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P8

  ..續本文上一頁原因呢?就因爲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早就知道我們衆生,多數都是不持戒律的,多數都是在這兒善惡夾雜,分不清的;就像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和得亂亂糊糊的,沒有法子分出哪個是水?哪個是泥?這個水呢,就是智慧;那個泥,就是無明。持戒律就是返本還原,恢複本有的智慧;不持戒律就是好像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了似的;裏邊也有智慧,但是露不出來,都被這個無明給遮蓋住了,于是修行也不容易修成,也不容易持戒律。

  藥師琉璃光如來知道我們衆生這種習氣毛病,所犯的這個錯誤,于是乎他就發願了,所以他“第五大願”說,“願我來世”:等到我將來成佛的那個時候,“得菩提時”:我成了佛之後,“若有無量無邊有情”:無量無邊,這裏頭你也包括在內了,我也包括在內了;你也在無量無邊以內,我也沒有跑出無量無邊以外去,所以都是在這數目裏頭,怎麼樣呢?就是“于我法中,修行梵行”:這個佛佛道同,我法就是佛法。在佛法裏邊,修梵行者,梵行就是清淨行。清淨梵行,就是嚴持戒律。“一切皆令得不缺戒”:無論誰在佛法裏頭修行,我的願力是令他們都得到完整無缺、圓圓滿滿的戒律,持戒圓滿,守戒清淨,猶如那個滿月一樣,絲毫也沒有缺陷。

  “具叁聚戒”:這個叁聚戒,你們各位有知道的,什麼叫叁聚戒?叁聚淨戒是什麼?講一講。不要看書啊!你們出家人有知道的嗎?那麼持攝衆生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清淨了,這叫叁聚清淨戒。

  可是這個戒律是不容易持的,所以說“設有毀犯”:倘或有犯戒的,“聞我名已”:若聽見我這個佛的名字了,“還得清淨”:就又得到恢複清淨,返本還原,不會再墮落惡趣了。所以說“不墮惡趣”: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叁惡道了。

  這叁聚淨戒,怎麼叫聚呢?聚是聚集而成的,由這個“聚”字,就知道它不是一種。譬如攝律儀戒,攝這個律儀,“禮儀叁百,威儀叁千”;這個戒法,也是很多很多種的律法聚集到一起,所以這叫攝律儀戒。攝就是包括的意思,包括所有的律儀,所有的威儀都不毀犯。善法呢?就是一切善法,這善法也有無量無邊,不是一種謂之善法,包括很多很多種,所以就要“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這是攝善法戒。攝衆生戒呢?這個攝,也就包括所有的一切衆生;那麼一切衆生,我都願意度他們成佛,攝持他們,不是單單一個衆生。所以這叫叁聚,這種的戒這麼聚集到一起,叫叁聚戒。

  可是這個很多了,不容易修行,不知不覺就把這個戒犯了。那又怎麼辦呢?所以說設有毀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願說:假如他們有毀犯這個戒律的時候,聞我名已,他聽見我的名字之後,還得清淨,又會恢複他不毀犯的時候那個樣子,得到清淨了,不墮落到惡趣去。

  各位想一想,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我們每一個衆生,這樣地關心,這樣地攝受,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的慈悲心,好好地趕快修行戒律,不要依賴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不要緊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我就犯戒他可以救我!”那就不對了。這是說,你不知道的時候,你犯了戒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令你再恢複清淨。你現在知道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過這個願,你就有了依賴了,有了仰仗了,說:“我不要緊,我現在可以盡量去犯戒,反正我有靠山,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如果他不救我,我就去和他算賬去,我就鬥爭藥師琉璃光如來去!”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不要好像有了靠山了,就要犯戒,不可以這樣子。

  這個第六願,現在我給你們說一說大概。大約就是說:人有什麼病痛,藥師琉璃光如來他也都可以救,令我們這一切病痛都除掉。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一部經是說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這個本願就是說的他過去的願,過去他發的是什麼願?現在結的是什麼果?他這個願力能發生什麼效力?我們人這個願不是空發的,你發什麼願就會結什麼果,也就是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發願,只是在那兒造這個善的業和惡的業。這個願就是一種主動的力;由這主動的力量,才能有事實的成就。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發這種的願;這種善的願,成就一種善的業,而結善的一種果。

  怎麼說叫善願呢?他每一願不是爲自己,而是爲所有的一切衆生做著想。佛沒有發願說:我若成佛了,我在那怎麼樣享福,怎麼樣享快樂,而把其他的衆生都忘了;佛不是這樣。佛得到最大的快樂,而自己不願意獨享,願意分給所有一切衆生。佛發願成就這種的善業,生生世世是行菩薩道,要自利利他,自覺又覺他,自度又度他,發這種大菩提願。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他不爲自己做著想,只是要利益衆生。這是菩薩所發的善願,成就這種善的業,而結了這個善果,善果就是佛果。成佛了,並不是唯我獨尊,高高在上;佛成佛之後,只是他的智慧超過衆生,反迷歸覺了,沒有一切的顛倒妄想。

  我們衆生一舉一動,都是在造業,可是盡造一些個惡業,而不是造善業。就偶爾有一念的善念,也不會超過那個惡念那麼重,所以善惡夾雜;要是用這個電腦來計算計算,還是惡業多過善業。因爲這樣子,一生就不如一生,每一生就遇著一些個顛沛流離、不如意的事情。爲什麼這樣呢?就因爲造的業不清淨了,沒有做好;沒有像佛盡發這個善願,修這個善業,將來結善果。我們衆生就是在這兒善少惡多,所以一生就不如一生,那麼就墮落了。我們也想發善願,可是因爲自私心在那兒作怪,總是不願去利益人,而要利益自己。偶爾有一些個人想要利益人,也是在那兒沽名釣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名,令人相信自己,這都是在那兒造這個善惡的夾雜業。所以惡業這邊重了,善業就輕了,那麼結果就是結這個惡果了。佛因爲他發善願,修善業,所以成就善的果;我們衆生想發善願,可是一做就糊塗了,就顛倒了,自私心就跑出來了,就變成善惡夾雜了。所以做人也有一點快樂,又有一點痛苦,可是痛苦多于快樂。

  那麼我們人的這個快樂,也並不是真正快樂;真正快樂,是自性裏邊的常樂我淨,那才叫真正的快樂呢!我們這個所樂的也不常,我們這個我也不常,我們這個樂也是不常,我們這個淨也都不常,所以沒有真正“常樂我淨”這一種清淨的快樂,那不是真正快樂。並不是說去跳跳舞這是快樂,喝喝酒這是快樂了,或者看看戲這是快樂了,其實這怎麼樣啊?這正是在那兒背覺合塵,在那兒顛倒。

  說:“法師你這麼樣講,那世界都沒有快樂了?”你細想一想:什麼是真快樂?世間的快樂都是苦的因,拿這個衣食住來講,人人都歡喜穿好衣服,你穿上一件好衣服,很值錢的、很名貴的,其實怎麼樣啊?就像戴上枷鎖了一樣,行也不自然,站那兒也不自然,坐那兒也不自然,臥那兒也不自然,行、住、坐、臥,都是好像披枷戴鎖似的,不自然了。爲什麼呢?就因爲要保護自己這個衣服嘛,因爲這個衣服是名貴的。啊!你想一想,憑一個萬物之靈的人,爲這個衣服來做奴隸!這是衣。

  吃的呢?說吃點好東西,吃得再好的東西,吃到肚裏頭也都變了;吐出來,你教他再吃了,誰也不願意吃了。

  住,就是“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只是叁餐。”爲什麼要那麼緊張,爲這個衣食住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忽然間無常到來了,死了,說:“我的事情還沒辦完呢!還沒忙完呢!閻羅王你緩一緩期,我慢慢去可不可以?”那無常鬼搖搖頭,說:“辦不到!我沒有辦法教你多活一秒鍾。”所以就死了。你看!這究竟有什麼意思?就因爲認不清楚,所以爲這個虛妄的名、虛妄的利,令自己的心裏頭時時都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打擊,這是我們人和佛不同的地方。

  那麼佛呢?他把一切都看清楚了,所以他看破了,也放下,所以就得到自在。在他剛剛看破的時候,他就要發願,他說這個願要利益衆生,要行菩薩道。所以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了大願,這“第六大願”,他就說“願我來世”:說我發願,等我來生的時候。有的人不信有來生,人如果沒有來生,那你就殺人放火,什麼也不需要相信,都可以的;就因爲有個來生,還有個尾巴,還有個後果,所以你不可以不守規矩,不可以什麼事情都做,就因爲有來生。

  說:“我怎麼不知道有來生呢?”嘿!你不知道有來生?等你睡著了,你知道不知道醒著時候的事情呀?你睡著了,你把醒著時候的事情都忘了,所以你今生把前生的事情也都不記得了,那麼佛才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前世你是什麼因果,你今生所遭受的,就是你前生所種的因,今生結的果。“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你今生所造的業就結來生的果,這是一定的。

  所以佛知道這個道理,那麼他就發願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所有的一切衆生。那麼所有的衆生,就是凡有血氣的都叫衆生。“其身下劣”:這個衆生多數是指著人而說的,其身下劣,就是這個人生得其貌不揚,很醜怪的、很難看的。鼻子和眼睛長到一起,耳朵和嘴巴又合夥了,所以啊!你看看那個嘴巴長到耳朵那地方去,那個鼻子長到眼睛上面去,這叫個什麼?說:“我沒有看見這種人。”那你沒有看見這種人,你也不要想要試一試。總而言之,醜陋不堪就是了,一個人長得像狗樣子、像個貓的樣子、像個老鼠的樣子、像個黑熊的樣子、像個馬的樣子、鹿的樣子

  。啊!這很多很多的,很難看的。這叫其身下劣,下劣就是又窮嘛,又不值錢這樣子。

  不單這樣子,而且“諸根不具”:或者有一個眼睛,或者有半剌眼睛;…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