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P25

  ..續本文上一頁個樣子,像個竹竿子,可是還沒有死。那麼以後嘛,就有天女給他送牛奶粥了。天女一早起,看他苦得很厲害,用這牛奶煲的粥,煮的這個稀飯,來送給他。釋迦牟尼佛大約一方面是要應這個天女的供,一方面也或者覺得餓得太厲害了,有這兩種的原因,就把這個牛奶粥吃了。這一吃牛奶粥,怎麼樣啊?這叁個願意跟他受苦的護侍,一看:“噢!你這怎麼能成佛啊?成佛要苦修,你這牛奶粥都喝,好啦!不管你了!”于是乎也都逃之夭夭了,跑了。

  那麼這五個人就跑到鹿野苑去,不照顧釋迦牟尼佛了,不護持他了。你們各位想一想,以釋迦牟尼佛這種的功德,都要遭遇這種的環境,人所不能受的,他要親曆其境,于是乎他自己又發了菩提心,發了願了,更立這個堅固志了。以前大約他在雪山那兒打坐的時候,或者還經行經行,散散步,爬爬山,登高望遠,有一點這個情形。現在他看這五個護侍都走了,就剩自己了,這若是一般人,或者會想:“我還是回皇宮去,做皇帝去好啰!還受這苦幹什麼?”

  那麼他不回去,于是乎就走到菩提樹底下,就發願了,說:“我這一回,我坐到這個地方,假如我不成佛,永遠永遠我都不站起來,我就在這兒坐著,坐死!”他發這個願。發這個願在那兒坐,一坐,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我們坐了七個字(即叁十五分鍾),腿痛得:“哎呀!不行了,啊!痛死了!痛死了!”昨天有個人就這樣。幸虧有一句話頭說是:“就像死了似的!”但是他還是忍不住。那麼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起于坐,當然也沒有吃東西,也沒有喝水啰!這可想而知了,那麼連渴帶餓,就是在那兒坐著。我們各位想一想,佛用功修道這種精神,我們是不是也能發這種的大菩提心?

  有一天晚間,他就夜睹明星,晚間看這個星星,觸類旁通,豁然開悟了!他徹底暸解這個宇宙的真理了,徹底暸解這個人生的問題了,所以就開悟成佛了!開悟成佛,他就叁歎奇哉,他說:“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他說所有的衆生,都有佛的性,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佛的萬德莊嚴,和佛是無二無別的。可是怎麼樣啊?“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啊!”爲什麼不成佛呢?就因爲有這個妄想。我們不要學多了佛法,就學這一句已經夠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這個妄想,噢!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想想南朝,想想北國,想想男朋友,想想女朋友,想想爸爸,想想媽媽,想想兒子,想想女兒,想想姊姊,想想妹妹,喔!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晚上睡覺還是不閑著,還在那兒作夢,都打妄想。作夢呢,又看見姊姊,又看見妹妹,又看見這個那個,那個這個,噢!不知多少,亂七八糟的,弄得自己糊裏糊塗的,這怎麼回事啊?都放不下這種執著。作夢是怎麼樣有的夢呢?就是執著。因爲那個執著才作夢,你若沒有執著,沒有顛倒,就沒有夢想了;你因爲有顛倒,所以就有夢想。你想要遠離顛倒夢想嗎?就要破執著。執著沒有了,就沒有夢了。所以說至人無夢,至人就是那個沒有妄想的人,也就是那個真人,也就是那個聖人,也就是那個和凡夫不同的活死人。

  他沒有這一切的執著,什麼執著都沒有了,什麼妄想都除淨了,就證得佛的果位。所以“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記得這一句呀,我們就要斷除這個妄想執著,把這個妄想執著掃幹淨了,就遠離顛倒夢想了,就得到究竟的涅槃。所以釋迦牟尼佛這麼樣一歎,然後就看因緣,說:“我成佛了,我要先度哪一個衆生呢?”于是乎他就觀察因緣了。有的人說:“哦!佛也打了妄想了!他也想要度人呢,那不是妄想是什麼呢?”你這是以凡夫測聖智,是錯誤了!佛並不是打妄想,佛就是用妙觀察智來觀察,哪一個衆生應該先得度?哪一個衆生機緣成熟了?他應該先度哪一個?

  那麼他用妙觀察智一觀察,看見那五比丘在鹿野苑的地方,都用功用得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用功用得就差一個火候就開悟了,只要他到那個地方說幾句話,他們就會開悟了。甚至于不說話,見一見他們,他們也會開悟了!因爲這五比丘原來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雖然說離開他了,但是受他的影響是很深的!都知道要求了生脫死,都不貪戀世間上的富貴榮華了。于是乎他們想自己去修行,去先成佛,或者他們自己在那個深潛意識裏邊,就想:“我們先修行開悟了,我們可以幫助太子也開悟。”或者有這麼一個念頭在裏頭,不過這在書本上沒有記載的,這是我以我這個很愚笨的見解來測量。那麼看釋迦牟尼佛那麼樣辛苦在那兒修,他們也就著急了,說:“哎!我們和悉達太子在一起,我們也分了很多心,不容易用功,我們先去好好用用功,回來幫著太子好好用功修行。”可能是這樣子。所以他們有這種的因,釋迦牟尼佛先成佛了,然後就去度他們,因爲他們想要幫助佛成佛,那麼佛成佛了之後,也要幫助他們開悟,這也就是種因結果,如是因、如是果。

  于是乎佛用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智來看因緣,看這個機緣。那麼一看,在他成佛之後,憍陳如尊者應該先開悟。于是乎他就要實行他往昔所發的這個願,要先度憍陳如。往昔發什麼願呢?因爲憍陳如在往昔就是歌利王,那麼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就是忍辱仙人。這個忍辱仙人在山裏頭修行,這歌利王就帶著宮娥彩女到那個山裏頭去打獵。那麼這宮娥彩女見到忍辱仙在那兒修忍辱行,也是這忍辱仙德行的感召,也是和這一些宮娥彩女大約都有很深的因緣,她們就想要親近這個忍辱仙,那麼就圍繞著他。

  歌利王去打獵,大約也沒有打到多少野物,心裏就很不高興。收隊回來一看,宮娥彩女都圍著這麼一個頭發長長的,手指甲也長長的,胡子也長長的,這麼一個沒有見過的人。于是乎,他就生了一種妒忌心,就問他在這兒幹什麼,他回答說:“在這兒修忍辱的功夫。”

  歌利王說:“你修什麼忍辱功夫,現在你把我這一些宮娥彩女都給誘惑得圍著你,這還得了?你一定不是一個好人!”于是乎嘛,就拿著寶劍把他手也給剁去了,腳也給剁去了,問他有沒有瞋恨心?

  那麼這個忍辱仙說:“沒有瞋恨心。”

  歌利王說:“我不相信你,豈有此理,剁你的手腳,你還沒有瞋恨心,世界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人,你是打大妄語。”于是乎就問他:“你有什麼證明可以證明你沒有瞋恨心?”

  忍辱仙人說:“我要是沒有瞋恨心,我這個手足,你雖然給我剁下,我還會長出來,還會恢複如初。如果我有瞋恨心,我這個手足就不會再長回來了。”

  說完這個話嘛,這個手足果然又長出來了。這個歌利王一看,喔!這一定是妖怪,于是乎就要放火燒山。那麼這時候,護法就震怒了,于是乎就下冰雹打這個歌利王。

  這時候,這忍辱仙又生了慈悲心了,就說:“將來我若成佛的時候,我要先度這個割我手足的人。”發了這個願,所以在今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就觀察往昔和今生,這個前因後果的關系,應該先度憍陳如這五比丘。于是乎他就從菩提樹底下站起來,走到鹿野苑去,找這五比丘去了!

  釋迦牟尼佛以妙觀察智,來找這個應度的機,于是乎就到鹿野苑。所謂鹿野苑,就是當初有很多的鹿在那兒。在因地裏頭,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做過鹿王,來教化一切的鹿,現在成佛了,也教化人。那麼到達鹿野苑那兒,找到這五個老修行,當時他們並不是比丘,是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才做比丘。找到這五個老修行了,他就先轉四谛*輪。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滅谛,這是初轉*輪,度五比丘,說四谛法。第一轉,他說:“此是苦,是逼迫性。”他說這個苦,我們人生,這是苦。這苦有叁苦,有八苦,又有無量諸苦。這種種的苦都是逼迫衆生的身心,得不到安樂,得不到自在,都是在那兒喧賓奪主,把這個主人給攆走了,這客塵當家了,這是一種逼迫。

  苦有叁苦,就是苦中的苦,又有壞苦,又有行苦。什麼叫苦苦?苦苦是苦裏頭更苦,本來沒有飯吃就很苦了,可是也沒有衣服穿了,這苦中苦。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了,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這衣食住都沒有了,你想一想,苦不苦啊?這叫苦苦。苦上加苦,苦裏又苦,苦不完的苦,沒有了期的苦,這是苦苦。

  有壞苦,這個沒有貧窮的苦苦,可是有富貴的壞苦。本來是很多錢,可是一旦發生了意外,所有的金銀財寶都沒有了,或者被賊偷去了,或者被火給燒了,或者被水給沖得沒有了、壞了,富貴壞了,這叫壞苦。

  那麼有的人說:“我呀,也沒有貧窮的困苦,我也不是很有錢的,當然也沒有富貴的壞苦。”可是你有行苦,就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在遷流,念念不停,這叫行苦。這一生的行狀也是苦的,這是叁苦。

  又有八苦,那麼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苦,又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是八苦。生苦:我們人出生不是很自在的,生的時候,好像在那兩個山的中間夾著一樣,猶如生龜脫殼一樣的,生來是苦。那麼以後又漸漸地老了,這一老的時候,也是苦,我們身上所有的器官都停止工作了,樣樣都不方便了,這是苦了。

  生苦、老苦,這還可以忍受著,可是還有個病苦。這個病苦簡直不能忍受了,病得呻吟不已,連喊帶叫,狂喊狂叫這個樣子,這種苦誰也不能替。可是這種苦嘛,還是很公道的,無論你是公伯王侯,化兒乞丐,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可是你一到病苦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很平等的。所以這個病,除非你不得到,那沒有什麼問題;一得到,它很平等的,一點人情、面子也沒有。那麼像前邊這叁苦,還不算苦,最苦就是死苦。人到死的時候,所謂垂死的掙紮,那時候就是生死的鬥爭了。自己想要活著,但是那個死神就不答應,一定要拉你死去,所以死的時候,就像活牛剝皮那麼痛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