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無差別,是沒有分別的。
“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對一切衆生都恭敬承事,這也就是等于尊重、恭敬、供養如來是一個樣的。“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若使令一切衆生都生出一種歡喜心,衆生歡喜了,如來也就歡喜了。所以出家人要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
修行人要攝受自己的身口意,不要令一切衆生生煩惱,無益的苦行要遠離,不要修無益的苦行,這樣子才可以教化衆生。那麼你能令衆生歡喜,這個諸佛如來也就歡喜了。
I2.增大悲故(分叁)
J1.法說 J2.喻明 J3.法合
今J1.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何以故”:什麼緣故衆生歡喜,佛就歡喜呢?因爲佛和衆生是一體的,佛也就是衆生,衆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衆生,衆生是未成佛的衆生。我們和佛是一樣的,將來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因爲它最平等。“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諸佛如來就是以大悲心作爲他的本體。“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爲衆生,所以佛生出一種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爲這個大悲心,所以由大悲心又生出一種覺道的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爲這個覺道的心,所以他才能成等正覺,才能成佛。
J2.喻明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這兒有一個譬喻,好像郊野空曠的沙地裏頭,有一棵大的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棵樹王的樹根若能得著水的灌溉,它的枝葉就會茂盛,華果也香甜。
J3.法合(分四)
K1.正法合 K2.重征釋 K3.反結成 K4.結示知
今K1.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在生死曠野沙碛裏邊的這棵菩提樹王,也就像曠野沙地裏頭的樹王一樣。菩提樹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就在這菩提樹下成道的。
“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這一切衆生爲什麼和佛有聯帶的關系呢?因爲衆生就像這棵樹的根似的,諸佛菩薩就是樹上開的華、結的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諸佛菩薩以大悲的智慧水,令衆生都得到好處,這樣就可以成就諸佛菩薩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智慧、華果。
K2.重征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何以故”:爲什麼說衆生是樹的根,諸佛菩薩是智慧華果呢?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假若諸菩薩用大悲水來饒益衆生。什麼叫大悲水呢?就是慈悲的心性,對一切衆生都有一種慈悲、憐憫的心,這就叫大悲水。還有觀世音菩薩以及一切的菩薩,也誦〈大悲咒〉加持大悲水,來饒益衆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四十二手眼裏邊,也有楊枝手和淨瓶手。這個楊枝和淨瓶是合用的,將楊枝伸到淨瓶裏沾上大悲水。觀音菩薩時時刻刻都誦持〈大悲咒〉,加持這個淨水瓶裏邊的大悲水,他就用這個大悲水來饒益衆生。所以說“瓶中甘露常遍灑”,這淨水瓶裏邊的水就叫大悲水,也叫甘露水。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菩薩因爲以大悲心來利益衆生,所以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二乘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覺悟,證得聲聞或者緣覺的果位,但他這只是自覺,沒有正等。菩薩的果位是正等正覺,正等于佛。雖然菩薩得到正等,可是還沒有得到無上。菩薩叫有上士,佛就叫無上士,所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就佛果了。如果菩薩不利益衆生、不饒益衆生,不以大悲水來教化衆生,始終也不會成佛的。所以怎麼才能成了佛呢?就是要利益衆生,然後自己才能成佛,這叫自利利他。
K3.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因爲這個,所以這個覺道就是從衆生那兒來的。“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假若沒有衆生,這一切的菩薩也不會成佛了。爲什麼呢?他沒有地方做功德了。衆生是在叁寶面前來做功德,菩薩又在衆生的面前來做功德。菩薩怎麼樣在衆生面前做功德呢?就是利益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反迷歸覺,這就叫利益衆生。
K4.結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你這位修行的善男子啊,對于這種的道理,你應該這樣來解釋它。“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因爲佛、衆生和這個心是叁而一,一而叁的。心、佛、衆生都是不可思議的,衆生不可思議,佛也不可思議,心也不可思議,所以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是一體的。你能這樣理解這個義理,才能成就圓滿大悲心。“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以這種大慈悲心來隨順衆生,就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
G3.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行菩薩道、修行菩薩行的菩薩,就應該像這樣來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假設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的界、衆生的業、衆生的煩惱也都沒有了,我這個隨順衆生的願,也不會沒有的。本來法界虛空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永遠都不會沒有的。但假設它們都沒有了,我這個願也還是存在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每一念都像這樣相續,接連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業、口業、意業永遠都要行持這種願力,依這種願力去做去,永遠都不疲厭。
F10.普皆回向(分叁)
G1.標名 G2.釋相 G3.總結無盡
今G1.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我再給你說一遍什麼叫“普皆回向”?我現在給你講一講。
G2.釋相(分叁)
H1.回自向他 H2.回事向理 H3.回因向果
今H1.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從第一個願禮敬諸佛,乃至到第九個願恒順衆生,在這期間所修的這些種種的行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可是這些功德是不是我自己留著用呢?不是的。所有的這些功德,我都回向、布施出去。給誰呢?給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的衆生。
H2.回事向理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願意以此功德,使令一切衆生,時時刻刻都得到安樂、利益,所有一切的病苦都沒有了。“欲行惡法,皆悉不成”:假設衆生想要行惡法,這個惡法都不會成就;“所修善業,皆速成就”:若修善業、做好的事情都會很快、很快就成就了。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我發願把我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把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一切惡趣的門都關上,令衆生不墮地獄,不轉餓鬼,不做畜生,不做阿修羅。“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把人天涅槃的正路顯示出來,就是對人說明白怎麼去做人,怎麼升到天上。你若想做人就要受持五戒;你若想生天就要持五戒行十善;你若想得到涅槃的正路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普行菩薩道,就可以得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H3.回因向果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假設有的衆生因爲積聚很多複雜的惡業,這一切衆生所應該受的極重的苦果,我都代替他們來受。你看,普賢菩薩發的這個願多慈悲!我們聽見菩薩發的這種願若再不修行啊,那真是再愚癡不過了!普賢菩薩發願代我們受苦,我們現在沒有多少苦,就因爲普賢菩薩給我們代受了很多。可是普賢菩薩也不會告訴你,說:“我替你受了多少苦,或者是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代受了,你現在要謝謝我,請我吃一頓飯或者飲一杯茶。”他也不叫你謝謝他,也不叫你請客。我們聽經聽到這個地方,應該痛哭流涕來感謝普賢菩薩啊!
“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令所有一切的衆生都無拘無束、無挂無礙,沒有苦果來障礙他門,都得到解脫,究竟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G3.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菩薩就像這樣,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全都回向給衆生,這是菩薩應該做的事情。菩薩就是利益人的,不是專門利益自己,所以他所有的功德自己都不要,而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虛空界假如有窮盡,衆生的界、衆生的業力、衆生的煩惱也都假設會窮盡,而我這個回向的願力永遠永遠也都不會窮盡的。虛…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