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甯靜。夫婦是不會毫無感情的。當丈夫火性退了的時候,他自會覺得方才的魯莽。等到他來打你招呼的時候,你要格外對他表示親熱;這絕對不是向丈夫示弱。這種對待丈夫的態度,是很易使丈夫感到他舉動的野蠻,可使他自生慚愧而逐漸抑製自己的怒氣,把脾性自動改革過來。這就是佛說的:“不以嗔還嗔,嗔心自然息” 。“嗔恨決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遠此定律” 。
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婦兩人的見解有時相同,有時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時候,不可武斷,自作聰敏,一定要對方屈從自己的意見。應該盡可能遵從丈夫的話,抱著研究的態度,詳細商量詳細解釋。這樣意見自然不會沖突,夫婦的和諧便可長久。
丈夫倘有過失,以及有其他不願意使別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絕對嚴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說。就是其他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應對任何人發表。佛說:“人所慚恥,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 。
丈夫將家庭的經濟權交給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不可時常離開家庭。小孩尤要時刻照顧。對日常用錢要有預算,應視丈夫的收入爲度衡。絕對不可存心作弊,虛報消費的款額,加重丈夫的負擔,而從中飽滿私囊。丈夫是終身的伴侶,應該忠誠地對待他,這種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對他施弄呢?有些女人還厚著臉皮拿“私蓄可以防後患”的話,來掩飾自己的罪惡,而不知道人家在譏笑她的短見呢。真的恩愛夫妻,在他們中間怎能允許一座金銀之牆橫隔著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來,那愛情就要打折扣了。所以要家庭和睦,應該大公無私,互相信任。你不要以爲私囊飽滿,可以作爲靠山。這是得不償失,最愚蠢的事情啊!
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臨睡的時候,要巡視門戶、水電、爐竈有沒有關妥。沒有自來水的地方,水缸要盛滿水,以防火災。所有食物要蓋藏好,以免被蟲鼠糟蹋,這些都是臨睡前應做的工作。
睡眠七八小時就足夠了。夜間十點休息,早晨五、六點起身。佛陀教導婦人持家之道,注重于早起。如《玉耶女經》說:“後臥,早起” 。早起可以清理家事,遲起就要延誤事務。治家在于勤,早起就是勤的表現。諺語說:“叁早抵一工” 。就是說:叁個早晨能夠早起工作,可以抵一個整天的工作。倘使早眠遲起,那麼一天只有半天的工作可做,光陰豈不是虛度了麼?
(4)節製性欲。
性欲要有節製,否則有傷雙方的身體;甚至釀成終身的疾病。因性欲的過度而精神不振,神經衰弱,于是心理受到不良影響,引發憤怒,煩躁,憂郁的病態,夫婦感情,就會因而日壞。爲保持健康計,爲保持愛情計,最好同房分床。同時應視各人年齡的大小,身體的強弱,而節製性生活。這樣可以避免故意放縱的危害,增進衛生上的幸福。
總之,賢妻第一伴 。一個家庭要獲得幸福美滿,一個男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這裏面必定有一個很賢慧的家庭主婦,也就是所謂“賢內助” 。賢慧的妻子,必能使先生無後顧之憂,是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生活的好伴侶。所以說“賢妻第一伴” 。
因此,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人生世間,善惡各須輔助,方克有成。雖天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況其下焉者乎。如兩燈互照,愈見光明。兩手互洗,方得清淨。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爲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爲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謂此也。”(《(正)馮宜人往生事實發隱》)
(九)婆媳如何相處?
家庭中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間常常爲了極小的事情而鬧意見。若要維持家庭間融融之樂,做婆婆的要公允,要寬恕;做媳婦的要服從,要忍讓。
(1)彼此都要做婆媳的。
婆婆做過媳婦的,而媳婦將來也要做婆婆的啊。婆婆的女兒要做人家的媳婦,而婆婆的媳婦也就是人家的女兒啊。一個人若是自己做媳婦,或是自己的女兒做媳婦時,受到了無理的委曲,她的心中自然是不快活的;那末做了婆婆,就不應該向媳婦故意尋錯處。若遇到媳婦有錯誤的地方,也應該和顔悅色地糾正她。糾正的時候,不可當他人的面使她難堪。釋迦世尊指示我們,在糾正他人過失時,要“屏相教誡” ,就是要在沒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誨。兒、媳間如果有一時的言語沖突,做長輩的最好不要牽入漩渦,否則將會引起更大的糾紛;因爲偏袒一方總會引起另一方的不快。
(2)由隔膜而誤會。
有許多做婆婆的,以爲自己的女兒總是好的,媳婦不是我所生,總是不好的。存著這種錯誤見解,婆媳間就生起一層隔膜了。由隔膜而發生誤會,由小事而起爭執,從此家庭不和。若是遇到搬嘴弄舌的小姑,撥弄是非,就把一個家庭弄得亂七八糟了。其病源就在于不公允,不寬恕。婆婆待媳婦,要和待自己的女兒一樣。媳婦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想:“年輕人總有點不懂事的” 。這樣處處原諒她,自然你親我愛了。此外對于媳婦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親熱,切不可有藐視的態度。
(3)迎合婆婆的心意。
做媳婦的應該盡可能把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合理地修改,適合婆婆的心意,以期得到婆婆的歡心。最要緊的,便是應該易地設想:“我將來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將來有一個媳婦不稱自己的心意,我將會覺得怎樣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親,當然要和自己的母親一般,要盡心奉侍啊。
不知理的媳婦常常因夫家貧窮,工作繁雜,以及人口衆多,衣食儉樸,而故意做出使人難堪的舉動。更有些媳婦仗娘家的勢力,輕慢公婆、丈夫。這樣的媳婦沒有不使家庭的幸福決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婦的,若有懶惰奢侈邪僻等不良習慣,也足以妨礙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革的。
媳婦不僅自己要盡孝,尤當勸丈夫盡孝。
最易失歡心者,爲背後之言語,最易得歡心者,亦背後之言語。媳婦在娘家親戚或夫家親戚之前,凡有言語,必稱公婆之德,多蒙優待,我非常感激公婆。背後只說好話,輾轉傳聞,公婆豈不大喜?若背後埋怨,公婆聞之,心必不喜,你埋怨我,我埋怨你,家庭一定不合,雙方都難過。何必這樣做呢?
(4)處理母與妻的糾紛。
做兒子的(或丈夫)當母與妻發生糾紛的時候,對于母和妻應作個別談話。對母親一方面應用誠懇的謝罪方式,請求原諒。當母親提起媳婦不好時,應該完全承認過錯,使老人家出了口氣,而覺得歡喜。對于妻的方面,應該對她表同情,對她解釋和安慰,用情愛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須使妻因情愛的感動,而孝敬尊長。
(十)家庭的責任是什麼?
一個在家的正信弟子,如果對佛法有正知見,有真信仰,那必然會流露“法味同嘗”的慈心,盡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使自己的家庭成爲佛化的家庭,家庭的每一分子,都能學佛,領受佛法的利益。
如果一位在家弟子,歸依叁寶以後,暴躁的變爲溫柔,懦弱的變爲強毅,疏懶的變爲勤勞,奢侈的變爲儉樸,欺诳的變爲信實,怪僻的變爲和易;在家庭中,對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夫婦,更體貼,更親愛,更能盡著在家庭中應盡的責任。這樣,家庭因此而更和諧,更有倫常的幸福,大家會從他的身心淨化中,直覺到佛法的好處,而自然生起同情,向學佛者看齊,同到叁寶的光明中來。
這是佛化家庭的最有效的法門,是每一位在家佛弟子所應遵循的方針。最要不得的,是不知道從自己的淨化身心去努力,去表現佛弟子的精神,卻急急的要求在家庭中設立佛堂,早晚做著冗長的課誦;或者去寺院的時間過多,無形中忽略了對家庭的應盡責任;或過分施舍而影響家庭經濟的健全。這使得過著共同生活的家屬,感到他的消極氣息,或者覺得很浪費,這不但不能引起家屬的同情,引導家屬來學佛,反而引起惡感,弄得家庭不和。即使由于身爲家長,做兒女的不敢說,不好意思說,而這種不良印象,種下了兒女他年反佛的因緣了!有些丈夫爲了減少家庭的苦痛,多少將就他的太太,然而內心也永是隔礙著。爲了愛護佛教,爲了引導家屬得到佛法的利樂,正信的在家弟子,應時刻檢討自己!盡職盡責!使自己成爲對佛教的報恩者,而不是負債者!
(十一)怎樣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其重要性沒有什麼兩樣。它和學校教育是相輔而行的,是爲社會培養合格人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一般人對于教育的認識,只以爲教育是學校裏的事,因此有許多父母,對于家庭教育便忽略過去了。有的父母因限于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而不知怎樣教育子女,竟憑情感而溺愛放縱。有的父母甚至在子女面前打牌,說謊,吵架。這種卑劣的舉動,直接養成子女貧婪,放蕩,狡猾,潑辣等惡習氣。
(1)教育子女要先糾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喜歡學大人的一舉一動。所以一個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勞,應先從自己身上下手,自己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要子女戒除不良習慣,應先來檢點自己有沒有不當做的事。假使父母有吸煙賭博等嗜好,就須自己先來戒除;倘或父母間發生意見上的沖突,就須從情理上謀取和平解決,不應使子女發覺或看到他們正面的沖突。因爲子女對于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認爲是正確的,而在盡力模仿。若是一旦被子女窺破了弱點而失卻信心以後,將來即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爲,而不屑效法了。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使子女對父母有信心,方能聽父母的教導。
有一類父母對于兒子格外順從,格外溺愛;對于女兒不免疏忽,不免輕視。這是違反佛教衆生平等的宗旨的,《首楞嚴叁昧經》中,佛說:“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 。男女都是人類,都…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