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六)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前面講的是趨入善法之行,今天講的是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就是斷除讓他人生起邪見,毀壞他人相續的一切行爲。  

  醜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

  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弊,

  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尿。

  

  “牙木”是以前印度人淨牙用的,相當于現在的牙刷。不能隨便扔牙木、吐唾液。在公共場所,隨便扔垃圾,吐唾液等,都是破壞他人相續的行爲。作爲修行人,尤其是作爲大乘行者,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讓他人起邪見。

  

  公共場所和自己的家一樣,你在家裏會隨便扔垃圾,隨便吐唾液嗎?不會,這是我的家,不能隨便吐唾液,不能隨便扔垃圾。公共場所也是一樣,也不能隨便扔垃圾、吐唾液。若是一點都不在乎,隨便扔,隨便吐,這叫自私。一個大乘修行人,要斷掉的就是自私。在自己家裏沒有這樣做,在公共場所就這樣做,這種行爲就是自私。這些公共場所都是我們要保護的,大家不能這樣,尤其是在寺院裏、大殿裏,不能隨便扔垃圾、吐唾液,這都是將來墮落叁惡道的因。雖然藏地沒有那麼多講究,衛生條件也沒有那麼好,但是以前我們在喇榮的時候,上師特別強調不能在大殿隨便扔垃圾、吐唾液,這都是汙染壇城,也叫破壞壇城、汙染道場,都會變成墮落惡趣的因,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你保護壇城的清淨、道場的清淨,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我們學佛就要積累功德、積累福德,你要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要染汙道場,不要破壞壇城。這是佛菩薩在的地方,我們應該要保持幹淨,保持莊嚴。如果大家隨便放衣物,隨便扔垃圾,道場就不清淨了,壇城也不莊嚴了,這就是不恭敬,就是造業。這說明沒有以正知正念守持自己的內心,內心是散亂的、不恭敬的,這樣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好。現在有的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一些怪味,身體不莊嚴等,就是自己破壞公共場所、破壞道場的結果。如果你能保護壇城的莊嚴,保護公共場所的清淨,將來長得也特別漂亮,生下來就有香味,就是這樣修來的。這是要注意的,這本身就是修行。

  

  爲什麼這些會成爲世間不信之行爲?你很隨便地把垃圾扔在那裏,或者吐了唾液後就走了,這是公共場所,很多路過的人都能看到,心裏就會不舒服。你反省一下自己,你看到這些的時候覺得舒服嗎?覺得愉快嗎?別人也是一樣的,看到這些後心裏就不愉快、不舒服,所以你就是惱害衆生、傷害衆生了。

  

  現在有的人有唾液的時候就自己吞下去,我們就覺得這個人太不幹淨了,其實這有什麼不幹淨的?你體內都是髒的東西,把髒的東西放在髒的東西裏,有什麼不正常啊?自己好好思維一下周圍環境裏的這些樹、草等多可愛、清淨啊!你隨便吐唾液等,把這些都染汙了;若是吞下去了也沒有什麼,最多就是傷害自己呗,但其實也沒什麼傷害,又沒有毒。但是若你吐出去了,別人看到了不舒服、不愉快,你就傷害了他人。

  

  我們要講究衛生。佛是特別講衛生的。以前古代的印度也不是特別講究衛生,但是釋迦牟尼佛是特別講衛生的,出家人有很多戒律,裏面很多都和衛生有關,特別要講衛生。現在有些人認爲自己是學佛人、修行人,不用講這些,吃的也不好,穿的也破破爛爛的,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瑜伽士、很有修行的人似的,到處瞎跑,今天跑這個寺院,明天跑那個寺院,自認爲在做功德,自認爲在修行。家不像個家,人不像個人,就像藏地一句諺語所說的“一個人看到,讓一百個人傷心。”不應該這樣修行。

  

  佛說過,自己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佛當時在印度恒河邊上跟五比丘一起苦修,後來佛發現,這樣修行是絕對不行的,不能成就。然後,佛就離開了五比丘,在路上也得到了一些食物,享用了這些食物後,之前特別疲勞的身體也得以恢複,然後來到印度金剛座下安住,最後成道了。

  

  佛第一轉*輪時,主要眷屬是五比丘。當時五比丘到佛跟前並不是來求法的,而是來辯論、比神通的。他們認爲自己的修持方法是對的,而佛離開了他們以後受用了別人的供養,身體恢複了,他們認爲這是不對的。所以,他們來跟佛陀辯論,還想與佛陀比神通,所以才有了現在所謂的“神變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神變日,佛陀當時通過各種神通降伏了各種外道,包括五比丘。

  

  所以,我們不能墮入兩邊,生活既不能太奢侈,也不能太艱苦,要保持中道。我們應該吃好、穿好,讓自己幹淨利索,把家裏也打掃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這也是一種表法。同時,對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內心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墮入簡陋和疲憊這個邊,對自己的修行沒有幫助,也會對成就造成障礙。

  

  我們在修行時要保持中道。作爲修行人,不能跟社會上的某些人一樣生活得太奢侈;但是也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家修行人,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家庭,照顧好家人,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必須要做的,這叫了緣了債,最後才能了脫生死。這些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也是一種表法。你家裏幹淨利索,自己也幹淨利索,別人看到了會生起歡喜心,甚至會對佛法生起信心。若是家不像個家,人不像個人,甚至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社會上的人看到了,誰還敢學佛啊?

  

  我們作爲修行人,尤其作爲大乘佛子,要好好表法,要讓更多的衆生接觸佛法,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我在前面也講過,好好表法,就是讓大家生起歡喜心,讓大家生起信心。

  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解手,也不能隨便。草原上是沒有廁所的,但是藏地的人也不會隨便解手,肯定會找一些已經被破壞的地方,或是生長不好的雜草叢生之處解手。你們都是城市人,更應該講衛生,更應該講文明。

  

  這裏主要強調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威儀,讓衆生生歡喜心,不要讓衆生生煩惱、生邪見。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進餐時,口中的食物不能過滿,不要發出“加加”等大的聲音,嘴巴也不要張得過大。吃飯的時候,也要保持威儀。嘴裏若裝得滿滿的,別人看了不莊嚴;若只抓一點點放在嘴裏,也不莊嚴;若吃飯的時候發出“加加”等大的聲音,別人聽起來就更不莊嚴了。這些都是要斷除的行爲。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安坐的時候,不能伸足,尤其是在大殿裏,不能伸著腳坐;也不能搓雙手,這樣對上師叁寶不恭敬,也不如法。

  

  這裏以吃飯、安坐爲例,其實我們在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威儀,保持莊嚴,讓他人生起歡喜心,同時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要讓他人生起煩惱,生邪見。尤其是學佛人,到哪裏都是代表佛,代表佛教的。若是你的行爲不如法、不莊嚴,他人不會說你,而會說“學佛人怎麼怎麼樣”“佛教怎麼怎麼樣”……若是這樣,他就誹謗了所有的學佛人,也誹謗了佛教,這個衆生所造的業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們要盡量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要讓他人生起這樣的邪見。

  

  這裏強調的也是要讓對方不生邪見,心裏沒有煩惱就可以。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車”,以前指的是馬車,現在指的是汽車等。在幽靜、隱蔽的地方,不要與他者的女人坐在一起。尤其是作爲出家人,切莫與任何女人坐在一處。在沒有第叁人在場的地方,兩個異性不能坐在一個車上或者床上。

  

  出家人有戒律,比如傳法的時候,也必須要有第叁人,不能單獨與異性接觸或者講法,都是要保持距離的。若是在這樣一個隱蔽的地方,近距離地與女人在一起,自己容易犯戒。即使自己有把握不犯根本戒,也會犯一些支分戒,所以沒有必要這樣。在家人也是,若與他者的女人坐在一起,也容易犯邪淫戒。

  

  明明是屬于他者的女人或者男人,你跟他在一起,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的結果。若是出家人,更不能跟任何女人在一起,因爲這樣容易犯戒;即使不犯戒,別人看了也不莊嚴,不如法。這裏主要強調的是,若是這樣做,別人心裏會有想法,會生起邪見。我們要保護他人的相續。

  

  這些都是仁義道德,都是基本的要求。我們是學佛人,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人,做人是修佛的基礎。連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做菩薩呢?連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成佛呢?仁義道德是學佛修行的基礎,剛才講的都是基本的仁義道德。即使社會再亂,人的行爲變得再怎麼惡劣,我們都是學佛人、修行人,既要保護自己的相續,也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一定要保持清淨,保持正道。

  

  這裏講的主要是要保護他人的相續,避免他人生起邪見。若是自己不犯戒,他人也不會生起邪見,你把握適度,是可以的。

  

  學處有很多,主要講的是心,但行爲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傷害他人,甚至要利益他人,因此你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有些人就是愛挑剔,愛胡思亂想,若是這樣,就讓他自己挑吧、想吧;但是我們自己不能隨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保護他人的相續,這是我們應該要做到的。大乘佛法裏講的是心,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心善則一切善,主要是心要清淨,但若是行爲不清淨,也會傷害他人。若行爲不清淨,這個時候你的心也是不清淨的,因爲它沒有以正知正見來守護。若是沒有以正知正見守護的話,內心是散亂的,這樣絕對不會是清淨的,絕對不可能清淨。所以,如果行爲上有不如法的,肯定是你的內心也不夠清淨,不夠堅定。若是內心徹底清淨、堅定、不動搖,行爲上也不會有這些差錯或不如法之處。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學處有很多,在此處僅講幾個例…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