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的拉纜,雖然很細的,但是它力量很大,不容易斷。這個譬如魔那種網,就用這種不容易斷的東西來織成的。那麼織成的這個網,把我們每一個人,卷入到這個網裏頭,就不容易出來,就做魔王的眷屬,做阿修羅的眷屬。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常常有脾氣,常常發大無明火,這都是在這個魔的罥網裏頭。我們人去打魚,把魚打到網裏,我們就很高興:“哦!可得到一條大魚,可以吃。”魔把我們人,卷到他那個網裏,他也很高興的,他說:“我又得到一個人來受用了!”也就好像我們人打到魚那麼歡喜。出魔罥網,怎麼樣出去這個魔的罥網呢?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要沒有脾氣、不發火,沒有無明火,沒有脾氣,那就是出魔的罥網了。魔他就是用這種邪術,來控製著我們人的知見,令我們不起正知正見,盡生這邪知邪見,所以呀,這是很不容易擺脫魔的羅網的。那麼現在藉著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願力,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出魔的罥網,就跑出去了!
“解脫一切外道纏縛”:這個外道也是天魔外道,外道都是以天魔爲眷屬。外道他總想控製人,不給人自由,用種種的邪術,來控製著人。甚至于他教你發毒咒、發惡誓,你不能違背他這個道,你不能背叛他這個道;你若背叛他這個道,就要怎麼樣子啊?五雷轟頂,得到一切的災難;令你就怕了,也不敢違背他,明明知道他不對,也不敢違背他,這就叫纏縛。就好像用繩子把你捆住了,用那種絲把你纏住了,你想擺脫,是擺脫不開的。
“若墮種種惡見稠林”:墮,就是墮落到那裏邊去了;種種惡見,這包括種種的邪知邪見;稠林,就好像樹林子那麼很稠密的。很多這種邪知邪見的邪法,來控製著你,令你一點自由也沒有。
所以在佛教裏,不控製人,以前我對于斌曾經講過,我那時候告訴所有的佛教徒,我說:“你們信佛,若覺得佛教很古老了,不願意在佛教這個小範圍裏頭來轉了,想要找一個新鮮的宗教、時髦的宗教,你們現在是機會了!你可以隨便改變你們的信仰,因爲佛教不是監獄,佛教不能把人來管得嚴嚴的,控製得緊緊的,不這樣子。隨便你願意選擇你所歡喜的、信仰的宗教,可以隨便。”然後我就問,我說:“于樞機,你敢不敢講這話?”他晃頭,說他不敢講。
那麼爲什麼他不敢講呢?就因爲他們那裏頭,就是要控製人,你不能擺脫他;你一擺脫啊,那這就犯了彌天大罪了!這是惡見稠林,就是見不得光,邪知邪見,不值得研究,不能擺出來,公開來討論,這都叫“惡見稠林”。
那麼遇著這一種邪知邪見的人,“皆當引攝”:引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那個鐵似的,把他“置于正見”:給他說明了正知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慢慢地令他修習這一切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很快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佛果。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一段經文,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其中的第十願。這一個願力,他發願解除一切衆生的王難苦。所以他的願文才說“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願我來世得到菩提的時候,“若諸有情”:這個諸有情,就是所有一切的衆生。“王法所加”:或者你沒有做犯法的事情,被人誣告;或者被人挾嫌來冤枉;或者你自己在無心的時候,所造的犯法的罪,不是故意去造的。王法所加,王法加到你的身上了,把你抓去,懲罰你,放到監獄裏了,所以它說“縛錄鞭撻”:縛,就是把你綁上了,用這個手铐子,或者腳鐐子,把你綁上了。錄,就錄取你的口供,給你存一個記錄,說明白你是犯過法的人。鞭,用那個鞭子來,鞭撻,來打你這個身體,或者用板子打,就是懲罰你。
“系閉牢獄”:系,就叁大件都戴上了,脖鎖子、手捧子、腳鐐子都戴上了,爲什麼戴上呢?就怕你跑。因爲怕你逃跑了,所以教你不自由,把你綁住,還放到監獄裏頭,關閉起來,內外不通消息,這是系閉牢獄。“或當刑戮”:或者被處罰死刑,那麼要去殺頭,斬首示衆,這叫或當刑戮;戮就是殺了。受這個刑戮,就是把頭給斬下了,或者用槍斃,或者坐電椅,總而言之,是不能活著了,要死了。
“及余無量災難陵辱”:及,當個“到”字講。乃至于,其余種種犯罪的行爲,種種的懲罰。無量災難,至于其余的,或者天災、人禍、種種的意外。陵,就是被人家來欺淩。辱,就是汙辱、羞辱,令你沒有面子,這種淩辱。“悲愁煎逼”:又悲哀憂愁,就好像在那個火鍋裏頭那麼煎,來逼迫,那麼樣子,很難受的。“身心受苦”:身也受苦了,心也受苦了,身心都得不到自在了。
那麼這時候,“若聞我名”: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願說,在這個困苦艱難,危險萬狀的時候,他若能聽見我這佛的名號,“以我福德”:以我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和“威神力故”:和這個大威神的力量,“皆得解脫”:這一切前邊所說的種種災難,都能解決問題,沒有問題了。“一切憂苦”:那麼一切憂苦也都沒有了,就離苦得樂了。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還沒有開悟,沒有證果,而他發大菩提心,發大願力。這願力有十二條大願,現在這個文當第十一條。這一條“第十一大願”他說,“願我來世”:等到我來世,“得菩提時”:就是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假設這個世間上所有一切的衆生、一切的有情。有血有氣的衆生,都叫有情。那麼這一切衆生,“饑渴所惱”:他們或者沒有飯吃,或者沒有水喝,或者有飯他們也不能吃,或者有水他們也不能喝。
“爲求食故”:他爲著想滿足他的食欲,想要找飯吃,想要找水喝,所以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因爲他自己餓得沒有東西吃,沒有水喝,他就發狂了。于是乎,就不擇手段去,或者搶、或者偷、或者殺人,奪取人的財物,飽足自己的饑渴。所以造諸惡業,就不擇手段造出種種的惡業。那怎麼辦呢?
“得聞我名”:他如果能聽到我這個成佛的名號,“專念受持”:他專心致志的、專一其心而誦念我的名號,受之于身,行之于心,持之于心,受持我這個名號。“我當先以上妙飲食”:我在這時候,就化出來種種的上妙飲食,最好吃的這個東西,“飽足其身”:令他的身體得到飽暖,沒有痛苦了。“後以法味”:然後我再給他講說佛法,給他吃這無上佛法的妙味,“畢竟安樂”:畢竟他得到安樂了,“而建立之”:而成就這種的功德,滿足他所求的飲食。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得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藥師琉璃光如來一定也經過這種貧窮困苦,所以他就發願,願意解除一切衆生的貧窮困苦。所以他在“第十二大願”就說,“願我來世”:我發願等到我來生,“得菩提時”:我成佛的那時候,“若諸有情”:所有世間一切有情,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種民族,都包括在內。
“貧無衣服”:貧窮沒有衣服穿,當然也就沒有飯吃了。前邊那是沒有飯吃,還沒到沒有衣服穿的時候,現在連衣服穿也沒有了。既沒有飯吃,又沒有衣服穿,所以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有蚊蟲,又有這種其他咬人的蟲蟻之類。寒熱,天冷的時候,沒有衣服禦寒;天熱的時候,沒有衣服來遮暑。“晝夜逼惱”:白天晚間都是這樣地煎逼苦惱,不能解決這個沒有衣服穿的問題。
“得聞我名”:那麼他若能聽見我這個佛的名號的話,“專念受持”:主要是在這一句,要“專念受持”;不是光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你也不受持、不專念。專就是專一其心,念就是念念不忘,受是受之于心,持是持之于身,也就是念玆在玆的,朝于斯、夕于斯,常常專一其心來用功,持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如其所好”:那麼如其所好,就是遂心滿願,遂心如意了,你想什麼就得到什麼。“即得種種”:就得到種種的,“上妙衣服”:最好的衣服。“亦得一切”:不單得到上妙衣服,也得到一切“寶莊嚴具”:用七寶所造成的這種種的玩具,你所歡喜的都得到了。那麼這種東西是什麼呢?就譬如“華鬘塗香”:華鬘,就是用花做的一個環──花環,是用來莊嚴的。這種花環是用七寶所造成的──金、銀、琉璃、玻鑗、砗磲、赤珠、瑪瑙來莊嚴的。塗香,就是最名貴的一種香,以它來供養佛。“鼓樂”:或者種種的音樂,“衆伎”:種種的技能。“隨心所玩”:心裏所歡喜要玩的這種陳列品,或者一切的玩具,“皆令滿足”:求什麼得到什麼,遂心滿願,不會求不到的。
曼殊室利。是爲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曼殊室利”:這曼殊室利翻譯成中文,叫妙吉祥,也就是文殊師利。那麼這一位菩薩,他是智慧最大的,他所住居的道場,是在中國山西五臺山。五臺山上終年積雪,那個地方非常地冷,大約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歡喜冷的地方,也歡喜修道的人在冷的地方修行,所以他選擇這個五臺山做爲他的道場。中國五臺山,在這《華嚴經》上,也讀到過。
那麼現在這《藥師經》,因爲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大的願力,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必須要具足大智慧,然後才能了解藥師如來的願力和他這種智慧。那麼釋迦牟尼佛,就直呼其名,說:“文殊師利!”
“是爲彼世尊”:彼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就是佛的十號之一。那麼他的名號呢?就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這是這位佛的名號。“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