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P26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生、老、病、死的苦。

  一般人所最執著的,就是男女的愛情。愛之,就欲其生;惡之,就欲其死。那麼現在是愛,這一愛,把什麼都忘了,沒有理智了,想要用強力膠黏到一起這才好,總是那麼黏到一起不分開。那個愛的力量有那樣子,總想在一起,就要黏到一起,總也不能分開,你看那多好?我說這話,你們有的人或者會不相信;你不相信呢,我再給你們說一個比喻。現在你們人人都知道,報紙上常常有這個消息,每一個國家所生出的小孩子都有連體嬰,連到一起了。連到一起要用刀分割,你說那多痛苦,那就是愛別離苦嘛!就是因爲愛得太厲害了,說:“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愛得太厲害,所以變成連體嬰了,這是一個理由。

  還有再往更壞的說,這一些個連體嬰,都是同性戀的化身,給同性戀在那兒說法呢!那個同性, 戀,他同性搞戀愛,你說顛倒不顛倒?這一戀怎麼樣啊?就戀到一起分不開了。所以死了,再托生做小孩子,就做連體嬰,一出生就要受刀割,要分割。你看這個人也很殘忍的,啊!看他們那麼連到一起,就很妒忌的,于是乎就要給他分開,“你這樣子不行的,不能活的!”所以就給他分開。這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慈悲心,覺得他那麼樣子不能活了,想法子幫一幫他們忙,給他分開了。這個醫生用一種慈悲心,那麼不怕麻煩,就給他一點一點地就給分割開了。你看,這世間這麼多麻煩的東西,早在幾十年以前呢,這連體嬰是沒有的,現在這個同性戀這麼多了,所以連體嬰也各國都有了。

  再早呢,只有這個孿生。孿生雖然是一胎有兩個小孩子在一起生的,但是他沒有連到一起,所以他那種愛,大約還沒有那麼糊塗,沒有用強力膠給他膠上。所以各位想一想,這個愛,就不能離開,愛得怎麼樣也不分開,所以就做連體嬰啦!可是有的你不離開還不行,那個醫生就要給你動手術割開,你說這個痛苦不痛苦?這有生命的危險!于是乎有的連體嬰一給分割呀,兩個人就都死了。這兩個連體嬰,他說:“我們不在一起不行,我們都不要做人了。”于是乎就都又跑了。你要給他割開,割開他就不要活著了,這都是愛別離苦所成就的。那麼愛別離,這是一個苦。

  又有怨憎會苦。這個人哪,我很討厭他,一見著他,不知道爲什麼從心裏頭就不高興,和他沒有緣,要離開他。可是很奇怪的,你離開他,他不離開你,你到什麼地方,他也追到什麼地方。追到什麼地方,他一定要和你打招呼,做同事,來共同工作。啊!你討厭他?他就總是和你在一起,這叫怨憎會苦,躲也躲不開。

  又有求不得苦。我們人,想求一件事情,一定要得到。得不到,這個煩惱也來了,晚上也睡不著覺了,吃飯也不香甜了,吃什麼也都沒有味道,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爲什麼呢?就因爲所求的得不到,所以總是心裏頭就像用那個油煎似地那麼難過,燒得不得了,這求不得苦。

  最厲害就是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我們誰都離不開這五陰,它是勢力很大的,把我們這人的佛性都給遮蓋住了。可是這五陰雖然是這麼厲害,你若是明白了,它根本就沒有實體的。你沒有明白,色、受、想、行、識,把你壓得透不過氣來;你一明白了,它就好像那個浮雲似的,空去來,就沒有了。不明白,你認爲它有;你明白了,你照見五蘊皆空了,那就本來是無一物的,何處惹塵埃?所以這叫八苦。

  這八種苦,我們各人來檢討一下自己,哪一個人沒有這八種苦、沒有前邊那叁種苦?說:“我沒有,我也沒有叁苦,也沒有八苦,我連一苦我都不覺得苦。”你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呢!補充一句,這個求不得的苦,也和那個怨憎會、愛別離苦,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求著當官的,求不到,很苦的;求著發財的,求不到,很苦的;求名求不到,很苦的;再說清楚一點,求一個男朋友、女朋友,求不到,這是更苦,苦得簡直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古來就有這種愚癡的人,得了相思病,甚至于同歸于盡!你看,這苦不苦?所以這都是人在世界上一種執著,一種顛倒,一種認賊作子,染苦爲樂。越求不到的嘛,越覺得是稀奇,覺得是有一點什麼在裏頭;若得到了嘛,以後也沒有什麼事了,覺得也是這麼樣子。

  青年人聽說某種的藥,吃了就開悟了,好像二十多年以前,美國這兒很盛行 LSD(迷幻藥),現在又盛行這個marijuana(大麻)。那 麼 這一些個東西,年輕的人就因爲 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就想試一試。試一試,有的人就求到了;求到更苦,中了毒了,便有瘾了,這更苦。求不到呢,總是莫名其糊塗,怎麼回事啊?是不是真能開悟啊?是不是一抽這個marijuana就變成神仙了?總是有這麼一 個好奇的思想。所以,一有這種好奇的思想,喜新好異,然後就受害了,自己不知不覺地跑到那個毒裏邊去,還不知道。以後就甘之如饴了,就覺得一抽上這東西,忽忽悠悠的,啊!比什麼都好了,你就給我皇帝,我也不換了。你看!就是這麼顛倒,這你說苦不苦?

  這個八苦是總起來說的,若是往詳細了說,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苦,所以說苦不盡,對誰言呢?對誰去說這麼多苦呢?說了人也不相信,佛因爲鑒于這種苦,所以第一就說苦谛,說:“此是苦,逼迫性。”這是對人有一種逼迫的力量,你們各位都要知道。

  那麼第二呢?他就說:“此是集,是招感性。”集,就是集聚到一起了。集聚什麼到一起呢?集聚這個煩惱到一起了!因爲知道苦了,所以佛就發願要度衆生;那麼知道煩惱是集聚而成的,所以佛就發願要斷煩惱: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集聚而成,所以就說“此是集,是招感性。”自己種因結果,得到這種的果報,這是自己招來的,自己感應來的,所以是招感性。這煩惱也有無量無邊那麼多,再總括起來說,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我們人,不是就一種煩惱,有八萬四千那麼多,他說:“此是集,是招感性”。

  又說:“此是道,是可修性”,說是這個菩提道,智慧之道,成佛之道,了生脫死的道,離苦得樂的道,這個道是可修性,是你修行就能得到這個道了;你若不修行嘛,就得不到。所以說法門無量就誓願學,佛道無上就誓願成。

  “此是滅,可證性”,說這個滅就是寂滅之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就爲這半句偈,把生命都不要了,犧牲生命而爲法,這叫爲法忘軀,爲半句偈而舍這個生命。這怎麼樣呢?就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苦行的時候,遇到一個淨居天的天人,就在那兒現一個夜叉鬼的身來考驗釋迦牟尼,考驗看看他是不是有真誠心,是不是能有大犧牲性,能舍得?于是乎他走到老修行面前,就自言自語地就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咦!這個老修行一聽,就想:“什麼?他就這樣唱音樂?這不是音樂,這是兩句偈頌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啊!有意思。”這越想越有意思。于是乎就說:“喂!你說什麼呢?”

  他說:“我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說:“你說的這個,還有兩句是不是啊?”

  他說:“不錯!有兩句我沒有說呢!”

  他說:“那你告訴我告訴我,我聽一聽啊!”

  說:“告訴你?我現在沒吃飯呢,沒有氣力說那兩句了,你要先給我找一點東西吃,我吃飽了才能說呢!”

  釋迦牟尼佛說:“你想要吃什麼?我給你找,供養你,請你吃飽了,把那兩句偈頌說給我聽啊!”

  這個羅刹鬼就說:“哦!你能舍得啊,我是要吃活人的肉,喝活人的血,我才能飽呢!你能舍得你的肉,舍得你的血嗎?”

  釋迦牟尼佛一想:“我朝聞道,夕死可也;我聽見這個法了,我就死也值得了。如果那兩句偈頌我沒聽見,這永遠我都放不下的。”于是乎說:“好!你先告訴我,我就把我這個身體給你吃。”

  夜叉鬼說:“好呀!”于是乎就說最後兩句,說:“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他說“諸行無常”,這世間一切一切的都是無常的;“是生滅法”,這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這是生滅法。“生滅滅已”,生完了又滅,滅完了又生,把這個生滅都沒有了。這時候,“寂滅爲樂”,若能得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那才是真正快樂呢,那才是永遠的呢!說完這兩句偈頌,就要吃這個老修行。

  老修行說:“你慢一慢,等一等,你先不要吃。”

  “啊?怎麼樣子,你不算了?你想反覆呀,那是不行的!”

  這個老修行說:“我不是反覆,你等我用把刀,把這四句偈頌刻到樹上,永遠在世間存在,那麼人人一看見,就會發菩提心,就成道了。”

  這個羅刹鬼說:“啊!你這個意思也都可以的,我就許可你刻啦!”

  于是乎,他就刻字,把這個樹皮用刀割去了,把這個字都刻到樹上。他一邊刻,那個羅刹鬼就在那兒吵說:“哎呀!你快點啊,我肚餓得不得了了,受不了了,你不要這麼拖延我的時間了,我這就來餓死啦!”這個老修行,也就趕快刻字,就把這首偈頌刻到樹上了。刻到樹上後,羅刹鬼說:“我現在和你不客氣了,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了。”

  他說:“你再等一等!”

  “啊!還要等一等,你說刻到樹上,那我已經許可你;你拖延了這麼長的時間了,你還有什麼事情?”

  那老修行說:“我想,刻到樹上,雖然是有字了,可是風吹雨打,時間一久,這個字就都沒有了,不會存在的。我現在這兒有打石頭的器具,我要把這一首偈頌刻到石頭上,它永遠都存在的。你還餓多一陣不要緊,我把它刻到石頭上,你無論如何要給我這個時間。”

  羅刹鬼一聽,說:“都好啊!好啦!那我就滿你的願了,你刻吧!”那麼他又把這一首偈頌刻到石頭上。

  刻到石頭上後,這回羅刹鬼說:“好啦!那我現在可以吃你了。”

  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現在可以吃我了。”那麼眼睛一閉,等著這個羅刹鬼來吃他了。

  可是空中那兒說話了,說:“善哉!善哉!你真是一個有大犧牲、爲法忘軀的一個老修行,你將來是一定成佛的。”他睜開眼睛一看,這個羅刹鬼不在了,那麼空中有一個淨居天人在那個地方。

  所以嘛,這叫爲半句偈而舍生命,舍生命都不怕了。我們學佛的人,能不能有這樣的殷重心,這樣的誠心,這樣的至誠懇切心,能不能這樣子?能不能爲半句偈,或者爲某一部經,我們能把這個生命舍出來?

  雖然是這樣子,現在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願意修行的人,我們萬佛城現在鼓勵人人都讀誦《楞嚴經》,能學得背誦《楞嚴經》。現在《楞嚴經》,有的人讀得兩卷了,有的人快讀叁卷了,那麼還沒有人完全能背得出。可是在彌陀誕以前一個月,有一個人就發願要閉關一個月,她要發願把《地藏經》背出來,把《梵網經》也背出來。在當時我也答應她這樣地做,教一個人專來伺候她,來給她預備水,預備飯,來幫助她,成就她的願力。那麼這個人,果然就在一個月期間,把《地藏經》也能背得出了,把《梵網經》也能背得出了,這是萬佛城頭一個能把這兩部經背出來的。可是這個人,你們要問她姓什麼?叫什麼?老大貴姓啊?老二叫什麼名字啊?這個我不能告訴你。爲什麼呢?我不能替旁人來賣廣告,這個是萬佛城修行的一份子,萬佛城差不離的修行人,都有這種志願的,所以你不要單單知道某一個人是這樣子,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

  最近在你們洛杉矶,也去了一位居士叫何果林──何耀林,他是一個針灸醫生。他到了萬佛城,這回也是閉關,閉了十天,還是八天關,他把《金剛經》能背得出來了。爲什麼我說這何果林──何耀林的名字呢?因爲他是一個做針灸的醫生,我替他賣賣廣告,也不收廣告費,這沒有關系的。

  “道是可修性”,“滅是可證性”,可證得的這種寂滅之樂,那麼誰可以證得呢?誰是真修道的人,誰就可以證得。所以知苦,知道苦了,就斷集,斷這個煩惱了;慕滅,羨慕這個寂滅之樂,所以就要修道,這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第一就是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本來應該說是苦、集、道、滅,那麼因爲中國人呢,大約也是讀著爲著順口,就說苦、集、滅、道,那麼這是第一轉。

  第二轉,他說:“此是苦,我已知,不複更知。”說我已經知道這苦了!我知道這苦,我再就不願意受這苦了;不複更知,我不願意再知道這個苦的事情了。“此是集,我已斷,不複更斷。”說這個集我已經斷了,我再也沒有可斷的了,我沒有煩惱了。“此是道,我已修。”我已經修好了這個菩提道,成佛了。“此是滅,我已證。”說苦、集、滅、道這種法,我已經知道了,已經完全把他們都認識了,這是第二轉。

  那麼第叁轉就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這叁轉四谛*輪說完了之後,那個阿若憍陳如尊者,即刻就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現在也聽到這個了,誰證阿羅漢果,我不知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