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教化病經
說法地點:祇樹給孤獨園
主講人員:舍利弗
參加人員:給孤獨長者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在于疾病危笃之時,請舍利弗爲之說法。舍利弗乃前往慰問,並開示說。長者既因上信、善戒等,乃至正智十法,而得須陀洹果,就應更進而求證斯陀含、阿那含等果。長者因之而病得痊愈,並歡喜不已,而自說皈依佛的由來,和建造祇園精舍的經過。
對于這部《教化病經》,我在這裏主要想談兩個問題,一是佛陀對于患病如何醫治的看法,二是祇園精舍的建造過程。對于後一個問題,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無須我多講,到時我只是把一些重點談談即可。而對于前一個問題,我則需要費些筆墨。
首先要說說這部經典的來龍去脈。
關于這個給孤獨長者,也就是須達長者的一些情況,佛經中記載得很多。從曆史的眼光看,當時的摩揭陀國屬于中印度,一般我們常說的“佛法難聞,中國難生”,這個“中國”,一般就是指以摩揭陀國爲中心的中印度地區,這裏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印度老牌的經濟大國之一;而須達長者所居的拘薩羅國,則是新興的經濟大國與軍事強國,在很多方面可謂後來居上,尤其是在經濟貿易方面,可以說已經穩坐了當時古印度十六大國的第一把交椅。那麼爲什麼拘薩羅國的經濟發展如此迅猛呢?這個需要從曆史的角度去分析。不過印度是一個不太注重曆史的國度,它的很多曆史事件都變得撲朔迷離,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有一點則不是容忽視的,就是各個國家,對于種姓問題似乎變得空前的一致——大家都比較保守。但是這種情況,隨著工商業階層的崛起,似乎開始松動起來。根據馬克斯·韋伯的觀點,他認爲在印度的早期社會,隨著大家占有財富的日益不均勻,很多先富起來的一代開始“僭奪更高種姓的禮儀責任,以獲得更高等級的身份”,他認爲,“掌握財富的不同是分割種姓社群的最常見原因,這是以放棄以前實行的內部通婚與同桌進餐爲前提的”。就是說,隨著財富天平的傾斜,種姓製度也開始發生改變,一些種姓雖然高貴,但是家道中落,自然也被同種姓的富人們所斜視,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也就是說,貧窮的高貴種姓,開始和富裕的低種姓攀起親起來了——守著金缽卻去要飯,有時也是常有的事情。而職業的改變,甚至是工作技巧的改變,也會引起種姓等級的變化。工商業發達了,人們對于技術含量高的行當開始尊重起來了,高貴的種姓代替不了大米和鈔票,這倒是最現實的真理。總括起種種因素而言,在拘薩羅這個新興的暴發戶那裏,像須達長者這樣的人,也開始變得樂善好施起來。可能是須達早年也曾受苦貧苦折磨的困擾,他富裕起來後,見到貧窮的人們,總是忍不住會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大家都稱他爲“給孤獨長者”,堪稱是當時印度有名的大慈善家。
但問題是,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還是種姓的如何高貴,最後終難免不了要生病,要去朝見永遠的主人。須達長者就是在大家都贊歎不已的前提下,患了重病,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是他即使處于生命的盡頭部分,他仍舊忘不了遣人去問候佛陀。佛陀聽後也請來人帶去了他真誠的祝願——可知佛陀對于須達長者的病情並不是很了解。這位使者從佛陀所居的地方出來後,就到了舍利弗尊者的居所,說明了來意。他說:“長者給孤獨至心欲見尊者舍梨子,然體至羸乏,無力可來詣尊者舍梨子所”——長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請您舍利弗老人家大發慈悲,親自前往探視一下長者吧!
撇開信仰的成分,其實舍利弗與須達長者的私交都很不錯,舍利弗很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大家都他都很敬重;而須達長者又是那麼得樂善好施,個人也很講修持,因此二人都是廣爲人知的重量級人物。既然長者患病了想見舍利弗一面,無論是于情于理上,都應該去看看才是。
話說到了第二天,舍利弗就著衣持缽,往詣長者給孤獨家裏。長者一見舍利弗來了,就打算起身迎接,但被舍利弗及時製止了:“長者莫起!長者莫起!”待坐定之後,舍利弗就開始詢問起長者的病情如何。須達長者聽後歎了口氣,對舍利弗說:“所患至困,飲食不進,疾苦但增而不覺損”,意思是說他的病已經越來越嚴重,幾乎到了病入膏肓的田地。舍利弗聽後,連說:“長者莫怖!長者莫怖!”然後他一口氣前後重複了十次,而每次所說的原由都更進一層,讓我們來看一下:
1、上信。“若愚癡凡夫成就不信,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長者今日無有不信,唯有上信。長者因上信故,或滅苦痛,生極快樂;因上信故,或得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長者本已得須陀洹。”
我們先分析一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得出第一個結論,即須達長者已證得四果羅漢的第一果,即須陀洹果,預流果位,也就是一只腳已經踏入了聖域的大門,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已是十分地不簡單的啊!第二個結論,就是遇癡凡夫如果不信善惡之法,也就是沒有因果觀念,任意任惡,那麼極有可能死後會墜入地獄。第叁個結論,因信,或“上信”,會生起行善之心,便會忘卻苦痛,而生起極大的快樂;如此一來,便可證得斯陀含或阿那含果位。就是說,須達長者已處于“上信”的階位上,他所行的善舉,都是“上信”的自然結果,因此,舍利弗將他定位在“須陀洹”的果位上,已經不是任何愚癡凡夫所能比擬了。
2、善戒。持惡戒,墜地獄;守善戒,滅苦痛,生極樂,以及得斯陀含和阿那含果。
3、多聞。長者無不多聞,唯有多聞;多聞可以滅苦痛,生極樂(後略)。
4、惠施。長者無有悭貪,唯有惠施。
5、善慧。長者無有惡慧,唯有善慧。
6、正見。長者無有邪見,唯有正見。
7、正志。長者無有邪志,唯有正志。
8、正解。長者無有邪解,唯有正解。
9、正脫。長者無有邪脫,唯有正脫。
10、正智。長者無有邪智,唯有正智。
真是“良言一句叁冬暖”啊,聽過舍利弗對于自己切入肌膚的分析之後,這位須達長者竟然不醫而愈。他聽後心裏覺得很舒服,渾身上下都透徹清涼。起初見到舍利弗時,他連坐起來的氣力都沒有,現在,他竟然一下子從床上坐了起來,像正常人起床那般康健。他坐起來後,就開始對舍利弗大加贊歎:“善哉!善哉!爲病說法,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我聞教化病法,苦痛即滅,生極快樂。尊者舍梨子!我今病瘥,平複如故。”就是說我聽了你舍利弗的說法之後,我的病一下子就好啦!在這裏,我們需要分析一下舍利弗所講的十個方面的內容之要點。所謂“上信”,就是恒久而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行善止惡”的信念,也是對佛法僧叁寶所生起的信念,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修行功夫,沒有信念,其他一切都是免談。其余的諸如善戒,也就是持守好的戒條,不是讓我們去持守壞的邪惡的戒條。有些人或許有個疑問,所謂戒,通俗地講就是規矩,犯了規矩,就會受到條文以及道德律法的懲處,這個懲處有時是肉體上的,有時是經濟上的,而更多的則是傾向于精神方面的。比如喜歡寫毛筆字的人,你給他立個規矩:從此以後不准寫毛筆字——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懲罰;喜歡帶兵打仗的將軍,你讓他去種田,從此遠離硝煙,他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當然,這種懲罰有時很難區分善惡。而有些戒條則是邪惡性質的,比如我們見到佛經中記載著一個大惡人,喜歡用人指作花鬘,並且還立下了誓願,立了規矩,這就是邪惡的戒條。電視劇中時常會出現一些魔教裏都有各種種樣的邪惡的戒條,就是很好的注腳。
關于惠施,也就是布施。惠是恩惠,也可以理解爲有技巧的恩惠。比如有的人自尊心很強,雖說一貧如洗,但是他很有骨氣,“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有的人甯願渴死餓死,也不會接受別人無端的施予。就是說,布施也要講究個技巧問題。我菩薩道的六度法門之中,我們講到布施,總會講“財施法施無畏施”,但對于布施的技巧問題則很少提及。需要注意的是,布施是急人所急,當別人確實需要幫助時,我們適時地伸出援助之手,那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們要做雪中送炭,至于錦上添花的布施,還是慎重爲好。畢竟我們的出發點是通過布施,幫助別人恢複生活的信心與動力,而不是滋長人家的惰性與依賴心理。而且,布施作爲一種從心生起的善舉,決不能趕時髦,搞應景行爲。在布施之前,大造聲勢,又是請記者又是請媒體,搞得鑼鼓喧天,興師動衆;等到布施行爲一結束,就偃旗息鼓,從此杳無音訊。總之,布施(或者說慈善)是一個大話題,需要深入思考。
關于善慧,就是充滿智慧,而惡慧,通俗地講就是沒有智慧。那麼能不能將“善慧”理解爲“善好的智慧”,而將“惡慧”理解爲“邪惡的智慧”呢?這個問題我還不能下結論。多佛法的角度理…
《漫說《中阿含》(卷六)~C 叁、教化病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