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智慧本身就是好的,如果將智慧分作好壞二等,那麼就有些荒謬。當然,也有一個叫“善慧地”的名相,就是指十地菩薩的第九地,謂“此地已得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樂說無礙解等四無礙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說一切善法,使聞者生歡喜心;又于力波羅蜜行中,斷除利他門中之不欲行障,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佛法大辭典》)。看來這個善慧地層次太高,而須達長者也就只是獲得了四果羅漢的初果,距九地菩薩還差得很遠。不過有一點我搞得不太清楚,羅漢的果位與菩薩的果位,二者的異同究竟有哪些?一般來說,羅漢是注重自利,菩薩是自利利他。除了這兩點,在修行次第上,還有哪些不同之處?如果哪位方家知曉,敬祈賜教。但是有一點需要提醒,就是我不喜歡看祖師大德們的高“論”,我喜歡看到原典。就是說,哪位大德在分析“羅漢與菩薩的異同”時,務必請從經典中找到根據,你最好別跟我扯什麼“某某論”怎麼說,我不會理會那一套。
關于後五點,即正見、正志、正解、正脫、正智,大體上就是八正道的一些內容,不過還是有些不同。例如正志,可能用“正確的志向”來解釋會妥貼些;而正解,有的人說就是“正覺”;而正脫,也就是正確地解脫——解脫之道有正確與不正確嗎?對于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思索;而正智,其層次似乎在上述各名相之上。如果將八正道外加正智與正解脫,則構成十無學法。關于正智,一般是指無學位所成就的無漏盡智及無生智。《俱舍論》卷二十五說:“正脫正智其體是何?頌曰:“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解脫爲無爲,謂勝解惑滅,有爲無學支,即二解脫蘊,正智如覺說,謂盡無生智”。”此正智即以盡智、無生智爲體,唯無學位能成就之。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也不大對勁,因爲經文講得很清楚,此時的須達長者也就一果預流階位,如果將他擡到了十無學法的第九位,顯然是擡舉了這位給孤獨長者。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爲這是舍利弗的一種方便說法的門徑,不必過于認真地去抛根究底。
接下來,給孤獨長者述說了自己信仰佛教的一些緣由,並且述說了自己是如何地恭敬佛陀,如何地起建祇園精舍。關于這些,我覺得不必多講,大家都很了解,就沒必要再去炒冷飯了。我想說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建造精舍的最初動機。爲什麼要建精舍呢?根據這部經典的記述,其中有一段對話,我們需要注意一下。須達長者在王舍城見到佛陀後,佛陀就問他:“舍衛國中有房舍未?”須達就回答說:“無有房舍。”佛陀說說:“長者當知,若有房舍,比丘可得往來,可得住止。”也就是說,建立精舍的最初動議,是爲了方便比丘們的“往來住止”,就是提供一個臨時的寓所,它好像行腳僧行到某一地方,到附近寺院裏去挂個方便單,圖個棲身之所。
第二,精舍的建造,與舍利弗有莫大的關系。經中記載說“世尊即差尊者舍梨子,遣尊者舍梨子令見佐助”,“與尊者舍梨子俱往至舍衛國”。也就是說祇園精舍從選址到最後落成,再到內部布置裝修,都凝聚了舍利弗的心血——他是圖紙的最高設計者和最高的監造者。因此我們在別的經典之中,當佛陀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去遊化時,往往會把祇園精舍交由舍利弗去打理。佛陀高度器重舍利弗的原因,除了舍利弗的威望之外,還是就是他是建造精舍的大功臣,這一筆需要大書特書。
第叁,關于祇園精舍的規模。這部經典中說“吾于此處造立門屋施佛及衆”、“我即于此夏起十六大屋、六十拘絺”。這句話就是說,大的房屋共有十六幢,倉庫共六十間。《大唐西域記》裏對此記載較爲詳細,但是多少有些出入。
那麼最後還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本文開頭所提出的,即從經典中,可以看出佛陀對于患病與醫治的看法。從相關的佛經記載來看,佛陀對于患病的態度,自然是有病就要看醫生。我們在佛經或佛傳中,有時見到佛陀親自爲弟子們煎藥並噓寒問暖。早期的佛教可能受到了苦行風氣的影響,對于色身並不是很重視,比如在《阿含經》中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佛陀對于個別弟子追求物質享受的呵斥,主張衣不在多,夠穿即可;食不在美,飽餐即可。而佛陀和弟子們每每遇有小恙,名醫耆婆總是會及時趕到,並給予診治——我們從來也沒有看到佛陀拒絕看醫生的記載,可見佛陀對于醫生不僅不排斥,相反還予以高度的贊歎。
但是,佛教是一門高超的心理醫術。佛陀在贊歎醫生之時,積極引導弟子們要從心理上或從思想意識上對于我們的色身疾病進行對治。比如說佛教中的禅定——這個禅定,和後來的禅宗所主張的禅定有些區別,我是指早期佛教所主張的禅定,就是主張調息與調息,來達到治愈外在色身疾病的目的。不僅如此,後期的佛教甚至提出了“病由心起”的觀點,這個“病”,不是指煩惱無明,而是我們身體四大不調所引起的疾病。那麼,在這部《教化病經》中,須達長者臥病在床,簡直要到了死亡的邊緣,這在佛經中是明確記載的。那麼,我們需要提出的問題是:須達長者的疾病,是由于心生呢?還是由于色身本身所引發的呢?作爲當地先富裕起來的長者,既然病成這樣,前來探視診治的名醫估計也是爲數不少,但是效果不大。可以說,須達長者在萬般無奈的前提下,就請舍利弗去看看他。他請舍利弗去探視的動機是什麼?是臨終囑托?是最後一次探討佛法?還是請舍利弗去幫忙把脈?與那個陀然有所不同的是,陀然臨終前,是舍利弗主動去探視的,並爲之說法;而這次舍利弗是應須達長者之請前去看望的。從經中“長者給孤獨至心欲見尊者舍梨子”這句話來看,須達長者是真心想見舍利弗一面。爲什麼想見他呢?我私下想,第一,須達長者與舍利弗私交甚好,二人在一起共事又那麼長時間,臨終之前想見見老友,這是很正常的;第二,須達知道自己似乎病入膏肓,想在臨終之前,再一次聽聽舍利弗給他說一次法。這點我們在經中可以看出來。須達使者第一個去拜見佛陀,向佛陀請安,但是並沒有提患病之事。因爲須達知道,自己不能親自前去拜會佛陀,而又不好意思祈求佛陀來看望他,于是他就想到了舍利弗。既然不好意思請佛陀勞駕,那麼請老友舍利弗,還是有一定希望的。第叁,須達對自己的病情或者說病根似乎還不太了解,他請舍利弗來,一方面想聽聞佛法,而另方面則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舍利弗爲他分析一下病因,可能會對疾病好轉有所幫助。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而著稱,對于尋找須達患病的病因,應該不是什麼大難事情。
經過舍利弗的十點分析,果然把病根給找出來了。找出了什麼病根呢?就是上面所說的十點。而與上述十點相反的,經如不信、惡戒等,則會墮入地獄;而你給孤獨長者呢,廣行善事,多作布施,好事做盡,壞事一樣也沒有,還會憂愁死後墮入地獄裏去?具備了上述十點,不僅能滅除苦痛,而且還會“生極快樂”,能證得二果或叁果。舍利弗在這裏,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即須達長者對于善惡果報的疑慮,以及對于死後墮入地獄的畏懼。經舍利弗這麼一化解,他的病自然也就不醫而愈。可以說,舍利弗在這裏,所施的是一劑安慰藥,是一劑寬心藥。這劑藥對于須達來說,可謂是及時雨,療效顯著。從這個意義上講,須達所患的乃是心病,或者說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把病根去除了,身體自然也就痊愈。因此有經驗的醫生,總是會把病人的病因查清楚,這樣對症下藥,自然是見效快,康複率高。久而久之,便被人們譽爲“神醫”。
佛陀是大醫王,舍利弗可謂已達“醫神”的境界……
(2009年1月23日)
《漫說《中阿含》(卷六)~C 叁、教化病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