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子而已,沒有詳細講。自己明白的,就去做;自己不明白的,就去問智者,然後盡心盡力、如理如法地做。

  

  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比如有人問路,要到某個地方。這時候不應該用左手或單個手指來指示。應該恭敬,有禮貌。父母衆生或有緣的衆生來問路,你應該面帶笑容,很有禮貌地告知。

  

  給別人遞東西也是如此,用左手遞是不恭敬的,應該是用右手或者雙手遞。要斷除對他人輕視或不恭敬的行爲,那麼如何斷除呢?面帶笑容,心裏歡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發自真心地這樣做。

  

  對方是宿世的父母,也是有緣的衆生,你心裏很歡喜,面帶笑容,滿懷恭敬之心,伸展右手指點道路。這種行爲會令人生起信心。克珠傑和賈曹傑是宗喀巴大師的兩大得意弟子。宗喀巴大師剛開始是學習薩迦派的,後來他自己創立了新的教派,就是現在的格魯派,也稱黃教。當時克珠傑和賈曹傑都是薩迦派的學者,是很有成就的人。他們到宗喀巴大師處是來辯論的,在尚未見到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就對宗喀巴大師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因爲他們見到了宗喀巴大師的侍者,他們問侍者“宗喀巴大師在哪裏”的時候,侍者沒有說話,而是到屋裏點燃了一柱香,然後特別恭敬地進行禮敬。他們看到宗喀巴大師身邊的人有這麼大的恭敬心,便斷定他是位大成就者。他們通過侍者的行爲,生起了無比的信心,沒有跟宗喀巴大師辯論,直接依止了宗喀巴大師,後來成爲宗喀巴大師的左膀右臂。

  

  侍者對宗喀巴大師有恭敬心,不敢用手來指宗喀巴大師所在處,而是點燃了一炷香,以香指處,這是何等的恭敬啊!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恭敬心。衆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若有人來向我們詢問,我們也應該這樣,很恭敬、有禮貌地指點。若只是在表面上做,沒有多大意義;若是能發自內心地這樣做,你才有真正的功德,而且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有些人對身邊的人總是不服氣,總覺得對方不如自己,自己是最聰明、最有能力的,這叫傲慢。如果一個人心裏有傲慢,這個人就不會有任何功德,因爲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

  

  作爲凡夫,我們怎麼會沒有缺點和毛病呢?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沒有毛病、缺點。所以我們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真正的修行。這樣的人才會有進步,才會有變化。我們無論是面對家人,還是面對其他任何人的時候,都應該看對方的優點和功德,看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心裏應該想“我的毛病和缺點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斷掉?”

  

  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功德,我們要看他們的優點和功德,不能只看他們的缺點和毛病。現在有些家庭裏,父母只看兒女的缺點和毛病,兒女也是只看父母的缺點和毛病,然後就互相指責和嗔怨。這樣的家庭怎麼能和睦呢?所以要互相恭敬。兒女要看父母的功德和優點,“若是沒有父母,我怎麼能生存呢?怎麼能長大呢?”父母也要看兒女的優點和功德。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所以都有功德,都有優點。尤其是夫妻之間,更應該多看對方的優點和功德。夫妻就是冤家,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剛才在外邊還很開心,一進家門,一看到對方,就開始生氣,心裏不愉快,愁眉苦臉的。你看到他的一舉一動時,心裏就不舒心,這就是“冤家”。盡管他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什麼,但是你就是聽不進去,就是看他不順眼,這就是“冤家”。有人還說:“我對別人挺好,但是對家人不行。”你對家人不行,才是真正的不行。你對別人好,那是裝的,只是在外面裝好人而已。你可以裝一時,但是在家人面前要裝一輩子,這個很難。你對別人好不叫好,這叫裝;對家人不好,才是真正的不好。因此,我們應該多看看對方的優點和功德,對彼此都會有利益和幫助,這樣家庭自然就能和睦。既然雙方走到一起,成立了家庭,雖說這也是暫時的,但是佛法裏講,這叫緣。我們一定要好好了這個緣。

  

  總之,我們在一切行爲當中都應當有恭敬、有禮貌。

  

  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僅僅爲了區區小事而打手勢,肩臂不能大幅度揮動,要稍稍搖動,輕輕出聲,要麼就彈指。如果爲了一點小事,就大聲喧嘩,在那兒揮手,別人看都是不莊嚴的,沒有威儀,所以這些行爲都是要斷掉的。

  

  這裏主要講的是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破壞他人的相續。若是通過你的行爲或言談舉止,讓他人生氣,進而生起邪見,這就是破壞他人相續。這是一個大乘行者必須要注意的。

  

  在小乘裏,尚且要求要斷除害他及害他因。一個小乘修行人不能有傷害他人的行爲,包括傷害他人的行爲之因都要斷掉。什麼是傷害他人的行爲呢?身業:殺生、偷盜、邪淫,都是傷害他人的行爲;口業:妄語、惡語、绮語、離間語,也都是傷害他人的行爲。殺生、偷盜都會傷害他人;邪淫也會傷害他人,破壞他人的家庭,破壞他人的感情;四種口業也對他人有傷害。這些都是徹底要斷掉的。傷害他人行爲的因是什麼呢?就是貪心、害心、邪見。這都是小乘要求的,一個小乘修行人必須要做到這點。

  

  我們現在都發了菩提心,都是大乘行者,我們不僅要斷除傷害他人的行爲以及傷害他人行爲的因,還要有利益他人的行爲以及利益他人的因。

  

  什麼是利益他人?

  

  不但不殺生,還能愛護、保護衆生的生命。我們放生或平時遇到一些小含生等動物,也要保護他們的生命,因爲對每一個衆生來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最珍貴的。對我們來說,自己的生命是很珍貴的;對這些動物來說,生命也同樣是最珍貴的。所以,我們要保護衆生的生命。佛法裏說衆生平等。爲什麼?因爲生命是平等的,都值得保護。有些動物比我們強大,我們就怕它們;有些動物比我們弱小,我們就把它捉過來殺了。這公平嗎?比如打蚊子,“啪”的一聲,一條生命就沒有了,這公平嗎?蚊子咬你,只是爲一頓飯;你打死它,失去的卻是一條命。你不想做布施可以,你可以不要讓它咬你,但是你不應該打死它。假如說今天你餓得不得了,那裏有一碗米飯,你偷偷地把它吃光了。結果主人來了,他很強大,把你抓過來,“啪”地一下打死了。你心裏一定會怨恨他的,因爲這太不公平了,不就是一頓飯,一碗米飯嘛,至于要你的命嗎?你肯定會怨恨他。蚊子也一樣,它也是有思想的,它也會怨恨你的,將來會找你的。你這樣殘殺衆生,它一般會變成餓鬼,然後來找你算賬。所以要保護衆生的生命,盡量不要故意殺害衆生,否則就是造業,將來要遭受果報的。

  

  不偷盜,做布施。自己盡量做布施,力所能及的去做就行了,不要有壓力。“是不是要布施了?難啊。”不難,佛沒有勉強你,你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就行了,這不難吧?多做布施,給自己積累福德。

  

  不邪淫,還受持戒律。能出家受戒,這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出家也沒事,你要受持好在家的戒——皈依戒、居士五戒等。

  

  不打妄語,說谛實語;不绮語,念佛號,念咒語;不惡口罵人,說悅耳語,說好聽的話;不離間語,甚至化解他人的怨恨。

  

  前面是身的叁種善業、口的四種善業,這些都是利益衆生的行爲。

  

  什麼是利益衆生的因?主要是指心(意),沒有貪心,有施舍心;沒有害心,有饒益心;沒有邪見,有正見。

  

  斷除傷害他人以及傷害他人的因,這是大乘、小乘共同要做的。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我們要斷掉傷害他人的行爲以及它的因,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有利益他人的行爲和利益他人的因。所謂利益他人的因,就是指施舍心、饒益心、正知正見。

  

  要保護他人的相續,盡量不要讓他人生起邪見,這樣自己不但能積累功德,還可以利益他人。平時我們講一些功德利益,不管是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還是放生的功德利益,大家也許當時看不到、得不到什麼似的,所以就有點不相信,但因果是不虛的,無論是消業,還是積福,慢慢地做,最後會徹底清淨業障、達到圓滿,不可能立即就會得到利益、功德,不可能立即就成就。什麼是修行?就是這樣慢慢地積累功德,慢慢地消除業障。猶如一面落滿灰塵的明鏡,如果慢慢擦,就會越擦越亮,最後就會徹底擦掉,徹底明亮了。

  

  有些人想得太簡單了,一聽說能消業,就認爲病應該立即就能好,如果看不到什麼效果,就會失去信心。這是不符合因果規律的。比如農民種莊家,春天時播種,秋天才可以收。哪有早上播種,下午就收獲的?哪有今天播種,明天就收獲的?因果有現世現報,有來世再報,也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才報的。

  

  善惡因果是不虛的,如果你造惡業了,就要遭受惡果。但是我們現在真的很幸運啊!我們有忏悔的方法,我們都懂得怎樣去忏悔。我們煩惱重、習氣重,經常造惡業、犯戒、犯錯誤,但我們通過忏悔可以忏掉。若是不忏悔,業障沒有清淨,將來一定要遭受痛苦的,這個果報是不會浪費的。現在社會上很多不信佛、不學佛的人,他們造了業,將來一定要感受果報的,一定要墮落的,即使得到了人身,也要遭受痛苦。但是我們遇到了佛法,有了忏悔的方法,我們通過佛法裏的這些方法,可以消除、清淨這些業障,將來就不用遭受痛苦了。那麼因果會不會浪費?不會的。比如一粒青稞種子,若是不去破壞它,它一定能長出果實;若是破壞它了,它就不能長果實了。它是有産生果報的能力的,你現在把這個能力破壞了,它就不結果了。同樣,惡業的力量通過善業破壞了,它就不結惡果了。

  

  我們行持善法,這個功德利益也是不虛的,但這也要靠積累,還要具足一些因緣,這時候它才會顯現這樣的果報。大家若一下子看不到結果,也許就會想:“我造業了,但是什麼事也沒有啊!”不能覺得沒有事,不能覺得安然無恙。“我做善事了,我做功德了,但是什麼也沒得到啊!”不能這樣失去信心。這些善惡業都不會浪費的。所以,無論是消業,還是積累善根、福德,大家都要堅持。有一天業障徹底消除了,善根和福德圓滿了,那個時候就見性成佛了,圓滿了,請大家相信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