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化病经
说法地点:祇树给孤独园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给孤独长者等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在于疾病危笃之时,请舍利弗为之说法。舍利弗乃前往慰问,并开示说。长者既因上信、善戒等,乃至正智十法,而得须陀洹果,就应更进而求证斯陀含、阿那含等果。长者因之而病得痊愈,并欢喜不已,而自说皈依佛的由来,和建造祇园精舍的经过。
对于这部《教化病经》,我在这里主要想谈两个问题,一是佛陀对于患病如何医治的看法,二是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对于后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详,无须我多讲,到时我只是把一些重点谈谈即可。而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则需要费些笔墨。
首先要说说这部经典的来龙去脉。
关于这个给孤独长者,也就是须达长者的一些情况,佛经中记载得很多。从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的摩揭陀国属于中印度,一般我们常说的“佛法难闻,中国难生”,这个“中国”,一般就是指以摩揭陀国为中心的中印度地区,这里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印度老牌的经济大国之一;而须达长者所居的拘萨罗国,则是新兴的经济大国与军事强国,在很多方面可谓后来居上,尤其是在经济贸易方面,可以说已经稳坐了当时古印度十六大国的第一把交椅。那么为什么拘萨罗国的经济发展如此迅猛呢?这个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不过印度是一个不太注重历史的国度,它的很多历史事件都变得扑朔迷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有一点则不是容忽视的,就是各个国家,对于种姓问题似乎变得空前的一致——大家都比较保守。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似乎开始松动起来。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他认为在印度的早期社会,随着大家占有财富的日益不均匀,很多先富起来的一代开始“僭夺更高种姓的礼仪责任,以获得更高等级的身份”,他认为,“掌握财富的不同是分割种姓社群的最常见原因,这是以放弃以前实行的内部通婚与同桌进餐为前提的”。就是说,随着财富天平的倾斜,种姓制度也开始发生改变,一些种姓虽然高贵,但是家道中落,自然也被同种姓的富人们所斜视,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就是说,贫穷的高贵种姓,开始和富裕的低种姓攀起亲起来了——守着金钵却去要饭,有时也是常有的事情。而职业的改变,甚至是工作技巧的改变,也会引起种姓等级的变化。工商业发达了,人们对于技术含量高的行当开始尊重起来了,高贵的种姓代替不了大米和钞票,这倒是最现实的真理。总括起种种因素而言,在拘萨罗这个新兴的暴发户那里,像须达长者这样的人,也开始变得乐善好施起来。可能是须达早年也曾受苦贫苦折磨的困扰,他富裕起来后,见到贫穷的人们,总是忍不住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大家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堪称是当时印度有名的大慈善家。
但问题是,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还是种姓的如何高贵,最后终难免不了要生病,要去朝见永远的主人。须达长者就是在大家都赞叹不已的前提下,患了重病,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他即使处于生命的尽头部分,他仍旧忘不了遣人去问候佛陀。佛陀听后也请来人带去了他真诚的祝愿——可知佛陀对于须达长者的病情并不是很了解。这位使者从佛陀所居的地方出来后,就到了舍利弗尊者的居所,说明了来意。他说:“长者给孤独至心欲见尊者舍梨子,然体至羸乏,无力可来诣尊者舍梨子所”——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请您舍利弗老人家大发慈悲,亲自前往探视一下长者吧!
撇开信仰的成分,其实舍利弗与须达长者的私交都很不错,舍利弗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大家都他都很敬重;而须达长者又是那么得乐善好施,个人也很讲修持,因此二人都是广为人知的重量级人物。既然长者患病了想见舍利弗一面,无论是于情于理上,都应该去看看才是。
话说到了第二天,舍利弗就著衣持钵,往诣长者给孤独家里。长者一见舍利弗来了,就打算起身迎接,但被舍利弗及时制止了:“长者莫起!长者莫起!”待坐定之后,舍利弗就开始询问起长者的病情如何。须达长者听后叹了口气,对舍利弗说:“所患至困,饮食不进,疾苦但增而不觉损”,意思是说他的病已经越来越严重,几乎到了病入膏肓的田地。舍利弗听后,连说:“长者莫怖!长者莫怖!”然后他一口气前后重复了十次,而每次所说的原由都更进一层,让我们来看一下:
1、上信。“若愚痴凡夫成就不信,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长者今日无有不信,唯有上信。长者因上信故,或灭苦痛,生极快乐;因上信故,或得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长者本已得须陀洹。”
我们先分析一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得出第一个结论,即须达长者已证得四果罗汉的第一果,即须陀洹果,预流果位,也就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圣域的大门,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是十分地不简单的啊!第二个结论,就是遇痴凡夫如果不信善恶之法,也就是没有因果观念,任意任恶,那么极有可能死后会坠入地狱。第三个结论,因信,或“上信”,会生起行善之心,便会忘却苦痛,而生起极大的快乐;如此一来,便可证得斯陀含或阿那含果位。就是说,须达长者已处于“上信”的阶位上,他所行的善举,都是“上信”的自然结果,因此,舍利弗将他定位在“须陀洹”的果位上,已经不是任何愚痴凡夫所能比拟了。
2、善戒。持恶戒,坠地狱;守善戒,灭苦痛,生极乐,以及得斯陀含和阿那含果。
3、多闻。长者无不多闻,唯有多闻;多闻可以灭苦痛,生极乐(后略)。
4、惠施。长者无有悭贪,唯有惠施。
5、善慧。长者无有恶慧,唯有善慧。
6、正见。长者无有邪见,唯有正见。
7、正志。长者无有邪志,唯有正志。
8、正解。长者无有邪解,唯有正解。
9、正脱。长者无有邪脱,唯有正脱。
10、正智。长者无有邪智,唯有正智。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听过舍利弗对于自己切入肌肤的分析之后,这位须达长者竟然不医而愈。他听后心里觉得很舒服,浑身上下都透彻清凉。起初见到舍利弗时,他连坐起来的气力都没有,现在,他竟然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像正常人起床那般康健。他坐起来后,就开始对舍利弗大加赞叹:“善哉!善哉!为病说法,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我闻教化病法,苦痛即灭,生极快乐。尊者舍梨子!我今病瘥,平复如故。”就是说我听了你舍利弗的说法之后,我的病一下子就好啦!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舍利弗所讲的十个方面的内容之要点。所谓“上信”,就是恒久而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行善止恶”的信念,也是对佛法僧三宝所生起的信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修行功夫,没有信念,其他一切都是免谈。其余的诸如善戒,也就是持守好的戒条,不是让我们去持守坏的邪恶的戒条。有些人或许有个疑问,所谓戒,通俗地讲就是规矩,犯了规矩,就会受到条文以及道德律法的惩处,这个惩处有时是肉体上的,有时是经济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倾向于精神方面的。比如喜欢写毛笔字的人,你给他立个规矩:从此以后不准写毛笔字——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惩罚;喜欢带兵打仗的将军,你让他去种田,从此远离硝烟,他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当然,这种惩罚有时很难区分善恶。而有些戒条则是邪恶性质的,比如我们见到佛经中记载着一个大恶人,喜欢用人指作花鬘,并且还立下了誓愿,立了规矩,这就是邪恶的戒条。电视剧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魔教里都有各种种样的邪恶的戒条,就是很好的注脚。
关于惠施,也就是布施。惠是恩惠,也可以理解为有技巧的恩惠。比如有的人自尊心很强,虽说一贫如洗,但是他很有骨气,“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有的人宁愿渴死饿死,也不会接受别人无端的施予。就是说,布施也要讲究个技巧问题。我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之中,我们讲到布施,总会讲“财施法施无畏施”,但对于布施的技巧问题则很少提及。需要注意的是,布施是急人所急,当别人确实需要帮助时,我们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要做雪中送炭,至于锦上添花的布施,还是慎重为好。毕竟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布施,帮助别人恢复生活的信心与动力,而不是滋长人家的惰性与依赖心理。而且,布施作为一种从心生起的善举,决不能赶时髦,搞应景行为。在布施之前,大造声势,又是请记者又是请媒体,搞得锣鼓喧天,兴师动众;等到布施行为一结束,就偃旗息鼓,从此杳无音讯。总之,布施(或者说慈善)是一个大话题,需要深入思考。
关于善慧,就是充满智慧,而恶慧,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智慧。那么能不能将“善慧”理解为“善好的智慧”,而将“恶慧”理解为“邪恶的智慧”呢?这个问题我还不能下结论。多佛法的角度理…
《漫说《中阿含》(卷六)~C 三、教化病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