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本來不會窮盡,衆生也不會有窮盡,衆生的業、衆生的煩惱也不會窮盡,但假設這種種不能窮盡的都窮盡、沒有了,我這個回向的願王也不會有窮盡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好像人的念力似的,一念接一念,永遠不會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身也修這十種的願,口也修這十種的願,意念裏也修這十種的願,永遠都不會覺得辛苦、疲倦。我永遠都不休息,晝夜精進地行這十種願王的法門。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若以這十種的願力來和虛空爭長短,虛空就是沒有了,他這個願力也不會沒有的。
這十種願王不是單單只有普賢菩薩修持而已,若是單單他自己修這十種願王,普賢菩薩就不會在《華嚴經》上發表這十種願王。他說出這十種願王,就是要令我們一切衆生也都遵照這十種的願王去修行,發這種等于虛空法界那麼廣大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法界衆生。所有衆生的願和普賢菩薩的願合成一個,也就是說所有的衆生都是普賢菩薩,所有的普賢菩薩又來教化衆生。你依照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去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我依照這十大願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賢菩薩。所謂“普者遍也,賢者賢聖也”,普賢就是普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成爲聖人、賢人。所以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不是只給普賢菩薩預備的,也是給我們一切衆生預備的。普賢菩薩恐怕我們衆生不明白怎麼樣修行,所以就發大慈悲心發明這十大願王,叫我們依照這種的大願來修行。所以你聽了這十大願王之後,不要以爲這十大願是普賢王菩薩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這就錯了!我們聽見這種十大願王的修行方法,也都應該發這種的願,去依法修行。
D4.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善男子”:普賢菩薩說完了前邊這十大願王之後,又叫一聲,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摩诃薩是梵語,此雲“大”。菩薩摩诃薩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這十大願王是一切大菩薩都應該修的,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由這十大願王而成就的,我們衆生想要得成佛果,也都應該依照這十大願王去修行。“具足圓滿”:修這十種願必須要具足,必須要和普賢菩薩所發的願一樣,不能半途而廢,不能修行到一半覺得很不容易就改變了,這不能改變的。你若改變就不是具足,也不是圓滿。你要永遠都不改變,就是虛空窮盡了,衆生沒有了,衆生的業、衆生的煩惱也完全沒有了,可是這十種的願也不能沒有。
“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假設所有的一切菩薩都能隨順這十大願王而修行,走到這十大願王的裏邊來,就能成熟一切衆生。這十大願就是行菩薩道的菩薩,行菩薩道的菩薩也就是這十大願王,法和人變成一個了,沒有分別了,這叫隨順趣入。
怎麼叫成熟一切衆生呢?沒有善根的衆生,你就引導他修這十大願王,令他種善根。譬如,一切衆生不曉得孝順父母是好的事情,你能教化他,令他孝順父母,這也是令衆生種善根的一個方法。因爲天地間的公律是“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我們人之所以和禽獸不同,就因爲人知道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禽獸是不講孝順父母的,但是也有例外,譬如小羊跪乳、烏鴉反哺等。小羊羔吃奶的時候是跪著吃的;小烏鴉長大了,會反喂老烏鴉。孝是人的一個根本,人若不孝順父母就沒有善根,孝順父母的一定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你就令他種善根;已經有種善根的,你就幫助他,令他善根增長。
好像六祖大師在家的時候,天天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拿到街市上去賣,再買米回來養母親,他這也是在種善根。六祖大師本來已有善根,這是一種菩薩的境界。有一天,他到客店去賣柴,聽見一個客人在誦念《金剛經》。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裏就有所悟。這個客人就給他十兩銀子,叫他留一點錢養他母親,再拿一點錢到黃梅那兒去求法。這就是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成就道業。
已經有善根的衆生,就令他的善根往大了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衆生,就再幫助他成熟。成熟就是成就道業,成熟佛果。“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隨順就是依照這條道路去修行。修行什麼呢?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高過菩薩,正等就高過二乘,正覺就超出凡夫,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超凡入聖,得到佛果的一個名稱。“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你若修行這十大願王就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的諸行願海。普賢菩薩專門滿衆生願,衆生求什麼他就給什麼,滿一切衆生願。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來普賢菩薩過去在一個寺院裏做行堂。出家人吃飯都聚會在齋堂裏邊一起吃齋。齋堂的桌子就這麼兩邊擺著,人就對面坐,每一個人面前有兩個碗,一碗盛飯,一碗盛菜。普賢菩薩就幫人來添飯、添菜。他的腰上挂著一圍小瓶子,裏面裝著醬油、鹽、辣椒、胡椒粉等等的調味料。你要鹹的,他就給你點鹽;你要醬油,他就給你倒上一點。你要什麼,他就給你一點什麼,這就是滿衆生的願。但是有的時候他給人一點鹽,這個和尚就說:“我不要這麼多,你給這麼多做什麼!”等一會又有一個人要鹽,他就給少一點。那個和尚又說了:“你再多給一點嘛,好像吃你的似的,這是公家的嘛,你這麼孤寒!”或者有人沒有出聲,你給他調味料,他就說他不要;或者你就不給了,他又說你看不起他,你對他不好了。所以普賢菩薩也不容易滿衆生願。
那麼是不是就不滿衆生願,不管他呢?衆生越這樣,你越要去行這苦行。你行苦行,有人罵你、打你、看不起你,這就是在考驗你,看你誠不誠心。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怕難,越難越要去做去。譬如,你掃地,有人罵你:“你一天到晚掃這個地幹什麼!有什麼好處?”你也不要管他。那麼你是不是可以故意這麼一天到晚掃地,令人發脾氣呢?也不應該的。總而言之,無論行什麼道,你行得對了,就是有人罵你,你也不要管;你行得不對,有人說你,你就趕快要改。什麼事情都是一樣的。
普賢菩薩的願力像大海那麼大,不是單單就只有這十大願王,我們也應該把這個願海給填滿了。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因爲這個,所以善男子,你對于這個意思,應該像我所說的這樣來明白它。
C2.顯經勝德分(分二)
D1.校量聞經德 D2.顯余衆行德
今D1.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設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以充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那麼多數量,一切世界最妙好的七種寶貝,譬如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等這些最值錢的寶貝。“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以及人和天上最殊勝的妙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來布施以上所說這麼多世界的衆生。“爾所”就是如許,就是像前邊所說的那麼多的世界。
布施又分爲叁種,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財施就是自己所有的財産都可以拿來做布施。財施又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身心性命,屬于我本身以內的財産。布施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腦、髓,這都是屬于自己的內財。外財就是國、城、妻、子。國就是國家,整個國家都可以布施給人,自己不做國王了。城是大城市,譬如叁藩市所有的財産都是我的,我也可以把它布施給其他人。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太太或者女朋友,可是放不下的你能放下,這就是真正的布施。你若放不下,那就是沒有布施。以前有一個女人聽我說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人,她就問我,她可不可以把她的丈夫布施給人?她說她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個布施丈夫的。我說:“那你也要先找著布施的對象才可以啊。有人接受,你才可以布施;沒有人接受,你怎麼布施呢?你不能把他吊在街上,這就算布施了。你這樣是沒有布施心呢,你還是舍不得。”果然她也沒有布施。
(二)法施。法施是以法來做布施。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也叫法供養。你講經說法教化衆生,大轉*輪,這都叫法施。這個法施勝于財施,但是你所說的法一定要對衆生的機,令衆生聽了這個法能一步一步地明白佛法開悟。
(叁)無畏施。無畏施就是有人遇著飛災橫禍,或者見著鬼、見著魔、見著妖怪、土匪了,這一恐怖驚慌,什麼都忘了。這個時候你來安慰他,說:“不要怕,你現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會保護著你的,你不要驚恐。”你給他這麼一開解,他明白了,于是乎就念觀音菩薩。一念觀音菩薩自然就無有恐懼了,或者一念阿彌陀佛也就不怕了,這就叫無畏施。
“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再能以七寶及及諸安樂,來供養一切世界上的諸佛和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經過像這一切諸佛刹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數,時時都相續不斷的行這個布施,所得的功德是很多的。
“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又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不要說聽講,只要聽別人誦這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一聽到耳朵裏,永遠就成一個菩提的種子。“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這所有的功德,比前邊布施爾所無量無邊那麼多世界,經過無量無邊那麼長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一百…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