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解念珠——昂江紮西堪布仁波切因某種因緣的再次闡釋
對于現代人來講,電子、高科技産品已然滲透到生活之中,成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不斷地刷新著我們的生活。人們從這場鋪天蓋地的創新過程中,似乎贏得了很多很多,而在經曆著這場迅猛的科技變革洗禮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意識到,人類對此已付出了太多不可挽回的代價。
陳腐破舊的事物期待變革,但文化傳承中的精髓人類必須要繼承,可惜這場科技變革正悄然登上傳承文化的舞臺。
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抛開事物的細節表象,那些真正蘊藏著的精神和力量是我們萬萬不可以篡改的。因爲一旦盲目地加以篡改革新,我們所缺失的不僅僅是事物的細節表象,而是傳承本身具有的生命力。
佛教通過八萬四千法門教導衆生了脫生死,出離輪回,門門都有其深邃之道。所以作爲希求解脫的佛教徒,切勿忽視佛陀及傳承祖師大德們所延續下來的心髓,特別是傳承教言中的每一個細節,我們都要依教奉行、如理如法行持,方可早成菩提。
今天因某種因緣,再次跟大家探討一下有關佛教念珠的話題。念珠,在佛法修行過程中,看似無關輕重,卻又跟行者形影不離,看似微不足道的念珠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近幾年佛教文化借著一股網絡之風,潛移默化了人們時尚的潮流,很多人把富有濃郁佛教文化的佛珠當成手珠飾品來佩戴,也有很多佛弟子念佛持咒時,習慣使用計數器或感應器代替的佛珠。如今市面五花八門的念珠琳琅滿目,但是怎樣的念珠才算是如理如法的呢?怎樣的念珠才能真正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其殊勝的功效呢?在此,我將從念珠的來曆、念珠的組成、念珠的材質與表意、串珠的要求、念珠的計數方法、念珠的攜帶方法、不如法的使用、念珠的開光與功德以及念珠的誓言等方面,系統的爲大家做一個講解。
一、念珠的來曆
念珠作爲佛教中最便易之佛具,通常被隨身攜帶著,主要用于記錄所持之佛菩薩名號或本尊心咒的數量。念珠最早起源于印度的毗琉璃王,是他向釋迦牟尼佛祈請如何能消除煩惱法門的産生。當時,佛陀教他用木槵子樹(菩提樹的一種)的種子穿成珠串,持佛名號,以此消除煩惱。
《木槵子經》中記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零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叁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爲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佛經中有關佛珠最初起源的記載,如今依然有史可查。從最早木槵子製造的佛珠,直至佛教七寶“玉髓、蜜蠟、砗渠、珍珠、珊瑚、金、銀”以及各種菩提子所製作的佛珠,乃至現今各種材質製作的佛珠,無論是用來隨身攜帶以求庇護,還是用來持念佛法僧叁寶之名號、心咒,以期清淨自心消除煩惱。總之,念珠早已在佛弟子,乃至佛教愛好者之中廣泛運用著。
二、念珠的組成
了解了佛珠的來曆,我們再來看看佛珠的組成。一串標准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母珠,俗稱“佛頭”只有一顆。隔珠,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通常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叁顆。弟子珠,用來計數,其體積比子珠要小,對稱的系附在母珠兩側,各十顆。“十”代表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記子留,是指母珠所附之珠粒或者飾物,用以防止串珠的滑落。
佛珠的組成就珠數而言,有百八顆、也有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的念珠,但使用最廣泛,功德最爲殊勝者,當數百八顆之念珠。因爲百八意指摧破百八煩惱障。如《大智度論》卷七雲:“十纏、九十八結爲百八煩惱。”所謂“十纏”,即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惛沈、忿、覆等;“九十八結”,即叁界之八十八見惑與十修惑。《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九等佛經記載,六根以六塵之境爲對象時,各有好、惡、平(非好非惡)叁種分別,合爲十八種,又各有染、淨之分,合爲叁十六種。複配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合爲一百零八種煩惱。
佛在《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中雲:“其數珠者要當須滿百八顆。如其難得,或五十四。或二十七或但十四。此乃數珠功德差別。” 在《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中亦雲:“念珠分別有四種,上品最勝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爲上,一百八珠爲最勝,五十四珠以爲中,二十七珠爲下類”。
詳解了念珠的殊勝功德,我們應當毫不猶豫的首選百八顆之念珠,作爲我們修行的“伴友”。
最後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念珠上有一對用來計數的記子珠,其挂件上分別系有金剛鈴和金剛杵。金剛杵表示佛陀的五種意智慧,金剛鈴則具有本尊面相,佛在下續部中說這代表毗盧遮那佛,上續部中說表示金剛瑜伽母。因此,它代表的是佛陀的身相。另外,金剛鈴上的蓮花中有八個文字,是八大佛母(四空行與財神四母)的真實種子字。玲金剛發出清脆的響聲,代表佛陀說法的妙音。可見,金剛鈴已完全具備佛陀身語意叁所依的象征。尤其是金剛乘的文武百尊壇城,其象征性在金剛玲上都已全部具足,所以它同樣也具有不共誓言的標志。
叁、念珠的材質與表意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念珠不同材質的意義,及産生的相應的緣起功效。關于不同材質的念珠,諸經有許多記載,如有菩提類、寶玉石類、竹木類、果實(核)類,還有用頭骨、象牙等等材質製作的佛珠。
關于不同材質念珠的功效,則根據自心的信心的大小來決定。雖“諸法由心生”,若具足信心,任何佛珠都有著同樣的功效。但相對而言,作爲佛珠的材質,首選菩提子最爲殊勝。
1、鳳眼菩提
當年,佛陀爲報母恩,前往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並帶回菩提子種在人間。所以,菩提子具有特別殊勝的來曆和不共的功德。佛在《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中雲:“然其珠體種種不同。若以鐵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寶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槵子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倍。若用蓮子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啰佉叉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嚧陀啰佉叉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億倍。若用水精爲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億倍。若用菩提子爲數珠者。或時掏念或但手持。誦數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計難可校量。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又在《金剛頂續》中雲:“複諸殊勝者,持命菩提子。”佛陀還在《守護經》等中開示,所有不同種類念珠中菩提子的功德最爲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
這裏針對佛經中所提及的菩提子做一個說明,其實,佛經中所提及的菩提子都特指鳳眼菩提子。如今種類繁多菩提子念珠,皆源于鳳眼菩提衍生而來。鳳眼菩提子是生長在尼泊爾的鳳眼樹所結的果實,很多人都誤以爲菩提樹之果實。它才是我們在前文中所提及,佛陀爲報母恩前往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並帶回人間的菩提樹的果實。
鳳眼菩提的獨到殊勝之緣起,自然給念珠帶來了獨具一格的特征。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它得名之特征---鳳眼。每顆鳳眼菩提子上有兩道天然的紋線,看上去宛如半合半睜的眼睛,這是渾然天成的慈悲之眼、智慧之眼,蘊含的慈悲消除了我們的貪嗔癡,隱射的智慧遣除了我們的無明。
至今尼泊爾、藏地等地依然沿襲著參照鳳眼菩提之鳳眼來給佛像開眼的傳統。另外,鳳眼菩提意表智悲之願堅不可摧,盡管它乃植物之果實,但因其具有如鑽石般堅不可摧的體性。事實如此,一串上千年的鳳眼菩提子,雖然經曆日久天長的搓撚,鳳眼菩提子絲毫不會有半點磨損,依然堅硬如初、無法擊碎。
最後,鳳眼菩提子具有與生俱來的護身、辟邪、增福慧的功德。佛在《數珠功德經》雲:“菩提子者。若複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所以,近代漢傳佛教淨土宗大德黃念祖居士,他持用鳳眼菩提,而且這串念珠在他往生後化爲念珠舍利的故事廣爲流傳。非典時期,因佩戴鳳眼菩提念珠,在疾患人群之中而不染的故事也曾經在網絡上成爲傳奇佳話。以上均爲鳳眼菩提念珠不共之殊勝特征。
2、沈香
其次爲沈香,《楞嚴經》記載:“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可見,香嚴童子就是由于聞沈香味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蓮花生大師雲:“上等珍寶,中等爲樹果,下等爲木頭 土石與藥物。”所以,使用沈香念珠也十分殊勝。
3、六度木
此外,據古藏文《五臺山記事》中記載:“文殊菩薩從印度歸來時所帶的拐杖,長有六個枝節和六條劃紋,後在五臺山種下,長出來的枝節都有六卷紋路。五臺山原本是一座草山,沒有樹木,從此漸漸長出很多樹,文殊菩薩說可以用此樹製造念珠,念念不忘修學佛法,行持六度,斷除煩惱,以此度化六道衆生,故稱爲“…
《細解念珠(昂江紮西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