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P15

  ..續本文上一頁到那地方想要拿一點七寶?你到那地方,恐怕用的路費比那個七寶還值錢了,所以不要打這個妄想。

  

第四,神開伏穴。神是藏主,轉輪聖王有七寶,其中之一是“藏主寶”。藏主寶,就是管寶藏的神。那麼地湧七珍,是從地湧出來,而這些寶藏是以前人埋到那個地方,人都忘了,這時候守藏的神把這個財寶都打開了,這個地好像就有人把它刨開了,那麼這種寶貝也就都可以得到了。

  

第五,雞生鳳凰。這個雞本來是生雞,但是這個雞菢出來的雞,就不是雞,是什麼呢?是鳳凰。鳳凰是一種吉祥的鳥,很吉祥的;人若看見這個鳳凰,就一定會得到一種的很幸運的事情。在古來講,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說這鳳凰的鳥也不來了,這河也沒有河圖洛書出現了。伏羲氏畫卦,有河圖洛書那種情形出現,現在也沒有了。我呀,停止啰!我不需要再宣揚這個道德了,所以吾已矣夫──我停止了,我不做什麼了。

  

第六,豬産龍豚。這個雞生鳳子,這還不算出奇。這個龍,本來是龍生龍,鳳生鳳,但是現在這個豬,他家裏養的豬,生出一條龍來。豬産龍豚,好像龍似的這麼一個豬。怎麼像龍似的?這個身上有鱗,就像那個龍鱗似的,那個龍身上都有鱗。這豬生出的小豬,有鱗,這叫豬産龍豚。

  

第七,馬生麒麟。這個馬,本來都生馬,現在生出個麒麟。這個麒麟,也是獸類之中的一個獸中之王。老虎是獸中王,麒麟和獅子也都是獸中之王。但是在這兒,這個麒麟是由馬生出來的。這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獸,也是在中國唐堯那時候,這鳳凰、麒麟,很多很多的,人人都看得見的。以後,因爲這個衆生的業報重了,罪業深重了,所以這一些吉祥的鳥獸也都不出現了。

  

在孔子那個〈獲麟歌〉上說:

  

唐虞世兮麟鳳遊,

  今非其時來何求?

  麟兮麟兮吾心憂!

  

“唐虞世兮麟鳳遊”,說在唐堯虞舜的時候,麒麟和鳳凰常常到這個世界上來遊,人人都看得見。“今非其時來何求?”現在不是唐虞那個時候,你來幹什麼呢?你來有什麼所求呢?“麟兮麟兮吾心憂!”孔子說:“麒麟哪!麒麟哪!我心裏呀,真爲你很憂愁的。”

  

這是因爲在那時候,孔子見著打獵的人,打著一只麒麟。他一看,他認識這只麒麟。因爲孔子出生的時候,“麟吐玉書”,有一只麒麟來吐玉書,吐這個字,那麼孔子的母親,就把一條繩拴到這個麒麟脖子上。等孔子看見打獵的人所打住的這個麒麟,一看!他媽媽系的這條繩子,還在這個麒麟脖子上系著。所以,他知道這個麒麟被打獵人打住了,給打來了。孔子知道自己也不久就要圓寂了,所以他很傷歎的,才說這麼幾句話,說:“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吾心憂!”

  

第八,牛生白澤。白澤,是白色的。這種白色獸類是很少有的,它也不像牛,也不像馬,也不像驢,也不像騾子,所謂四不像。它身是馬的樣子,但長著牛蹄子,那個腳,長得牛腳。雖然是牛腳,卻又是馬的樣子。它也不像個驢,也不像個馬,也不像個牛,也不像騾子,所以叫白澤。這種的獸類也是一種祥瑞的獸。

  

第九,倉變金粟。我頭先問果地:“金粟有什麼用呢?可以拿來吃嗎?這榖子本來可以做飯、做米來吃飯用的。現在變成金子了,這怎麼吃啊?”他就很聰明,他說:“你若拿一些去,就可以賣了換錢,可以買很多米。”我一想,也是這樣子。這個金粟,你拿一些去賣了,就很值錢的了,所以這是很對的。可惜我對這種情形還不太了解,那麼果地這麼一說,我才豁然大悟。他問:“誰有貪心?”我說:“我有!”我貪什麼呢?我這個貪心,想要貪你們大家快點成佛,這是我的貪心。所以,不要把這個徒弟給餓壞了,還希望他快一點成佛呢!這是第九,倉變金粟。

  

第十,象具六牙。本來象是生兩個牙的。文殊菩薩出世這時候,他家裏養的象生了六個牙。

  

有這十種的吉祥,這代表大智文殊菩薩十種的十度波羅蜜,所以和其他的菩薩不同。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有十種的吉祥如意的事情。

  

我們要想認識文殊師利菩薩,要想見一見文殊師利菩薩,你就要先記得這十種吉祥的事情。你知道這十種吉祥的事情,你見著文殊師利菩薩時,你可以對他講:“您老人家呀,是我一個老朋友了,最知己的善知識。”他說:“爲什麼你這樣講?”你說:“我知道您出生的時候,有這十種的吉祥事情。”你一念,喔,文殊師利菩薩一定也就會很歡喜的:“哦,是的。你是我的老朋友,我不否認,因爲你知道我。”這叫知己的朋友。

  

你若不知道他呢,文殊師利菩薩雖然沒有分別心,但是你對他不認識,他對你也就不會接近;你認識他多一點,他和你就近一點。所以,我們爲什麼要知道每一個菩薩的這種境界呢?也就是想要每一個菩薩都和我們做朋友、做兄弟,每一個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你們各位,將來都是菩薩的善知識,所以自己不要把自己看輕了。

  

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梵語“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又叫“慈氏”。這一位菩薩,他專修慈心叁昧,對任何人都存一種慈悲心。你罵他,他也對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對你慈悲。一般人對他無論怎麼樣子不好,他都是慈悲──你欺騙他,他也是慈悲對你;你侮辱他,他對你也是慈悲;你對他發脾氣,他對你也是慈悲;你對他生無明,他對你也是慈悲:一切一切都是對人慈悲。

  

不但對人慈悲,而且還愛護一切衆生。他看一切衆生,都好像他自己的子女一樣,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親。他愛護一切衆生,所謂“無微不至”。對于衆生那種的慈悲、那種的愛護,無量無邊。他就修這個慈心叁昧;修慈心叁昧,就是先要修忍辱,所以他才有幾句偈頌。這個偈頌,你們都聽過好幾次了,不過有的人還沒聽過,我今天再給你們講一講。他說: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你看,這一位菩薩,他說“老拙”,就是一個很愚癡的老年人。他沒有說小拙,他說老拙,這個老拙就拙得很厲害。衲襖,就是一個破衣服,用針線把它衲住。“淡飯腹中飽”,什麼叫淡飯?就是沒有油、也沒有鹽,不是說,哦!又要放點香油,又要放點芝麻醬,又要放點麻油,又要放一點醬油,這個味道調得它好好的,那就不是淡飯了。這個淡飯,淡而無味,一點味道都沒有。腹中飽,可是把這個肚子裝滿了,已經飽了。

  

“補破好遮寒”,補我這個破衣服可以遮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隨隨便便,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安份隨緣度歲月──到處隨緣度歲月,安份守己過時光。這樣子,萬事隨緣了,來了就來,去了就沒有了,這就隨緣了。這就是隨緣不變,也就是不變隨緣;也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動亦靜,亦靜亦動。這個不要講太深,講太深了,沒有人知道。

  

那麼“有人罵老拙”,有人罵我,罵這個老愚癡的人,“老拙只說好”,你越罵,我就:“哦,好!verygood,verygood!”就說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這個老愚癡,沒有智慧這個老人,怎樣呢?“老拙自睡倒”,你打我一下,我躺那地方就睡著了。你看,這真是愚癡!人家打他,你要是一般人哪,你這麼打他一下,他就和你瞪眼睛了:“你爲什麼打我啊?”但是他不單不瞪眼睛,還把眼睛閉上,躺那兒睡著了。你說,這妙不妙?你們誰要能會這個方法,那就是不錯了,那就是真有修行了。果前,你要有這個能力,那就真是向前了。

  

“唾在我面上”,你一口唾沫吐到我的臉上,有人吐到你臉上一口唾沫,啊!那無明火發起來叁千丈了:“你爲什麼這樣子侮辱我?”那不得了!“憑它自乾了”,叫它自己乾了。我不用手來擦它,“我也省力氣”,我省舉手來擦面上的這個力量。你雖然力氣不大,但是你這麼一擦,這也要用一股力量。但是我不擦它,把這個力氣省了。“你也無煩惱”,你一看見,哦,這個人,我吐到他臉上,他都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這個人,我不要和他一般見識的了。“你也無煩惱”,你煩惱就沒有了。

  

“這樣波羅蜜”,這個就是波羅蜜。什麼是波羅蜜呢?就是人家打你,你能睡著;人家唾在你面上,你能讓它自乾了,這就是波羅蜜。什麼波羅蜜?這就是忍辱波羅蜜。這個波羅蜜,你若再不認識,那你學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