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果,但還是感情用事;聽說他哥哥要入涅槃,他就留也留不住──知道他請釋迦牟尼佛不入涅槃,也辦不到。辦不到怎麼樣呢?哭!就哭起來了。這證果的聖人,也會哭!他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什麼也都忘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對佛太愛慕了!你看《楞嚴經》,阿難爲什麼出家呢?就因爲看佛“相好光明,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就生了愛欲心,“喔!佛的相這麼好,我時時刻刻都跟著佛、侍候佛,來幫他做苦工,我也都願意。”就因爲這麼一種愛心出家,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回入涅槃,他所愛的,要沒有了,就哭起來。你們知道,阿那律尊者是個沒有眼睛的人;不是沒有天眼,是沒有肉眼,他的肉眼瞎了。你們大約都有這種感覺,瞎子心裏特別清楚;他眼睛看不見,但是心裏很明白的。他因爲眼睛看不見東西,就不打那麼多妄想,所以腦筋就非常清楚、非常清醒。這時,阿那律尊者也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就給阿難出主意。他看阿難哭得這麼厲害,和他說旁的,也不會停止他的哭。
阿那律尊者說:“喂!阿難!你哭什麼?”
阿難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你怎麼教我不哭啊?沒有法子不哭的。”
阿那律尊者說:“唉!你現在有很要緊的事情應該辦啊!你光哭有什麼用呢!”他這樣一講,阿難也就頭腦稍微清醒一點,不哭了。
他說:“哦!有重要的事情?什麼重要的事情?”想一想,又想不起來;因爲他頭腦哭昏了。
阿那律尊者就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將來要結集經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要用什麼字,做經的開始呢?”
阿難說:“這是應該的。這件事是對的!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啊?”
阿那律尊者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是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們到什麼地方去住啊?我們現在是佛帶著我們化齋來吃飯,佛入涅槃,我們還以誰爲首?誰是我們的教主呢?”
阿難一想:“哦!這件事,也很重要的!你若不告訴我,我現在都糊塗了,什麼也想不起來的。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呢?”
阿那律尊者又說:“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爲師呢?我們應該舉出一個首領,一個代表,大家都要聽他的教化。我們以哪一位做我們的師表啊?”
阿難尊者說:“哦!你講這個,也是重要的,這是第叁個。還有沒有啦?”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現在佛住世,有一些惡性的壞比丘,佛自己可以製伏;佛入涅槃之後,惡性比丘怎麼樣治理呢?是不是惡性比丘又犯戒,就用火燒了?還是有其他的方法呢?”
阿難說:“哦!這個也是很重要的。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阿那律尊者說:“沒有了!我的問題都已經告訴你,你自己還有沒有什麼問題?你自己再想一想!”
阿難尊者說:“我也沒有問題,這四個就夠了!”于是乎,把眼淚擦乾,慌慌張張跑到釋迦牟尼佛住的房子裏,說:“世尊!您老人家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幾個問題;請問佛,怎麼樣辦理?”
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問題?你說啦!”
阿難就說:“這惡性比丘,佛在世的時候,佛能降伏;佛滅度之後,怎麼辦呢?哦!這是第四個問題,我不應該先問,但是也可以做第一個,請佛您先答覆我。”
釋迦牟尼佛說:“惡性比丘怎麼樣調伏?你就要默擯。”“默擯”兩個字,什麼叫默?就是不和他講話。什麼叫擯?就是人人都不和他講話,他就受擯斥;受擯斥,他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了。這叫默擯,也就是遷單。遷就是 move(搬家); move 他的單。單,就是 sleeping bag(睡袋)之類的。佛說:“還有什麼問題,你快講吧!”
阿難說:“現在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佛入涅槃之後,哪一個是我們的師父啊?我們是不是要另外再找一個師父來拜呢?”
釋迦牟尼佛說:“不必!我入涅槃之後,你們就以“戒”爲師,以波羅提木叉做你們的師父。是凡比丘,出家之後,就要學習戒律,以戒爲師。”這第二個問題,也解決了。
阿難說:“我還有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爲佛住世的時候,我們和佛在一起住;佛若不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地方住了。怎麼辦呢?我們住到什麼地方去啊?”
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你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身,就觀身不淨;受,就觀受是苦;心,要觀心無常;法,要觀法無我。你若用這四種的觀想,就可以得到定;所以你們要依四念處而住。”
阿難說:“我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特別重要的,比以前那幾個問題都重要。”
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問題這麼的重要啊?你可以講啦!”
他說:“佛在這一生之中,所說的法,等佛入涅槃之後,我們要結集經藏,編輯經典;經典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樣,來代表經典呢?”
釋迦牟尼佛就說:“哦!這個問題啊!你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做經的開始。”所以,是凡佛經都用“如是我聞”。就是說:這種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的,不是旁人告訴我的。不是我在路上走,有一個人告訴我:“某某地方有位佛,在那兒講經說法,那個經說的是什麼什麼。”不是那個樣子,不是道聽而塗說,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用這四個字。
“如是我聞”四個字,有叁種的意思:第一是異外道,第二是息爭論,第叁是斷衆疑。
第一,異外道。什麼叫異外道呢?外道所有的經典,一開始用“阿、嚘”兩個字。阿是“無”,嚘是“有”;一開始就說“無有”,或者“有無”。外道的宗旨和見解,說這一切的萬物,有兩個道理,一個就是“有”,一個就是“無”;有就是“常”,無就是“斷”。說無論什麼事情,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總而言之,出不了這“有、無”兩個字,也就是出不了“斷、常”兩種的見解:一種“斷見”,一種“常見”。現在這“如是我聞”,也不是斷見,也不是常見,也不是有,也不是無。非有非無,這是個中道;非斷非常,這也是個中道。這是“異外道”,和外道的見解不同。
第二,息爭論。在一切的大阿羅漢裏,阿難當時僅僅證得二果;以後結集經藏的時候,雖然他證得四果,也是很年輕的阿羅漢,好像大迦葉、須菩提,這都是年紀很長,資格也很老。以阿難這麼年輕的人,結集經藏,升座說法,恐怕大衆就來爭;你也爭第一,我也爭第一,你也要 first(第一),我也要 first 。因爲 first 只可以一個,不可以多;這麼多阿羅漢,給哪一個呢?給年紀老的,年紀輕的不佩服;給年紀輕的,年老的心裏也不願意;給中年的,也不知給哪一個好?所以沒有法子處理這件事。那麼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也不是你的意思,也不是我的意思,是誰的意思呢?是師父所說的經典。這沒有得講的了!你也不是 first ,我也不是 first ;沒有first,所以大家都不爭。不會有誰看多幾本書,不久他跑到第一,你就要小心一點了!你看,我說這個法,有幾個心裏知道是怎麼回事,就開顔含笑了。
第叁,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登上法座時,啊!大衆頓起叁疑。這叁疑,是誰起的呢?是那沒證果的人起的,不是證果的人起的。這叁種疑,是什麼呢?因爲阿難一升座說法的時候,大約也很高興,一高興也現出相好莊嚴。阿難本來有叁十相,結集經藏的時候,一登座說法,就高興得不得了,“哦!這回我也來結集經藏,我在這兒作 chairman(主席)。”他很高興時,相貌也轉了,就變得和佛的相一樣;所以這些沒證果的,就說:“哦!釋迦牟尼佛活了,釋迦牟尼佛又給我們說法來了!”就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死,又回來了。
等一等又想:“不對!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不會再來的。哦!這是其他世界的佛,來到這兒,給我們說法來了!要不然怎麼佛相這麼圓滿呢?”又起了一個懷疑,以爲他方佛來。後來又說:“不對!不是他方佛來。這位佛,相貌都和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喔!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阿難,轉身成佛;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就生這叁種的疑惑。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叁疑頓息,“喔!這是阿難聽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叁種的懷疑都沒有了!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釋迦牟尼佛”,是主成就,“在補陀落伽山”,是處成就。“補陀落伽”,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小白花”;因爲山上開小白花,所以就叫補陀落伽山。“觀世音宮殿”:觀世音菩薩所住的宮殿,“寶莊嚴道場中”:這個道場,都是七寶所莊嚴的。“坐寶師子座”:佛在這個山上,坐在師子座上。“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這師子座是用種種雜色的摩尼寶珠造成的;“百寶幢幡”:有百寶造的幢幡,“周匝懸列”:在前邊懸挂著。
爾時如來于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诃薩俱。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爾時如來于彼座上”: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師子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他將要演說總持的法門。陀羅尼,也就是總持;總持,也就是陀羅尼。這個地方,是總持陀羅尼,也可以說:〈大悲咒〉是陀羅尼中總持的咒。“與無央數”:無央數,也就是無量數;和無央數“菩薩摩诃薩”:這些大菩薩,“俱”:在一起。
“其名曰”:這些菩薩的名字,就是“總持王菩薩”:什麼叫總持呢?總,就是總一切法;持,就是持無量義。言其一切的法門,他都受持,都是明白了達一切…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