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D 四、羅雲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器留少許水→②水器盡空→③空水器翻覆→④空水器由覆而仰起

  

  佛陀通過這四個譬喻,說明了什麼?它們說明了時常戲笑打妄語,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可以達到無惡不作的地步。因此無論是出家居家的戒律中,都有一條“戒妄語”戒條,這條戒被列在第四位,屬于根本大戒(性戒)之一。作爲出家比丘,妄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去說的。因此佛陀對羅睺羅說,作爲比丘,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聲譽和威儀,絕對不可以與人家戲笑打鬧,更不可以隨意撒謊尋開心。爲什麼呢?如果比丘對自己不嚴加要求,那麼就沒有人會尊重你,愛護你,你就會像一只空空如也,不能再次盛水的取水器一樣,變得一無是處。

  

  羅睺羅聽了佛陀的話後,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心裏暗自發誓:今後再也不能說謊取樂了。

  

  爲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佛陀再次作了譬喻:

  

  在古時候有一個國家,飼養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威猛無敵,英勇善戰。每當戰鬥打響時,它總是沖鋒在前,所向披靡。這只大象在敵群當中,用腳踢、用牙刺、用頭頂、用耳拍打敵人……可以說,凡是它身上所有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發揮出巨大的戰鬥力。但是這只大象有一個地方必須要嚴加保護的,那就是它的鼻子。因爲大象的鼻子很脆弱,一旦爲刀箭所傷,以後進食就會存在問題,久之自然會危及性命。因此每當與敵人戰鬥時,它都會把鼻子藏起來。如果大象連鼻子也不顧了,那麼這只大象就是連自己的自家性命也豁出去了。

  

  佛陀此譬喻是什麼意思呢?佛陀的觀點是,這只大象就好比我們比丘,而鼻子就好比約們的威儀與語言。當我們處在與五欲戰鬥之中時,切切要慎守我們的口業,決不可戲笑妄語。一旦戲笑語形成積習難改時,那麼,我們的慧命也就宣告死消亡。

  

  佛陀見羅睺羅心生悔意,于是他坐到了坐具上,又問羅睺羅:

  

  “羅睺羅,我來問你,爲什麼人們要使用鏡子呢?”

  

  羅睺羅聽後說:“鏡子是用來照人的臉的啊,通過鏡子,我們就可以知道臉上有幹淨不幹淨,有沒有什麼汙垢。”

  

  佛陀說:“是的,羅睺羅,你回答得很正確。”

  

  接下來,佛陀由鏡子的用途,引申到我們對于身、口、意叁業的觀察——

  

  我們的身體在造作各種身業時,就需要觀察。我所作的身業,是清淨的還是不清淨的;是爲自己做的,還是爲了他人去做的。如果這種身業是善的,是清淨的,那麼就盡管去做;相反,就要舍棄去除這樣的身業,否則將會得到苦報,自己也會爲自己愚蠢的不善身業付出代價。

  

  佛陀進一步指出,不僅是對于我們即將要做的身業,同時對于我們以前所做的身業,以及我們正在做的身業,都要進行深入的觀察與反省。爲了更好地觀察反省,我們光靠自己個人的力量還不夠,還要去拜訪那些有著崇高道行和威望的大善知識,把自己過去所做的一些不善身業都統統至心發露表白出來,在這些善知識面前至誠忏悔,千萬不能有絲毫的隱瞞。這樣,我們的身業才能變得清淨,從此以後所作的身業,也將會變得清淨。

  

  而對于口業和意業,佛陀也是這樣的態度。經過發露忏悔,使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從此變得清淨起來,不再有任何的障礙。

  

  最後,佛陀用詩一般的語言,語重心長地對羅睺羅說——

  

  羅睺羅啊,

  

  對于身口意叁業,

  

  你應當時時將它們觀察。

  

  從此以後,

  

  你不可有任何的妄語行爲。

  

  我們出家人,須發剃除,

  

  本來就是靠信衆們的供養而生活,

  

  你怎麼能隨意說謊呢?

  

  你過去的那些行爲,

  

  會將沙門之法翻覆,

  

  空虛而無毫厘的真實!

  

  要知道,不說妄語,

  

  才是真正的正覺之子、沙門之法。

  

  羅睺羅啊!

  

  從此以後,你要痛改前非,努力修習,

  決不可用妄語去贻害他人!

  (界定 2008年11月30日)

  

《漫說《中阿含》(卷叁)~D 四、羅雲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