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三)~D 四、罗云经

  

四、罗云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尊者罗云(罗睺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取水器(取水用的器具),泻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把水器覆着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佛陀以这些譬喻教诫罗候罗: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的话,则道性会渐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阵战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喻人也当如是的反省。应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今天我所要谈说的佛典,叫《罗云经》。这个“罗云”是谁呢?他就是世尊未出家前的嫡子——罗睺罗。佛陀专门为自己的儿子所说的经典,故名《罗云经》,因此我在这里可以说,这部经典也可以叫做“佛陀教子经”。当然,这里的“教子”,并不是教儿子如何做人,如何修学世间伦理,而是教导他如何断除烦恼,如何成就道业。我们从整个经典的字里行间里,既可以看到佛陀作为伟大导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从中窥察到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慈爱之心。因此,我们在读这部经典的时候,要细心品味经典背后所蕴含的浓浓的人情味。

  

  “罗睺罗”是什么意思呢?在《注维摩经》中有这段话:“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罗睺罗”一词翻译过来,就叫“覆障”,就是说愁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在生下儿子罗睺罗时,正值晚上,也有可能是在半夜里。那天晚上也很可能是阴历十五或十六月圆日。原本好端端的一轮圆月悬于碧空,忽然之间月亮被什么东西咬去了一个缺口,接着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到最后连整个月亮都被吞下去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月蚀,是很平常的一个自然天文现象。可是在过去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家都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说预计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在旧时中国,人们认为这是天狗食月,,于是大人小孩便面盆或铜锣,满村狂跑,以期将天狗吓跑。经过大伙这么一敲,还真的敲出了效果,不一会儿,月亮又开始从天狗的口中缓缓地露出脸蛋。于是淳朴的人们便相互击掌,以示庆贺。

  

  而在古印度人们的心目中,每当发生月蚀或日蚀时,人们并不是认为这是天狗的杰作,而是认为阿修罗在兴风作浪。关于这一点,我们《长阿含经·世记经·阿修罗品》中便可以看到,每当阿修罗界的众生心情不好时,他们便四处惹是生非,最典型的便是把太阳与月亮的光线都给遮蔽起来,弄得天地无光,犹处幽冥。而罗睺罗降生的那天晚上,正好发生了月蚀,阿修罗把整个月亮都遮覆起来,于是给罗睺罗所起的名字,就叫“遮覆”。

  

  有关罗侯罗诞生之年,各经记载并不一致。《众许摩诃帝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宝积经》谓其诞生于佛成道之夜,住胎六年,故释迦族人甚感疑惑,乃投耶输陀罗母子于火坑,然二者毫发无损,释迦族人始信不疑。而《佛所行赞·处宫品》则谓罗睺罗诞生于佛出家以前;《太子瑞应本起经》谓诞生于佛纳妃后六年,或十年。

  

  在佛教史上,罗睺罗被称为“密行第一”。据经典记载,罗侯罗严守制戒,精进修道,终证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弟子品》称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

  

  关于罗睺罗何时入灭,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在佛陀灭度前数年就已经提前入灭,另一说称他在佛陀灭度后十数年圆寂,佛陀灭度时,他始终守护在座前。不过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我个人以为罗睺罗在佛陀灭度之前入灭的可能性似乎大一些。如此推算起来,罗睺罗入灭时的年岁并不大,估计在55岁上下。从世俗的角度看,在这个岁数离世,似乎显得年轻了些;但是从证道的角度看,入灭无所谓大小,只要活着时能够见道,其他什么都显得极其渺小了。不过,从佛法弘传的角度看,过早地入灭,那么受其教益的众生也相对减少,这对佛法的弘扬,似乎是一大损失。有关罗睺罗的事迹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台湾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

  

  此时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进行宣化,而罗睺罗在哪里?他在距竹林精舍不远处的温泉林,在这个林中有一个精舍,名字就叫温泉精舍,它是罗睺罗的行止处。事实上佛陀时常光顾这里的,为的是对罗睺罗多加教化,使他早已证道。从经典记载上看来,童年的罗睺罗很是顽皮,据说他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常常喜欢撒谎骗人。有时他到街上去乞食,大家都知道他是佛陀的嫡子,都向他打听佛陀的去处,他就信口开河,胡乱编造一番。比如说,当佛陀住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佛陀正在七叶窟;当佛陀在七叶窟的时候,他就回答说佛陀在竹林精舍。正是因为他有些玩世不恭,害得很多人都来回空跑好几趟。为此,佛陀曾经严厉斥责过罗睺罗,也为这个不太争气的儿子而伤透脑筋,曾经想法设法促使儿子改掉这些不良习气。

  

  我个人认为,佛陀此次到温泉林来,恐怕是听了弟子们向他禀报有关罗睺罗说谎的报告,专程来教诫儿子,以期帮助儿子改掉说谎顽皮这个坏毛病的。

  

  佛陀在某一天的清晨,独自著衣持钵,到王舍城内去乞食。等到乞食任务完成之后,他顺道去了趟温泉林,到了罗睺罗的住处。罗睺罗一见父亲佛陀来了,立马起身迎接,并恭敬地接过父亲手中的衣钵,然后替佛陀敷设好坐具,到林子里打来清凉的泉水,为父亲把双足清冼干净,以示对佛陀的尊敬。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在佛经中,经常会看到佛陀外出回来之后,侍者往往会为佛陀洗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根据我个人的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印度中部气候较为炎热,回来后用凉水冲洗一下足部,对降暑很有帮助;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在佛陀时代,那时的出家比丘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似乎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比丘们外出乞食,大多数都是赤足。赤足外出,回来后一进屋内,当然是把脚洗干净,然后再到坐具上静坐。这里的“坐具”,不单单是我们平常观念中的椅凳,而是可以躺下休息的,是那种既可坐也可卧的日常家具。

  

  佛陀在儿子罗睺罗的服侍下,静静地洗完脚,一言不发。罗睺罗见状,知道气氛不对,他也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静静地等候着佛陀对他的教诫。

  

  罗睺罗见佛陀洗完脚,准备将取水器里剩余的水端出去倒掉,但是被佛陀制止了。佛陀说:“还是让我自己来倒吧。”然而佛陀并没有将水器里的水全部倾倒完,而是在水器里留了一点水。然后佛陀指着剩余的那些水,对罗睺罗说:

  

  “罗睺罗,你看见了水器里剩余的那些水了吗?”

  

  罗睺罗见后就如实相告:“看见了啊,世尊。”

  

  佛陀听后对罗睺罗说:“罗睺罗,我告诉你,那些道行浅鄙、只剩下一点点道行的人,也是这样的。他们明明是在打妄语说谎话,却仍然不知悔改,还是继继续撒谎。这种人是些什么人?是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的人。而且,这种喜欢说谎的人也是无恶不作的人!”

  

  佛陀顿了一下,然后抬眼看了看罗睺罗:“你要听好,你要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没事老是去撒谎,开那些低级的玩笑!”

  

  罗睺罗一听,知道自己的顽劣习性闯下了大祸,他一声不吭,羞愧地低下了头。

  

  佛陀见状,于是将水器里剩余的那些水悉数倾倒掉,然后指着取水器问罗睺罗:

  

  “罗睺罗,你有没有看见,我将取水器里的水,都全部倒光了吗?”

  

  罗睺罗低着头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那么,世尊将水器里剩余的倒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世尊在这里,用取水器里的水,譬喻我们的修行进度。当水器里装满水时,说明我们道心坚固,修行精进不怠;当取水器里的水倾倒掉只剩下一点点时,说明道心退转,已经只剩下一丁点的修行了。如果把取水器里的水全部倒光,那么就说明道心丧失殆尽,连一丁点的修行也没有了。

  

  紧接着,佛陀又将空空的取水器,翻过身来覆盖于地上,然后又问罗睺罗:“你看见了覆盖于地上的空水器了吗?”罗睺罗自然也是答道:“看见了,世尊。”

  

  那么,这个翻覆于地的空取水器又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心,已经退转到了一无所剩,空洞无物,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然后,世尊又将那只翻覆于地的空水器又翻过身来,让它空口朝天,继续问罗睺罗。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了这位原先的修行人,已经到了南辕北辙、与修行道路完全背道而驰的地步了。

  

  我们总结一下佛陀的四个譬喻:

  

  ①水…

《漫说《中阿含》(卷三)~D 四、罗云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