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度木”。現今很多人稱之爲“六道木”,應該是常識的錯誤。
4、念珠之表意
念珠的各種顔色也有各自不一的意義,在成辦佛陀之息、增、懷、誅四業上,隱含了其不共之道。《紅大威德續》等續部中宣說道:“息業爲白色,增業爲黃色,懷業常用紅,黑色爲極誅。”因此,修持各部不同本尊法時,其相應色彩之念珠無疑能爲行者創造更好的緣起。
修息法(金剛部佛菩薩)用白色佛珠,持珠以月亮菩提子、五眼六通菩提子、白菩提根、天臺菩提子、千眼菩提子、雪禅菩提子、佛眼菩提子、珠貝﹑水晶﹑苛子、青金石、芙蓉石、海螺以及偏白色的沈香爲聖。
修增法(珍寶部佛菩薩)用黃色佛珠,持珠摩尼菩提子、天竺菩提子、麒麟眼菩提子、金﹑銀、天珠﹑象牙、蜜臘、黃玉、黃水晶、六度木、瑪瑙、金沙石、橄榄石以及偏黃色的沈香爲最聖。
修懷法(蓮花部佛菩薩)用紅色念珠,持珠太陽菩提子、蓮花座菩提子、蓮花菩提子、元寶菩提子、緬茄菩提子、鐵蓮子、紫銅、珊瑚﹑紅檀香木、紅紫檀木、琥珀、石榴石以及偏紅色的沈香爲最聖。
修誅法(事業部佛菩薩)用綠色佛珠,持珠爲龍眼菩提子、金剛菩提子、天意菩提子、阿修羅菩提子、陀羅尼菩提子、通天眼菩提子、仙桃菩提子、鐵或綠松石、人骨、金剛子、東陵石、木變石、孔雀石以及偏綠色的沈香爲最聖。
具體說來,比如修持阿彌陀佛時使用紅珊湖,修釋迦摩尼佛時用黃玉,修金剛薩埵時用白色的水晶,修觀音菩薩時用砗磲,修文殊菩薩時用蜜蠟,修度母時用綠松石,修作明佛母時用琥珀等等。鳳眼菩提因其獨到的殊勝緣起,可適用于任何本尊法門的修持。如《金剛空行續》中所雲:“息增懷誅業,菩提子普作。”
除此之外對于“母珠”亦有相應的要求,蓮花生大士雲:“如此之母珠,息業白而圓;增業黃疙瘩,猶如暫效形;懷業爲紅色,形如半邊月,體性爲修長;誅業爲黑色,叁角或碟形,角邊網狀紋,極粗糙尖銳。”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任何本尊法門都必須在上師面前獲得了灌頂和傳承後,方才可修持。
四、串珠的要求
人活在世上都圖個吉利,都希望與人相處時有個好緣分,做事時有個好運氣。一串念珠的因緣聚合是否也需要好的緣起呢?這是必然的,好的緣起不僅能增上我們的信心,無疑也會給它的持用者帶來一個好運氣。好的緣起不僅是人們的期望,而且在佛法中,特別是在密續中曆代祖師大德們也是特別關注的。所以,當對念珠的材質有所了解後,我們應該對念珠在串製時,最好對基本緣起略作深入的了解。
對于串製念珠的人是有講究的,如果念珠的使用佩戴者爲男性,最好請同門中,在數量上已圓滿完成了本尊法的女性師兄來完成念珠的串製;如果念珠的使用佩戴者爲女性,則最好請在同門中,在數量上已圓滿完成了本尊法的男性師兄來完成念珠的串製。
串珠前,所選用的珠子需加以清洗,清洗之後再以香熏之。串珠過程也很有講究,如《文殊根本續》中雲:“汙垢清澈之,淨河水洗珠,隨後而取出,以牛淨物洗,塗抹清淨香,搓洗淨後念。”所以串珠者串珠前要淨身、淨語、淨心,口中持誦緣起咒將串珠完成。
另外,四業相應的串珠繩線也有相應的顔色要求,其中四業可通用的顔色是藍色或五色線,息業爲白色,增業爲黃色,懷業爲紅色,誅業爲黑色。串珠的繩線相對于珠孔不宜過粗或過細,繩線過粗會有修行違緣之嫌,過細則有無力成辦之嫌。繩線相對于整串念珠亦不宜太長或太短,太長會有延誤悉地之嫌,太短則有損傷壽命之嫌。如果串珠繩線斷了,就必須重新換線串連,不可采用舊線打結的方式。
《集密意續》中雲:“種種事業之數珠,母珠印證身語意。”講的是在母珠,也就是記子留的地方,應該有叁個大小的珠子,或者在形狀上具備叁層,以表身語意叁門之虔誠以及叁根本之加持。若按密續的嚴謹要求,則上層爲藍色、中層爲紅色、下層爲白色。
五、念珠的佩戴與持用
當我們如願以償的擁有了一串念珠,如何如理如法的佩戴和使用,讓它真正的發揮功效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接下來,針對念珠佩戴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區域以及習俗等做個講解。
念珠佩戴方式因區域,各各地方習俗略有不同。漢地有一種說法,除了方丈之外,凡普通出家人或在家居士不得將佛珠挂在頸上,否則視爲對佛珠的不恭敬。而在印度、尼泊爾、不丹、藏區等地方,一般都將佛珠挂在頸上以表示對佛珠的恭敬。這些均爲各地習俗各異所造成,並無經典記載。雖說藏漢各地說法不一,但目的無非是要表達人們對佛法的恭敬之心。在《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有雲:“設安頂髻或挂身,或安頸上及臂,所說言論成念誦,以此念誦淨叁業,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頸上淨四重,手持臂上除衆罪,能令行人速清淨。”所以,我們大可不必過于執著佩戴方式,更無需爲此而互相攻擊。可以沿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亦可“入鄉隨俗”,在不同地方遵循當地習俗即可。無論以何種方式佩戴念珠,心存恭敬才是根本。
另外,在家人不得使用較大顆粒的珠串,只有一些活佛、方丈、堪布、法師等高僧大德方可使用,這點漢藏兩地均無分別。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修行人雖知道佛珠是不可缺少的修法之物,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只將它當作平常的用品,而不認爲是叁寶所依,這樣不恭敬的態度,是有一定過失的。所以,佩戴念珠時,心存敬畏自然調柔,所展現出來的言行自然也就如法了。這樣,佩戴念珠的功效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念珠是佛門中最爲方便之法器,對于繁忙的現代人來講,它不受時間、地點等任何因素的影響,隨時隨地協助我們念佛持咒,可謂現代佛子的最佳伴侶。 其持用最基本的方法要求是將念珠挂在手掌食指之上,以大拇指向內撚撥念珠用以計數。至于是左手還是右手持珠之說在佛經上並無記載,其他細節亦可隨順個人的方便。正如《金剛頂瑜伽念珠經》雲:“二手持珠當心上,靜慮離念心專注,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因此,我們隨身佩戴的同時,要盡量不讓念珠接觸到不淨之處所。所以,在去洗手間、洗衣、做飯等有可能接觸不淨之物的時候,應將念珠貼身挂于頸項之上爲宜。
六、念珠的計數方法
念珠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在念佛持咒時計數。我們通常所用的計數方法是:在108顆念珠的“母珠”旁邊挂一個計數夾,左右各10顆處分別挂帶有鈴、杵的弟子珠。計數之方法就如同算盤的十進位製一樣,計數時先念108遍佛號或咒語,然後把帶有金剛鈴挂件上的弟子珠撥上一顆。如此,當撥完10顆帶有金剛鈴挂件的弟子珠後,也就是計數已滿1000遍,再把這10顆全部撥回原位。然後把帶有金剛杵挂件上的弟子珠撥上一顆。如此,當撥完10顆帶有金剛杵挂件的弟子珠後,這時計數已滿10000遍,再把這10顆全部撥回原位。最後將母珠旁的計數夾移開母珠一顆子珠……這樣計數,可以直到計數夾在整串念珠上移動完108顆子珠,總計就是念完108萬遍。108顆念珠中100代表圓滿,爲避免遺漏之患,8爲補數。談到計數的數量,我們必須避免因一味追求念佛持咒之數量,而忽略了念佛修行的質量。唯有以叁殊勝攝持下的持咒念佛,才能真正調伏我們的心。
至于在持珠的過程中,可否越過“母珠”也就是越過“佛頭”這一問題,在佛經中涉及到兩種看似矛盾的說法。越或不越其實是衆生依自心的認知定的。關于“可越”母珠的觀點認爲,念珠的循環性隱喻著輪回,輪回現象是周而複始、無始無終、因緣相接、流轉不息的,當我們循環轉動子珠時是有其特殊的表法意義,“可越”意指越過輪回獲得究竟解脫,可見其表法意義具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和意義。另一種“不可越”的觀點認爲,“佛頭”隱喻爲無量壽佛,表法意義爲:如果我們心存恭敬,在微細的持念過程中,視“佛頭”爲無量壽佛,謹慎持念,藉此規攝我們的心,這樣是會獲得無量壽佛加持的,這對于具足信心者而言何嘗不是一個好的緣起。所以他們認爲越過佛頭(母珠)就是犯了越法罪,不僅沒有功德,反而有過失。其實這都是因爲地域習俗和認知差異而造成,行者當以恭敬心爲根本,不必執著和爭論。這兩種觀點既然都是佛經裏說的,用法上入鄉隨俗或 隨順自己的認知習慣,只要心恭敬哪種持珠方式均可。
七、不如法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斷創新的電子計算器以及感應器,正普遍地在佛弟子中廣泛使用。從上文“念珠的來曆、念珠的組成、念珠的材質與表意以及串珠的要求”中,我們顯而易見,用所謂的“電子計數計”來替代一串經過如理如法製作、具備良好緣起的念珠,對真正的行者而言是何等的損失!因此,作爲佛弟子,應該依照經典,如理如法使用傳統念珠,方爲正道。對傳統念珠的任何“革新”,無疑都將會損失其中所蘊含的殊勝精髓。
我們除了修法持誦時手持念珠外,其它時間切不可隨意拿在手上,當玩具或手镯一樣玩耍,這也是一種不敬的行爲。另外,也不允許將佛珠等直接放在地上,從佛珠上跨來跨去,或者隨手放置于不淨之處等。所有這些不經意的不恭敬行爲都會導致一定的罪過,切勿輕視這些所謂“不經意的過失”,因爲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不經意”,才真實的反射出我們當下修行的心。
還有一種現象需要特別指出,現在很多念珠上刻有佛菩薩的像、佛菩薩的種子字、十二生肖屬相等,這些做法是很不如法的。念珠作爲計數用的法器,經常被我們用手來搓撚,若將叁寶置于其上用手反複搓撚,當然是很不恭敬的行爲。再則,佛、法、僧叁寶及叁寶物各具有其不同的級別與用意。而念珠作爲我們求佛修法時的助用品,怎能在其上刻佛像或法呢?這些都是不如法的。我們應該杜絕一切不…
《細解念珠(昂江紮西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