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于叁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A1. 總釋名題 A2. 別解文義 A1(分二)

  B1. 經題 B2. 人題 

  A1. 總釋名題

  講這一部經分成兩科:第一科總釋名題,總起來解釋名題;第二科別解文義。總釋名題又分出兩科:第一是經題,第二是人題──翻譯人的名題。

  B1. 經題

  經的題目,在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裏邊有七種立題:

  第一:單人立題。什麼是單人立題?《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單人立題,“佛”是個人,“阿彌陀”也是個人,所以叫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什麼叫單法立題?譬如《涅槃經》,“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經的題目,這叫單法立題。

  第叁:單喻立題。用單一個譬喻來立題,什麼是譬喻立題呢?就譬如《梵網經》。“梵網”就是單單一個譬喻。並不是說是這個譬喻的譬喻,就單單譬喻。譬喻什麼呢?因爲《梵網經》說的是戒律,這個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邊的那一個網羅幢。這個網羅幢是圓筒形的,挂在大梵天王前面,作爲莊嚴的表現。這個網的周圍都有孔,有這個網的窟窿,也就是每一個網孔裏邊,都鑲著一粒最名貴的寶珠,這些寶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這個寶珠照著那個寶珠,那個寶珠又照這個寶珠……,來回這麼互相照。

  雖然這樣光光相照,你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照著你的光,但是這光和光之間,可不會彼此發生沖突,不會說:“你的光不要來照我這個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個光。”沒有的!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來比喻每條戒律之間,互相都像這些寶珠一樣光光相照。你守這條戒律,這條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條戒律,那一條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輕的戒律,每一條都有它的戒光放出來,就好像這網羅幢的珠光似的。

  爲什麼在網孔裏頭都鑲上這個珠寶呢?這個網羅幢比方是菩薩戒,就因爲每個戒,本來就是有個窟窿的。這個戒怎麼有個窟窿?也就是有個漏洞在那個地方。雖然是一個個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後,它就變成一粒粒的寶珠了。你若犯了一條戒,你就有一個漏洞;你若守著這個戒,就好像寶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這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佛的心、菩薩的心和衆生的心,心心都是相應的。佛是怎麼成的佛?都是從這個戒律修成的,菩薩也要從這個戒律修成佛,衆生也要守著這個戒律才能修成佛,這表示化化無窮,這個意思是沒有窮盡的。所以《梵網經》是單喻立題,單單以一個比喻來命題。以上這叁種立題叫單叁。

  第四:人法立題。譬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個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題。

  第五:人喻立題。譬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個人,“師子吼”是個比喻,言其佛說法好像師子吼似的。獅子一吼,百獸皆懼。

  第六:法喻立題。本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以法喻立題。“般若波羅蜜多”是個法,“心”是個比喻,所以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立題。以上這叁種立題叫複叁。怎麼叫複呢?複就是重複,也就是兩種合到一起,又叫重叁。

  第七:人法喻立題。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個法,“佛”是個人,“華嚴”是個喻,表示“以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又“大方廣”是說這法的體,“華嚴”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廣六度萬行這種法而成的佛,修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這叫萬行因華,用好像花似的這種萬行的因,來莊嚴這無上的果德,就成這種佛果的德行。

  現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頌來解釋本經。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頌,來解釋這一段經文。這八句偈頌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講過一遍,這是第二次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妙智方可達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 法喻立名超對待 空諸法相體絕言

  宗趣原來無所得 力用驅除叁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義 摩诃逆轉般若船

  

  前邊這八句偈頌講的是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按照五重玄義 ( 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 來解釋。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釋題目的意思。

  五重玄義:(一) 釋名

  妙智方可達彼岸。什麼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這個到彼岸,就是波羅蜜,這“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這個“真心”就是說的這個“心”字,也就是說的這個“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這種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覺源。契合覺源,就是和佛的本覺相契合,就是得到那個本覺的體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體了。

  法喻立名超對待。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法和喻來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個喻。“超對待”這是一個絕待的法,不是對待法;它超過去這個對待,而到這個絕待的這種境界上。

  般若是什麼?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有實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來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才來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這個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徹底的智慧。徹底的智慧,是說這個智慧到底了,也可以說是到家的智慧,也可以說是佛的智慧,也可以說是真心。這個真心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個真心。“般若”本來就可以翻譯成一個“真心”, 《大般若經》可以說是《大真心經》,不是假心的,這完全都是講真心的,實用的妙理。那麼,這一部《心經》呢,是般若心中的心,因爲它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在般若經裏邊,它好像是一個心,一個主體,所以叫心中的心。現在又加上一個心字,心中的心又心,這是真心裏邊的真心,所以用一個“心”字,簡稱叫《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法,是到彼岸的法。“心”是一個比喻,比喻這部經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體一樣,所以它是絕對待的,超這個對待的。

  每一部經都有通名,有別名。通名就是共通的名字,佛經通通都叫經,所以“經”字是每一部佛經的通名。別名,就是每一部經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名字,其他的經就不叫這一個名字。“般若波羅蜜多心”就是這一部經的別名,表示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部裏邊的一個心中之心。“般若波羅蜜多心”這幾個字的意思解釋已竟,現在略略地來講一講這個“經”字。

  什麼叫做“經”呢?怎麼叫個“經”呢?“經”,是經常不變之法。不能改變的,一字也不可去,一字也不可添,所以這是經常之法,所以叫經。經者“徑”也,就是道路,修行所必經過的一條道路。你想要修行,一定要走這一條道路,你若不修行,就不必走這一條道路了。因爲什麼?因爲你不修行。可是這一條道路,你必須要走,你若不走,這條道路就會荒的。怎麼叫荒呢?荒就是長草了,這一條道路若沒有人走,它就會生草,就荒了。你若常常走修行這一條道路,它不但不會荒,而且會一天比一天平坦,一天比一天光明。經又怎麼會荒了呢?我告訴你,這個經若荒了,就是你忘了。你本來不用看本子也可以念的,可是經過叁、五個月不念,那就把它忘了,這就是把這條路荒了。

  那麼念經有什麼好處呢?念經啊,沒有好處!念這個經,要費很多的時間,費很多的氣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剛經》,你說有什麼好處?你從頭念到尾,啊!費了很多氣力,費了很多精神,費了很多的時間,也沒有看見什麼好處,這是沒有好處。各位居士啊!不要那麼愚癡喔!你所能看見的好處啊,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形相,能看得見的,那並不是好處,都不是真的,所以我才說念經沒有好處。這個好處你是看不見的。怎麼樣子呢?你每念一次經,在你的自性裏邊就經過這麼一次的刷洗。譬如念《金剛經》,念一遍,這經中的意思就明白一點;念兩遍,更明白一點;念叁遍,就更明白多一點。所以,這個念經是在你自性上,智慧會增加的。但是這個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見的,不過只有這麼一種感覺,所以念經的好處是說不出來的。

  而且你多誦一遍經典,就少生一點煩惱,不要因爲誦經又生出煩惱了。不要說:“你念得不對!”“你念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你!”或者“你念得太慢了,要我等著你!”或者“你念的聲音不好,我聽得不順耳!”不要在這上面用工夫。況且大家都是初學,誰也不一定會念。但是不管會不會念,大家都一定要念。大家一同念,就叫共同薰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