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样子,像个竹竿子,可是还没有死。那么以后嘛,就有天女给他送牛奶粥了。天女一早起,看他苦得很厉害,用这牛奶煲的粥,煮的这个稀饭,来送给他。释迦牟尼佛大约一方面是要应这个天女的供,一方面也或者觉得饿得太厉害了,有这两种的原因,就把这个牛奶粥吃了。这一吃牛奶粥,怎么样啊?这三个愿意跟他受苦的护侍,一看:“噢!你这怎么能成佛啊?成佛要苦修,你这牛奶粥都喝,好啦!不管你了!”于是乎也都逃之夭夭了,跑了。
那么这五个人就跑到鹿野苑去,不照顾释迦牟尼佛了,不护持他了。你们各位想一想,以释迦牟尼佛这种的功德,都要遭遇这种的环境,人所不能受的,他要亲历其境,于是乎他自己又发了菩提心,发了愿了,更立这个坚固志了。以前大约他在雪山那儿打坐的时候,或者还经行经行,散散步,爬爬山,登高望远,有一点这个情形。现在他看这五个护侍都走了,就剩自己了,这若是一般人,或者会想:“我还是回皇宫去,做皇帝去好啰!还受这苦干什么?”
那么他不回去,于是乎就走到菩提树底下,就发愿了,说:“我这一回,我坐到这个地方,假如我不成佛,永远永远我都不站起来,我就在这儿坐着,坐死!”他发这个愿。发这个愿在那儿坐,一坐,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坐了七个字(即三十五分钟),腿痛得:“哎呀!不行了,啊!痛死了!痛死了!”昨天有个人就这样。幸亏有一句话头说是:“就像死了似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那么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起于坐,当然也没有吃东西,也没有喝水啰!这可想而知了,那么连渴带饿,就是在那儿坐着。我们各位想一想,佛用功修道这种精神,我们是不是也能发这种的大菩提心?
有一天晚间,他就夜睹明星,晚间看这个星星,触类旁通,豁然开悟了!他彻底暸解这个宇宙的真理了,彻底暸解这个人生的问题了,所以就开悟成佛了!开悟成佛,他就三叹奇哉,他说:“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他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的性,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佛的万德庄严,和佛是无二无别的。可是怎么样啊?“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啊!”为什么不成佛呢?就因为有这个妄想。我们不要学多了佛法,就学这一句已经够了!“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们这个妄想,噢!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想想南朝,想想北国,想想男朋友,想想女朋友,想想爸爸,想想妈妈,想想儿子,想想女儿,想想姊姊,想想妹妹,喔!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晚上睡觉还是不闲着,还在那儿作梦,都打妄想。作梦呢,又看见姊姊,又看见妹妹,又看见这个那个,那个这个,噢!不知多少,乱七八糟的,弄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这怎么回事啊?都放不下这种执着。作梦是怎么样有的梦呢?就是执着。因为那个执着才作梦,你若没有执着,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你因为有颠倒,所以就有梦想。你想要远离颠倒梦想吗?就要破执着。执着没有了,就没有梦了。所以说至人无梦,至人就是那个没有妄想的人,也就是那个真人,也就是那个圣人,也就是那个和凡夫不同的活死人。
他没有这一切的执着,什么执着都没有了,什么妄想都除净了,就证得佛的果位。所以“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记得这一句呀,我们就要断除这个妄想执着,把这个妄想执着扫干净了,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就得到究竟的涅槃。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么样一叹,然后就看因缘,说:“我成佛了,我要先度哪一个众生呢?”于是乎他就观察因缘了。有的人说:“哦!佛也打了妄想了!他也想要度人呢,那不是妄想是什么呢?”你这是以凡夫测圣智,是错误了!佛并不是打妄想,佛就是用妙观察智来观察,哪一个众生应该先得度?哪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他应该先度哪一个?
那么他用妙观察智一观察,看见那五比丘在鹿野苑的地方,都用功用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用功用得就差一个火候就开悟了,只要他到那个地方说几句话,他们就会开悟了。甚至于不说话,见一见他们,他们也会开悟了!因为这五比丘原来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虽然说离开他了,但是受他的影响是很深的!都知道要求了生脱死,都不贪恋世间上的富贵荣华了。于是乎他们想自己去修行,去先成佛,或者他们自己在那个深潜意识里边,就想:“我们先修行开悟了,我们可以帮助太子也开悟。”或者有这么一个念头在里头,不过这在书本上没有记载的,这是我以我这个很愚笨的见解来测量。那么看释迦牟尼佛那么样辛苦在那儿修,他们也就着急了,说:“哎!我们和悉达太子在一起,我们也分了很多心,不容易用功,我们先去好好用用功,回来帮着太子好好用功修行。”可能是这样子。所以他们有这种的因,释迦牟尼佛先成佛了,然后就去度他们,因为他们想要帮助佛成佛,那么佛成佛了之后,也要帮助他们开悟,这也就是种因结果,如是因、如是果。
于是乎佛用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四智来看因缘,看这个机缘。那么一看,在他成佛之后,憍陈如尊者应该先开悟。于是乎他就要实行他往昔所发的这个愿,要先度憍陈如。往昔发什么愿呢?因为憍陈如在往昔就是歌利王,那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就是忍辱仙人。这个忍辱仙人在山里头修行,这歌利王就带着宫娥彩女到那个山里头去打猎。那么这宫娥彩女见到忍辱仙在那儿修忍辱行,也是这忍辱仙德行的感召,也是和这一些宫娥彩女大约都有很深的因缘,她们就想要亲近这个忍辱仙,那么就围绕着他。
歌利王去打猎,大约也没有打到多少野物,心里就很不高兴。收队回来一看,宫娥彩女都围着这么一个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胡子也长长的,这么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于是乎,他就生了一种妒忌心,就问他在这儿干什么,他回答说:“在这儿修忍辱的功夫。”
歌利王说:“你修什么忍辱功夫,现在你把我这一些宫娥彩女都给诱惑得围着你,这还得了?你一定不是一个好人!”于是乎嘛,就拿着宝剑把他手也给剁去了,脚也给剁去了,问他有没有瞋恨心?
那么这个忍辱仙说:“没有瞋恨心。”
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岂有此理,剁你的手脚,你还没有瞋恨心,世界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你是打大妄语。”于是乎就问他:“你有什么证明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恨心?”
忍辱仙人说:“我要是没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足,你虽然给我剁下,我还会长出来,还会恢复如初。如果我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足就不会再长回来了。”
说完这个话嘛,这个手足果然又长出来了。这个歌利王一看,喔!这一定是妖怪,于是乎就要放火烧山。那么这时候,护法就震怒了,于是乎就下冰雹打这个歌利王。
这时候,这忍辱仙又生了慈悲心了,就说:“将来我若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这个割我手足的人。”发了这个愿,所以在今生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就观察往昔和今生,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应该先度憍陈如这五比丘。于是乎他就从菩提树底下站起来,走到鹿野苑去,找这五比丘去了!
释迦牟尼佛以妙观察智,来找这个应度的机,于是乎就到鹿野苑。所谓鹿野苑,就是当初有很多的鹿在那儿。在因地里头,释迦牟尼佛也曾经做过鹿王,来教化一切的鹿,现在成佛了,也教化人。那么到达鹿野苑那儿,找到这五个老修行,当时他们并不是比丘,是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才做比丘。找到这五个老修行了,他就先转四谛*轮。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灭谛,这是初转*轮,度五比丘,说四谛法。第一转,他说:“此是苦,是逼迫性。”他说这个苦,我们人生,这是苦。这苦有三苦,有八苦,又有无量诸苦。这种种的苦都是逼迫众生的身心,得不到安乐,得不到自在,都是在那儿喧宾夺主,把这个主人给撵走了,这客尘当家了,这是一种逼迫。
苦有三苦,就是苦中的苦,又有坏苦,又有行苦。什么叫苦苦?苦苦是苦里头更苦,本来没有饭吃就很苦了,可是也没有衣服穿了,这苦中苦。不但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了,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了。这衣食住都没有了,你想一想,苦不苦啊?这叫苦苦。苦上加苦,苦里又苦,苦不完的苦,没有了期的苦,这是苦苦。
有坏苦,这个没有贫穷的苦苦,可是有富贵的坏苦。本来是很多钱,可是一旦发生了意外,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没有了,或者被贼偷去了,或者被火给烧了,或者被水给冲得没有了、坏了,富贵坏了,这叫坏苦。
那么有的人说:“我呀,也没有贫穷的困苦,我也不是很有钱的,当然也没有富贵的坏苦。”可是你有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在迁流,念念不停,这叫行苦。这一生的行状也是苦的,这是三苦。
又有八苦,那么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苦,又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生苦:我们人出生不是很自在的,生的时候,好像在那两个山的中间夹着一样,犹如生龟脱壳一样的,生来是苦。那么以后又渐渐地老了,这一老的时候,也是苦,我们身上所有的器官都停止工作了,样样都不方便了,这是苦了。
生苦、老苦,这还可以忍受着,可是还有个病苦。这个病苦简直不能忍受了,病得呻吟不已,连喊带叫,狂喊狂叫这个样子,这种苦谁也不能替。可是这种苦嘛,还是很公道的,无论你是公伯王侯,化儿乞丐,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可是你一到病苦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很平等的。所以这个病,除非你不得到,那没有什么问题;一得到,它很平等的,一点人情、面子也没有。那么像前边这三苦,还不算苦,最苦就是死苦。人到死的时候,所谓垂死的挣扎,那时候就是生死的斗争了。自己想要活着,但是那个死神就不答应,一定要拉你死去,所以死的时候,就像活牛剥皮那么痛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