方,就會走到最苦的惡道裏邊去。也就是從地獄、餓鬼、畜生,你若修這十善,可以到佛的果位上,你有成佛的機會;你不做善事,不依照十善去做,你做這十惡業,那就會墮落,從有機會可以成佛,變成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去。
所以說,你若修十善道,就可以從最苦的地方走到最樂的地方去;你若修十惡業,就可以從這最樂的地方又走到最苦的惡道裏邊去。這一點我們各位應該知道的。十善和十惡在什麼地方分別呢?就是在我們人的這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十善,一念惡就是十惡;所以一念就天堂,一念就地獄。我們修道的人,你若能把這一念分別清楚了,這就是功夫;你若分別不清楚,那就要修行、要用功。
H2. 詳示占法(分叁)
I1. 明依法自占 I2. 明以自例他 I3. 明占已詳察 I 1(分五)
J1. 敬禮立願 J2. 廣修供養 J3. 別供稱名 J4. 至誠啓白 J5. 正擲輪相
今J1
若欲占此輪相者,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谘受正法。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爲他說。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衆具,悉皆充足。
在別示裏邊的第一科,示第一輪相;這又分叁科,這是第二科,詳示占法,怎麼樣來占算這個方法。那麼現在詳示第一輪相的占法,在這個占法裏面,又分出來叁科:第一科,明依法自占;依照這個法自己去占察。第二科,明以自例他;以自己來推求到其他。第叁,明占已詳察;占完了之後,就詳細來觀察。
在第一科明占法的自己占,又分出五科:第一科,要敬禮立願。第二,要廣修供養。第叁,要別供稱名;特別的供養來稱贊佛、菩薩的名號。第四,至誠啓白;要用一種至誠懇切的心,來向十方佛說說自已的這種願。第五,正擲輪相;才這麼樣子用所做的輪去擲。現在這是第一科,敬禮立願。
“若欲占此輪相者”:假設有想用這種方法來占察輪相這樣的人。“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你先應該學習,用至誠懇切的心,來總起來向十方一切諸佛頂禮。總,就是總起來。“因即立願”:頂禮之後,就應該馬上發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谘受正法”:發願令十方一切衆生,很快很快地皆得親近、供養十方諸佛,向佛來請問正法、承受正法。我這麼做,不是單單要爲我自己;爲我自己,那是自私自利了。速疾,就是快。承受正法,就得到正法。
“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先禮佛寶,其次又應該學的:至心敬禮十方一切的法寶。“因即立願”:應該即刻就發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爲他說”:願意十方一切的衆生,很快都能受持正法、讀誦正法,並爲他人來講說。讀誦,就讀誦經典,依法修行。受持,就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如法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其次又應該學:應該用至誠懇切心,來恭恭敬敬禮拜十方一切的賢聖僧。這是頂禮十方常住僧寶。“因即立願”:應該也就發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我願令十方一切衆生,很快地來親近諸佛、供養諸佛,而自己又發菩提心,到這種不退轉的境界上。
你看!所以叫你們各人發願,常常發願。修行佛法一定要發願的,你沒有個願,就沒有一個目標;你發了願,然後才能起行,才能修行。但是又要信;信、願、行,這是修行的叁資糧,就是叁種的發菩提心。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再又應該學至心敬禮我這個地藏菩薩,大菩薩。我們有的人說,這地藏菩薩叫一切衆生恭敬他、禮拜他,這豈不是我相很重嗎?不是的。地藏菩薩叫一切衆生禮拜他,可以消去一切的重罪,對于衆生有好處;這是度衆生、教化衆生,令衆生發菩提心,種這個無漏的種子,並不是地藏菩薩歡喜人來禮拜他。他這個禮拜對地藏菩薩沒有益處,對衆生是有益處;所以他又叫人應該至心禮我地藏菩薩。
“因即立願”:應該就對著地藏菩薩發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得消除惡業重罪,離諸障礙”:我願求地藏菩薩,本照你以前的大願力,令十方一切衆生,很快地把惡業、重罪都消滅了,離開一切障礙。“資生衆具,悉皆充足”:資養生命所應該用的東西完全都會圓滿,什麼也都不會缺的,用什麼有什麼。資生,就是資養你這個生命;資生衆具,就是衣食住什麼都不缺,所有的都圓滿。
* * *
……他對佛教講堂,從來的印象是不很好;他說所住的這些個都是嬉皮,他最不高興嬉皮。爲什麼要度嬉皮?可是他若想度,恐怕也沒有人相信,所以可以說不度。本來在我的這種思想,也沒有什麼嬉皮不嬉皮,大家都是人,也沒有什麼中國人、外國人這種國籍的觀念。誰相信佛法,誰就可以學習;誰不相信,誰就不可以學習。
這個人今天來寫了幾十塊錢的 check(支票)供養,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種事情!他本來老早就想來的,以爲我們一定會怎樣請他來,或者怎麼樣子;殊不知我這兒從來就沒有這種的功夫,沒有時間請任何人。來者自來,去者自去。
今天的這個法會,我們念佛,我告訴你們:念“彌勒尊佛”,你們就要念“消災延壽藥師佛”。唱那個八句贊之後,要念叁稱“增福壽菩薩摩诃薩”,那後面都有的;說是叁稱,念了一遍就不念了。既然不熟,就該早一點練習練習;現渴了想要喝水的時候,現鑿一個井,這未免來不及了。
(之前有脫文)
喔!我鍘你頭、驗你血是不是?這簡直弄到什麼地方去?你問問他:聽誰這麼樣講,說出來這驗血的方法?自己不知道,怎麼可以隨便亂講?這你莫如不提我的名字,說他自己;就說:“你說的!”這可以的,你不要把我拖出來!“就是你!”就對他這樣講;因爲那個不需要我來負責任。你這麼樣一講,這個 Lancaster到其他大學講,說我怎麼樣講驗血。這簡直的!
若等到驗血才知道,那你把血驗了,祖師已經死了嘛!你就知道是,又有什麼用?頭已經離開了、已經沒有了,他的血就白色的,又怎麼樣?那個師子比丘和二祖神光,都是砍去頭才知道流白血,那已經沒有用了;誰砍他的頭,這個人一定下地獄的。這麼危險的事我都敢做啊?如果我把這祖師的頭砍去了,我要去下地獄的。這個意思,你看就差一點點;差之絲毫,謬之千裏,那整個的意思完全沒有了!禅宗這種精神,也就在這個地方!等著驗,那可什麼都晚了!等著這個人死了,才知道這是個祖師;那有什麼用呢?這祖師也是死祖師,不是活祖師,那根本沒有用了!
見著六祖,誰也沒說:“啊!我把你頭割下來,試驗試驗你是不是祖師?”爲什麼我那麼對他說呢?我就知道:就這一下子,就把他嚇住了!他根本就是冒充的,他就是怕斬腦袋嘛!他做假祖是可以,一想斬他頭──這就好像一個考試似的,這一個考試,就考不上了!他若說不怕,我真可以殺了他!哈哈!所以我試驗你們哪一個,你要是不怕,來啊!就試試看!
J2. 廣修供養(分二)
K1. 明供具 K2. 明觀想
今K1
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
這是前邊的第二科,廣修供養。這廣修供養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就是要明白供養的供具;第二科要觀想這個供具。那麼爲什麼要觀想這供具呢?就是要隨著這個緣。緣,就是你富有的,可以辦多一點供具;你沒有這麼大力量,就可以觀想這個供具。你做這種的觀想,必須要有至誠懇切的心,才能有感應的。
“如是禮已”:好像前邊這麼禮拜叁寶、禮拜地藏菩薩之後。“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隨你的力量能辦到多少香、多少華等,你就做這個供養觀:修這個廣大的供養、修這個法界觀供養。
K2. 明觀想(分二)
L1. 修供觀 L2. 利益觀 L1(分二)
M1. 稱性總觀 M2. 緣境別觀 M1(分二)
N1. 解所供體遍 N2. 達能供性遍
今N1
修供養者,憶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
這是廣修供養的第二科,觀想供具。這觀想裏邊,又分出兩小科:第一,修供養觀;修供養的觀法。第二,利益觀;觀想我這個供養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在第一,修供養這個觀法,又分出兩科:第一,稱性總觀;第二,緣境別觀。稱性,就是恰到好處,這種觀和自己自性相符合了。緣境,有特別的境界,有特別的一種觀法。
在第一修供觀,也就是稱性總觀,裏邊又分出兩科:第一,要明了所供的這種體是周遍的。第二,你要明白能供的性遍。第一,所供體遍,是供十方諸佛;諸佛的法身是周遍法界的。第二,你要明白這個能供的──就是我們能供十方諸佛;這種性也是周遍法界的,也是和諸佛的法身是一樣的。現在是第一科,所供的體遍;明白所修供養的諸佛,法身是周遍法界的。
“憶念一切佛、法、僧寶”:你啊!供養叁寶的人,你也要在默默中,在你腦海裏邊這麼觀想,觀想佛也是周遍法界的、法也是周遍法界的、僧也是周遍法界的,這佛、法、僧寶,都是周遍法界的…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