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D 四、羅雲經

  

四、羅雲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尊者羅雲(羅睺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取水器(取水用的器具),瀉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把水器覆著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佛陀以這些譬喻教誡羅候羅: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的話,則道性會漸少而至于空;並用王象入陣戰鬥之譬喻,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淨,或不淨,喻人也當如是的反省。應觀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所作叁業之淨不淨,爲自或爲他,而後當行則行,當舍則舍。  

  

  今天我所要談說的佛典,叫《羅雲經》。這個“羅雲”是誰呢?他就是世尊未出家前的嫡子——羅睺羅。佛陀專門爲自己的兒子所說的經典,故名《羅雲經》,因此我在這裏可以說,這部經典也可以叫做“佛陀教子經”。當然,這裏的“教子”,並不是教兒子如何做人,如何修學世間倫理,而是教導他如何斷除煩惱,如何成就道業。我們從整個經典的字裏行間裏,既可以看到佛陀作爲偉大導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從中窺察到作爲一名父親,對于兒子的拳拳慈愛之心。因此,我們在讀這部經典的時候,要細心品味經典背後所蘊含的濃濃的人情味。

  

  “羅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注維摩經》中有這段話:“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爲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羅睺羅”一詞翻譯過來,就叫“覆障”,就是說愁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在生下兒子羅睺羅時,正值晚上,也有可能是在半夜裏。那天晚上也很可能是陰曆十五或十六月圓日。原本好端端的一輪圓月懸于碧空,忽然之間月亮被什麼東西咬去了一個缺口,接著這個缺口越來越大,到最後連整個月亮都被吞下去了。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就月蝕,是很平常的一個自然天文現象。可是在過去科技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都以爲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說預計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在舊時中國,人們認爲這是天狗食月,,于是大人小孩便面盆或銅鑼,滿村狂跑,以期將天狗嚇跑。經過大夥這麼一敲,還真的敲出了效果,不一會兒,月亮又開始從天狗的口中緩緩地露出臉蛋。于是淳樸的人們便相互擊掌,以示慶賀。

  

  而在古印度人們的心目中,每當發生月蝕或日蝕時,人們並不是認爲這是天狗的傑作,而是認爲阿修羅在興風作浪。關于這一點,我們《長阿含經·世記經·阿修羅品》中便可以看到,每當阿修羅界的衆生心情不好時,他們便四處惹是生非,最典型的便是把太陽與月亮的光線都給遮蔽起來,弄得天地無光,猶處幽冥。而羅睺羅降生的那天晚上,正好發生了月蝕,阿修羅把整個月亮都遮覆起來,于是給羅睺羅所起的名字,就叫“遮覆”。

  

  有關羅侯羅誕生之年,各經記載並不一致。《衆許摩诃帝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寶積經》謂其誕生于佛成道之夜,住胎六年,故釋迦族人甚感疑惑,乃投耶輸陀羅母子于火坑,然二者毫發無損,釋迦族人始信不疑。而《佛所行贊·處宮品》則謂羅睺羅誕生于佛出家以前;《太子瑞應本起經》謂誕生于佛納妃後六年,或十年。

  

  在佛教史上,羅睺羅被稱爲“密行第一”。據經典記載,羅侯羅嚴守製戒,精進修道,終證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弟子品》稱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比丘是”。

  

  關于羅睺羅何時入滅,存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他在佛陀滅度前數年就已經提前入滅,另一說稱他在佛陀滅度後十數年圓寂,佛陀滅度時,他始終守護在座前。不過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我個人以爲羅睺羅在佛陀滅度之前入滅的可能性似乎大一些。如此推算起來,羅睺羅入滅時的年歲並不大,估計在55歲上下。從世俗的角度看,在這個歲數離世,似乎顯得年輕了些;但是從證道的角度看,入滅無所謂大小,只要活著時能夠見道,其他什麼都顯得極其渺小了。不過,從佛法弘傳的角度看,過早地入滅,那麼受其教益的衆生也相對減少,這對佛法的弘揚,似乎是一大損失。有關羅睺羅的事迹很多,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臺灣星雲大師的《十大弟子傳》。

  

  此時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進行宣化,而羅睺羅在哪裏?他在距竹林精舍不遠處的溫泉林,在這個林中有一個精舍,名字就叫溫泉精舍,它是羅睺羅的行止處。事實上佛陀時常光顧這裏的,爲的是對羅睺羅多加教化,使他早已證道。從經典記載上看來,童年的羅睺羅很是頑皮,據說他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是像小孩子一樣,常常喜歡撒謊騙人。有時他到街上去乞食,大家都知道他是佛陀的嫡子,都向他打聽佛陀的去處,他就信口開河,胡亂編造一番。比如說,當佛陀住在竹林精舍的時候,他就說佛陀正在七葉窟;當佛陀在七葉窟的時候,他就回答說佛陀在竹林精舍。正是因爲他有些玩世不恭,害得很多人都來回空跑好幾趟。爲此,佛陀曾經嚴厲斥責過羅睺羅,也爲這個不太爭氣的兒子而傷透腦筋,曾經想法設法促使兒子改掉這些不良習氣。

  

  我個人認爲,佛陀此次到溫泉林來,恐怕是聽了弟子們向他禀報有關羅睺羅說謊的報告,專程來教誡兒子,以期幫助兒子改掉說謊頑皮這個壞毛病的。

  

  佛陀在某一天的清晨,獨自著衣持缽,到王舍城內去乞食。等到乞食任務完成之後,他順道去了趟溫泉林,到了羅睺羅的住處。羅睺羅一見父親佛陀來了,立馬起身迎接,並恭敬地接過父親手中的衣缽,然後替佛陀敷設好坐具,到林子裏打來清涼的泉水,爲父親把雙足清冼幹淨,以示對佛陀的尊敬。

  

  在這裏我需要說明一下,我們在佛經中,經常會看到佛陀外出回來之後,侍者往往會爲佛陀洗足。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根據我個人的推測,有兩種可能。一是印度中部氣候較爲炎熱,回來後用涼水沖洗一下足部,對降暑很有幫助;而更爲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在佛陀時代,那時的出家比丘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似乎沒有穿鞋子的習慣,比丘們外出乞食,大多數都是赤足。赤足外出,回來後一進屋內,當然是把腳洗幹淨,然後再到坐具上靜坐。這裏的“坐具”,不單單是我們平常觀念中的椅凳,而是可以躺下休息的,是那種既可坐也可臥的日常家具。

  

  佛陀在兒子羅睺羅的服侍下,靜靜地洗完腳,一言不發。羅睺羅見狀,知道氣氛不對,他也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靜靜地等候著佛陀對他的教誡。

  

  羅睺羅見佛陀洗完腳,准備將取水器裏剩余的水端出去倒掉,但是被佛陀製止了。佛陀說:“還是讓我自己來倒吧。”然而佛陀並沒有將水器裏的水全部傾倒完,而是在水器裏留了一點水。然後佛陀指著剩余的那些水,對羅睺羅說:

  

  “羅睺羅,你看見了水器裏剩余的那些水了嗎?”

  

  羅睺羅見後就如實相告:“看見了啊,世尊。”

  

  佛陀聽後對羅睺羅說:“羅睺羅,我告訴你,那些道行淺鄙、只剩下一點點道行的人,也是這樣的。他們明明是在打妄語說謊話,卻仍然不知悔改,還是繼繼續撒謊。這種人是些什麼人?是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的人。而且,這種喜歡說謊的人也是無惡不作的人!”

  

  佛陀頓了一下,然後擡眼看了看羅睺羅:“你要聽好,你要學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沒事老是去撒謊,開那些低級的玩笑!”

  

  羅睺羅一聽,知道自己的頑劣習性闖下了大禍,他一聲不吭,羞愧地低下了頭。

  

  佛陀見狀,于是將水器裏剩余的那些水悉數傾倒掉,然後指著取水器問羅睺羅:

  

  “羅睺羅,你有沒有看見,我將取水器裏的水,都全部倒光了嗎?”

  

  羅睺羅低著頭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那麼,世尊將水器裏剩余的倒光,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世尊在這裏,用取水器裏的水,譬喻我們的修行進度。當水器裏裝滿水時,說明我們道心堅固,修行精進不怠;當取水器裏的水傾倒掉只剩下一點點時,說明道心退轉,已經只剩下一丁點的修行了。如果把取水器裏的水全部倒光,那麼就說明道心喪失殆盡,連一丁點的修行也沒有了。

  

  緊接著,佛陀又將空空的取水器,翻過身來覆蓋于地上,然後又問羅睺羅:“你看見了覆蓋于地上的空水器了嗎?”羅睺羅自然也是答道:“看見了,世尊。”

  

  那麼,這個翻覆于地的空取水器又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了一個人的道心,已經退轉到了一無所剩,空洞無物,甚至可以說是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然後,世尊又將那只翻覆于地的空水器又翻過身來,讓它空口朝天,繼續問羅睺羅。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它說明了這位原先的修行人,已經到了南轅北轍、與修行道路完全背道而馳的地步了。

  

  我們總結一下佛陀的四個譬喻:

  

  ①水…

《漫說《中阿含》(卷叁)~D 四、羅雲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