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六)~C 三、教化病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解,智慧本身就是好的,如果将智慧分作好坏二等,那么就有些荒谬。当然,也有一个叫“善慧地”的名相,就是指十地菩萨的第九地,谓“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佛法大辞典》)。看来这个善慧地层次太高,而须达长者也就只是获得了四果罗汉的初果,距九地菩萨还差得很远。不过有一点我搞得不太清楚,罗汉的果位与菩萨的果位,二者的异同究竟有哪些?一般来说,罗汉是注重自利,菩萨是自利利他。除了这两点,在修行次第上,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如果哪位方家知晓,敬祈赐教。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就是我不喜欢看祖师大德们的高“论”,我喜欢看到原典。就是说,哪位大德在分析“罗汉与菩萨的异同”时,务必请从经典中找到根据,你最好别跟我扯什么“某某论”怎么说,我不会理会那一套。

  

  关于后五点,即正见、正志、正解、正脱、正智,大体上就是八正道的一些内容,不过还是有些不同。例如正志,可能用“正确的志向”来解释会妥贴些;而正解,有的人说就是“正觉”;而正脱,也就是正确地解脱——解脱之道有正确与不正确吗?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思索;而正智,其层次似乎在上述各名相之上。如果将八正道外加正智与正解脱,则构成十无学法。关于正智,一般是指无学位所成就的无漏尽智及无生智。《俱舍论》卷二十五说:“正脱正智其体是何?颂曰:“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解脱为无为,谓胜解惑灭,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蕴,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此正智即以尽智、无生智为体,唯无学位能成就之。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也不大对劲,因为经文讲得很清楚,此时的须达长者也就一果预流阶位,如果将他抬到了十无学法的第九位,显然是抬举了这位给孤独长者。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舍利弗的一种方便说法的门径,不必过于认真地去抛根究底。

  

  接下来,给孤独长者述说了自己信仰佛教的一些缘由,并且述说了自己是如何地恭敬佛陀,如何地起建祇园精舍。关于这些,我觉得不必多讲,大家都很了解,就没必要再去炒冷饭了。我想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造精舍的最初动机。为什么要建精舍呢?根据这部经典的记述,其中有一段对话,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须达长者在王舍城见到佛陀后,佛陀就问他:“舍卫国中有房舍未?”须达就回答说:“无有房舍。”佛陀说说:“长者当知,若有房舍,比丘可得往来,可得住止。”也就是说,建立精舍的最初动议,是为了方便比丘们的“往来住止”,就是提供一个临时的寓所,它好像行脚僧行到某一地方,到附近寺院里去挂个方便单,图个栖身之所。

  

  第二,精舍的建造,与舍利弗有莫大的关系。经中记载说“世尊即差尊者舍梨子,遣尊者舍梨子令见佐助”,“与尊者舍梨子俱往至舍卫国”。也就是说祇园精舍从选址到最后落成,再到内部布置装修,都凝聚了舍利弗的心血——他是图纸的最高设计者和最高的监造者。因此我们在别的经典之中,当佛陀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去游化时,往往会把祇园精舍交由舍利弗去打理。佛陀高度器重舍利弗的原因,除了舍利弗的威望之外,还是就是他是建造精舍的大功臣,这一笔需要大书特书。

  

  第三,关于祇园精舍的规模。这部经典中说“吾于此处造立门屋施佛及众”、“我即于此夏起十六大屋、六十拘絺”。这句话就是说,大的房屋共有十六幢,仓库共六十间。《大唐西域记》里对此记载较为详细,但是多少有些出入。

  

  那么最后还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即从经典中,可以看出佛陀对于患病与医治的看法。从相关的佛经记载来看,佛陀对于患病的态度,自然是有病就要看医生。我们在佛经或佛传中,有时见到佛陀亲自为弟子们煎药并嘘寒问暖。早期的佛教可能受到了苦行风气的影响,对于色身并不是很重视,比如在《阿含经》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佛陀对于个别弟子追求物质享受的呵斥,主张衣不在多,够穿即可;食不在美,饱餐即可。而佛陀和弟子们每每遇有小恙,名医耆婆总是会及时赶到,并给予诊治——我们从来也没有看到佛陀拒绝看医生的记载,可见佛陀对于医生不仅不排斥,相反还予以高度的赞叹。

  

  但是,佛教是一门高超的心理医术。佛陀在赞叹医生之时,积极引导弟子们要从心理上或从思想意识上对于我们的色身疾病进行对治。比如说佛教中的禅定——这个禅定,和后来的禅宗所主张的禅定有些区别,我是指早期佛教所主张的禅定,就是主张调息与调息,来达到治愈外在色身疾病的目的。不仅如此,后期的佛教甚至提出了“病由心起”的观点,这个“病”,不是指烦恼无明,而是我们身体四大不调所引起的疾病。那么,在这部《教化病经》中,须达长者卧病在床,简直要到了死亡的边缘,这在佛经中是明确记载的。那么,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须达长者的疾病,是由于心生呢?还是由于色身本身所引发的呢?作为当地先富裕起来的长者,既然病成这样,前来探视诊治的名医估计也是为数不少,但是效果不大。可以说,须达长者在万般无奈的前提下,就请舍利弗去看看他。他请舍利弗去探视的动机是什么?是临终嘱托?是最后一次探讨佛法?还是请舍利弗去帮忙把脉?与那个陀然有所不同的是,陀然临终前,是舍利弗主动去探视的,并为之说法;而这次舍利弗是应须达长者之请前去看望的。从经中“长者给孤独至心欲见尊者舍梨子”这句话来看,须达长者是真心想见舍利弗一面。为什么想见他呢?我私下想,第一,须达长者与舍利弗私交甚好,二人在一起共事又那么长时间,临终之前想见见老友,这是很正常的;第二,须达知道自己似乎病入膏肓,想在临终之前,再一次听听舍利弗给他说一次法。这点我们在经中可以看出来。须达使者第一个去拜见佛陀,向佛陀请安,但是并没有提患病之事。因为须达知道,自己不能亲自前去拜会佛陀,而又不好意思祈求佛陀来看望他,于是他就想到了舍利弗。既然不好意思请佛陀劳驾,那么请老友舍利弗,还是有一定希望的。第三,须达对自己的病情或者说病根似乎还不太了解,他请舍利弗来,一方面想听闻佛法,而另方面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舍利弗为他分析一下病因,可能会对疾病好转有所帮助。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而著称,对于寻找须达患病的病因,应该不是什么大难事情。

  

  经过舍利弗的十点分析,果然把病根给找出来了。找出了什么病根呢?就是上面所说的十点。而与上述十点相反的,经如不信、恶戒等,则会堕入地狱;而你给孤独长者呢,广行善事,多作布施,好事做尽,坏事一样也没有,还会忧愁死后堕入地狱里去?具备了上述十点,不仅能灭除苦痛,而且还会“生极快乐”,能证得二果或三果。舍利弗在这里,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即须达长者对于善恶果报的疑虑,以及对于死后堕入地狱的畏惧。经舍利弗这么一化解,他的病自然也就不医而愈。可以说,舍利弗在这里,所施的是一剂安慰药,是一剂宽心药。这剂药对于须达来说,可谓是及时雨,疗效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讲,须达所患的乃是心病,或者说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把病根去除了,身体自然也就痊愈。因此有经验的医生,总是会把病人的病因查清楚,这样对症下药,自然是见效快,康复率高。久而久之,便被人们誉为“神医”。

  

  佛陀是大医王,舍利弗可谓已达“医神”的境界……

  

  (2009年1月23日)

  

《漫说《中阿含》(卷六)~C 三、教化病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