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和什麼相合了?和這個佛性相合了。你和佛性相合了,然後又“複一來”,又生出這個一的妙用。這種妙用就是你所成的那個佛。這個叫“複一來”的,就是你這個佛。
見色即空受納是。“見色即空”,這個“見”可以見到色,但是見到的這個“色”,本來就是空的。怎麼說色就是空呢?我們凡夫都執著這個色,執著什麼色呢?這個色法雖然有很多種,但它的總體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叫色身。有人說:“色身怎麼是空的呢?實實在在的在這兒有呀!它會穿衣服,又會吃飯,又會睡覺,怎麼會空呢?”怎麼會空?你若明白這個色是怎麼樣有的,你就會空了。就像方才講的析法真空,就這樣分析。
這個身體是色的總相,地、水、火、風是色的別相,一個分開的相。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我們身上的皮、肉、筋、骨,這就是地大;吐沫、大小便溺、水份、汗液,這就是水大;身上的溫度,這就是火大;我們身體又有呼吸、運轉,這就是風大。在這四大和合,就成立了一個身體;四大若分張,這個身體就滅了,沒有了--火就歸于火大,水歸于水大,風歸于風大,地歸于地大,各有所還,都回到它的本位去了,那麼這就是空了。所以一般凡夫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是個錯誤!這身體不是我嗎?身體不是我。那麼什麼才是我呢?你能以支配身體,能以有見、聞、嗅、嘗、覺、知,有這種知覺的,這知覺性才是我。
那麼這身體是什麼呢?這身體只可以說是“我的”,我的身體,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就好像什麼呢?這身體就好像一棟房子似的,你住在房子裏頭,不能說這個房子就是你。你若說這個房子就是你,那將來恐怕人人都會笑的,甚至于把人家的牙都笑掉了。
可是你說這個身體是我,一般人都不會笑你。爲什麼沒有人笑你呢?因爲一般人都不明白,都以爲這身體就是我了。這就好像住到房子裏,就叫這房子是我了。在這個身體裏邊,有個見、聞、嗅、嘗、覺、知的性,這就是佛性,這佛性才是你自己。至于這個身體,只不過因緣和合而成而已,因緣別離就分散了。所以你不能說這個身體是我,只可以說是我的。這是我的身體,我可以不要它,我可以再換一個。你有這種的權利,可是你自己不知道,就因爲你住在房子裏邊,不知道外邊的事情,就以爲這個房子就是我了,所以不要執著這個房子是我。
這個色,你把它分析開,這個色也就空了,沒有了。雖然它空,但由這空裏邊,又會變出這個色法--地、水、火、風,和合又成一個身體。有人問:“上帝造人,用什麼造呢?”就是用地水火風來造的。我們也可以用點地、用點水、用點火、用點風來造成一個人。用上一點材料,人人都可以造成很多人。
我們這個人身,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因緣別離就散了,因此你不能叫這個身體是我,所以說“見色即空”。你若明白色即是空,就不要再執著這個身體爲我了,或是我的,歸我所有。即使歸你所有,你也不要執著,不要執著說:“這身體是我所有的,我得好好幫忙它。”那你又變成心爲形役了。你那個心就是那種的覺知性,你明白這個身體是個色法,是個假的,就不要執著它。不執著它,就把這個色蘊破了,色蘊就空了。“受納是”,受蘊也是這樣子的,和色蘊一樣。
妄想遷流行業排。“妄想”就是想蘊;“遷流”這是行蘊;“行業排”這個行蘊,也是和它排列到一起。
識乃了別五陰具。“識乃了別”,這個識蘊是個了別的作用,了別就是分別。“五陰具”,這樣五陰就具足了。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
鏡花水月絕塵埃。“鏡花”,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就好像鏡中的花似的,鏡裏頭照出來的花。“水月”,又像水裏頭的月。“絕塵埃”,沒有一點塵埃的染汙,這也就是五蘊皆空的意思。
空而不空明大用。在你還沒明白五蘊是空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煩惱妄想,很多的麻煩。你若明白了,就在這裏就能轉識成智。“明大用”,就能在這個真空裏邊生出妙有;生出妙有,這就有一種非常大的妙用。
見猶未見樂快哉。“見猶未見”,在這個時候“見猶離見”,你看見了也等于沒有見一樣,不爲境界所轉,這樣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說“樂快哉”。
度一切苦厄。
度過苦海出輪回 雨霁天晴月正輝 乾元道體人中聖 不壞金軀世上稀
脫生何須千年藥 證滅豈待萬劫期 二死永亡五住盡 逍遙法界任東西
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度脫;“一切”,就是包括一切。這個一切是指什麼說的呢?是指這個“苦厄”說的。苦,就已經不太好受,再加上一個“厄”,就更難受了。這個“厄”字,有的人把它念成一個“危”字,認爲是危險的危,這就錯了。“厄”是厄難,厄難和危險意思,沒有差十萬八千裏,大約只差一根頭發這麼多;雖然只差一點點可是各位要知道,差之絲毫,就缪之千裏呀!不可以不謹慎。你差一點不是嗎?到那個目的地,就遠了很遠很遠的!那麼我希望學中文的,好像某某人你切記要認清楚這個字。這個字,是讀一個“厄”字,不是讀“危”字。聽清楚了嗎?要特別注意的!這一點點,你念錯了,人家說那個外國的某某法師,連個《心經》都不會念!一個“厄”字,他念成一個“危”字了。那可真危險了。
“度”,怎麼叫度呢?度脫,怎麼叫度脫?度脫就是離苦得樂了,這叫度脫了,也就是解脫了。那麼爲什麼不說“解脫一切苦厄”,而說“度脫一切苦厄”?因爲這是接著上邊的“照見五蘊皆空”來的。這個“度”含有修行的意思,你雖然照見五蘊皆空了,但是還要去修行;你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若不修行,單單照見空了,你活該你照見空了!你照見空了又有什麼用!你知道是空了,你感覺到是空了,但是還得要去行去。這是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雖然已經明白它是空的,但還要去修行去,才能度苦厄。如果你單單知道它是空的,而不修行,空也就也沒有用;有也沒有用,空也沒有用。你要去修行,要去躬行實踐。這個“度”就是躬行實踐,要你實實在在地去修行,實實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像口頭禅一樣,說說:“啊!開了悟了!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就可以的。你說開了悟了,怎麼樣開呢?怎麼樣得呢?怎麼樣證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說者容易,行者難”,說的是法,行的才是道呢!所以你能說必須要能行。你知道是空了,還要去修行,借這個真空而修妙有。
度一切苦厄,這不是只度一種的苦厄,而是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內了。所有的苦包括:叁苦、八苦,無量諸苦。
叁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又叫叁受。所以,以後有人講經講到叁受,問你什麼叫叁受,不要再說不知道了。叁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就是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什麼叫受?受就是你所接受的,你接受這個苦、接受這個樂、接受這個不苦不樂。苦苦就是個苦受,壞苦就是個樂受。你不要以爲樂就沒有苦,樂會壞的,壞了就有一個壞苦。不苦不樂受,不要想:“那是不錯了,也不苦也不樂。”那叫行苦,也沒有多大意思。
還有八苦,八苦是什麼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誰能沒有生?有生就有生苦。誰能不老?有人說:“小孩子死了,就沒有老了。”雖然沒有老,但是他根本就沒有一種的知覺就死了。不錯!他沒有老,但是他有病苦、有死苦,也可以說他有老苦。怎麼說他有老苦呢?他死那天就是老了嘛!若不老怎麼會死啊!因爲他死了,小孩子也就變成老了。由生到死這期間就是老,所以雖然他的壽命沒有一個過程,但也可以說是老了。給他這樣縮短他的生命,那麼他也沒有避免這個老苦。
病苦,哪一個也不敢說生病是不苦的,是不是啊?生病都是非常痛苦的,你就算開了悟了,生了病還是一樣苦的。
連釋迦牟尼佛都還有“金槍馬麥”之報,你能說沒有老苦、沒有病苦嗎?釋迦牟尼佛怎麼有金槍馬麥之報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做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那個地方的人都沒有東西吃,就有一條大魚在海裏被人拖到岸上,大家就吃這條魚。在魚還沒有被殺之前,這個小孩曾用一根棍子照著魚的頭打了幾棍。所以佛成佛以後,還是要受這個頭痛之報,好像槍刺著那麼痛,這叫金槍。
馬麥之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有一次說了一句錯話,他對一個修道的人說:“你這樣修道還不夠苦行,你若真正修苦行的話,就應該吃馬吃的麥。”等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有一年結夏安居,到一個城裏頭,這國王不供養他,只拿一些馬吃的麥子,給釋迦牟尼佛和比丘們吃。所以在因地所造的業,在果地上都要受報的。
死苦,人人都不歡喜死,爲什麼?大約就是因爲苦的關系。除了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種種的苦,所以叫諸苦。我們現在修行,可以把這些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都免去,所以叫“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我有一首偈頌,讀出來給大家聽一聽。
度過苦海出輪回。一切苦厄就是苦海。你想度過這一切的苦厄,就要怎麼樣呢?就要脫出六道輪回去,脫出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這一切的這個苦厄,超出這個輪回。
雨霁天晴月正輝。這個時候就好像雨霁。“雨霁”就是不下雨了,雨停了,天也晴了,就是雨過天晴。“月正輝”,月亮在空中正發出一種光輝。這比方什麼呢?比方我們這個五蘊皆空了;五蘊皆空就沒有雲,也沒有雨了。沒有雲雨,這個天就晴了,也就是“皓月當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