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七)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醜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今天講睡覺的姿勢,晚上睡覺時的行爲也可以變成修行。睡覺的時候,心裏要保持正知正念,保持善念,保持清淨,守護心。睡覺的姿態,要做吉祥臥。若是隨便睡:臉朝下俯臥,容易産生嗔恨等煩惱;臉朝上仰臥,容易産生貪心等煩惱。有的人睡覺就像死亡一樣昏沈,有的人睡覺常做惡夢,第一是心裏不清淨,第二與睡覺的姿態有關系。睡覺的時候做吉祥臥,右側下臥,以足壓足,右手放在右耳下,左手伸在左腿上,頭朝北,臉朝西,這種姿態叫吉祥臥,也叫獅子臥。
以吉祥臥的姿態入睡,心裏容易産生善念,能保持一些正念;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以這樣的姿態趨入涅槃的,我們這樣睡覺,也可以憶念佛陀的功德。蓮花生大士也講過,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臨終中陰),若是能保持這種姿態,最起碼可以不墮落惡趣,能獲得人天的福報;若是還有一些其他更高的修法或者境界,能當下解脫或者成佛。我們也可以以此幫助其他衆生,比如一些家親眷屬或一些動物等,面對死亡或者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雖然他們自己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幫他們擺這種姿態,讓他們以這種姿態死亡或離開。
我們慢慢習慣了以這樣的姿態入睡以後,將來面對死亡的時候,不用別人幫助,自己就能保持這種姿態,這樣不會墮落惡趣。現在很多人都有各種不好的習慣,隨便躺著睡,有的趴著睡,有的仰著睡。但是這些不好的習氣都可以改掉,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改起來有難度,這就是習氣嘛!若是我們下決心改,很快就能改過來。若是習慣了以吉祥臥的姿勢睡覺,也是很自然、很舒服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一直保持這種姿態睡覺可能有難度,但是可以以這樣的姿態躺下,同時憶念佛陀的功德。偉大的佛陀就是以這種姿態趨入涅槃的。什麼叫涅槃?就是徹底息滅了煩惱,永遠擺脫了痛苦。佛通過修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我們應該憶念佛陀的功德,同時也可以發一下願:我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我要利用這個人身學修佛法,息滅一切煩惱,擺脫一切痛苦。憶念佛陀的功德,同時發心發願,這就是保持正念,睡覺也有功德,睡覺也是在修行。
若是沒有把握好姿態,容易引起煩惱,容易造業,所以睡覺的姿態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剛學佛的人,要保持這些威儀,通過這些,我們才能保持善念,保持正念。心善則一切善,心淨則一切淨,但是要保持善念、保持清淨的心態也是很難的。心和姿態都是有密切關系的,若是身體姿態沒有擺好,也影響心的清淨。
“正知並決志”:以這種姿態睡覺,然後把佛陀或上師觀在心間,這叫夢光明的修法,晚上做夢也可以變成光明。夢光明的修行有很多種,我們把佛陀或者上師觀在心間而入睡,這都是屬于夢光明的修法。
我們現在在夢裏都造惡業,經常做一些亂七八糟的夢、惡夢,說明心沒有保持清淨,此外與睡覺的姿勢也是有關系的。若是姿勢沒有擺好,也容易引起一些煩惱。如果你姿態擺好了,心裏這樣憶念佛陀或者憶念上師而睡,就不會昏沈、做惡夢等。
“覺已速起身”:一個修行人,可以將夜間分成叁個時段,初時修法,中間休息,最後時段裏也是要修行的。睡覺的時候,心裏要下決心:爲了行持善法、爲了修行要早起。心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樣到時間就會醒過來。比如,早上四、五點要起來修法等,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裏這樣下決心,或者這樣意念,早上就能准時醒過來。
前面講過,可以把晚上的時間分成初段、中間段、最後段叁個時段。初段和最後段是修法的,中間段可以休息。必須要這樣,不能“一睡睡到自然醒”。有的人太陽出來了,還在那兒呼呼大睡,有的人甚至睡到中午,這樣怎麼修行啊?若是你能把睡覺變成修行,把夢變成光明,有這樣的竅,、有這樣的修行,也可以睡。若是沒有,就不能睡太久,應該早起。養成習慣就好了,早上特別靜,對背誦、打坐,都特別有幫助。現在聞思班要背很多偈頌,如果早起背誦,特別容易背下來。大家要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時段精進學修。
根華仁波切在解釋裏講過:一天當作一世憶念。意思是,早上醒來的時候,想自己重新投生了;太陽出來的時候,想自己誕生了;上午的時候,想是自己的童年;中午的時候,想是自己的壯年;下午的時候,想自己已到中年;晚上的時候,想自己已經老了;臨睡的時候,想自己快要死了;睡覺的時候,想自己已經死了;進入夢境的時候,想自己進入中陰界了,第二天醒來的時候,想又重新投胎了。
我們要利用一生一世來行持善法,精進修持佛法。一生一世的過程還是有點長,但若是你把一天當成一世去把握,去精進修行,很容易把握,也很容易精進起來,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是有幫助的。
我們常說一生一世都要學修,但是總覺得:“今天還有時間,明天吧!”明天又覺得:“沒事,還有時間,後天吧”……這樣一拖再拖,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候,兩手空空。面對死亡的時候,只有你所積累的善根、福德才能幫助你、隨順你;其他都不會利益你。比如,你所積累的財富不會隨順你,你一分錢也帶不走,然後心裏還放不下。但是放不下也沒有用,還是被別人拿走了、分了!如果你有幾個兒女,他們就會在那兒搶你的東西,你在那兒不高興、生氣也沒有用,他們根本不會顧及你的感情,也不會管你這些事,這一切都沒有多大意義了。再如,你的兒女、親戚朋友在你臨終的時候也都不能跟隨你,無法幫助你。他們即使都圍繞著你,也沒有用,你還是要孤單單地離開這個世界,誰也不能跟你走。他們也是很無奈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兒女幫不了你,親朋好友也幫不了你。
臨終時,能幫助你、跟隨你的只有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你沒有積累善根,沒有積累福德,一拖再拖,沒有修好無常,死亡任何時候都是突然來的。若是你修好了無常,死亡在任何時候來都不是突然的,你隨時都有迎接或者面對死亡的心理准備,不會有任何畏懼。若是你沒有修好無常,到任何時候都一樣,死亡來得非常突然。即使你老了,到了八十歲,也是一樣,死亡會突襲你,你根本沒有准備。如果你自己沒有積累善根、福德,這個時候你很無奈、痛苦,但是也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不能一拖再拖,要把一天當作一世,這樣精進地修行。應該多積累點善根,尤其是在萬盞法會期間,無論是在修法組、供水組,還是在供燈組,都能積累無量無邊的善根與福德,真的,有的人好像不太明白似的。大家一定要珍惜這個機緣,這都是機會,要精進修行,別錯過了!
前面講的都是行住坐臥的時候要保持的威儀。心裏要保持正念,保持清淨;行爲也要保持威儀,盡量表法,讓衆生生起歡喜之心,否則容易傷害他人,也容易引起自己內心的煩惱,這樣是害己害他的。所以,言談舉止等這些行爲也都是很重要的。
子二、主要宣說修心:
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
“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關于菩薩的行爲,在經中進行了無量無邊的分類。佛在經中講了很多種菩薩的行爲,有很多菩薩戒,菩薩戒又分根本戒、支分戒,若是都要了解、行持,也是很難的。菩薩的學處無量無邊,但都可以總集在六波羅蜜裏。
“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對大乘經典裏講的所有這些行爲,如果都要了解、都要實行,是有難度的,但最根本的是修持淨化心地的行爲。保持心地清淨,發心清淨,這是最重要的。
這裏主要強調發心清淨,沒有自私自利。若是有自私自利,就是染汙,心就不清淨。大乘佛法裏講的就是沒有自私自利,然後在言談舉止上盡量地去表法,保護他人的相續。有些人認爲自己的心是好的,是清淨的,然後就不顧行爲,不在意言談舉止,這樣也是不行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放逸,這樣心是不會清淨的。心不放逸,才能保持清淨。若是心在放逸、散亂的狀態下,怎麼能保持清淨呢?所以要盡量保持威儀,在言談舉止上盡量表法,保護衆生的相續。當然也會有些煩惱粗重的衆生,我們再怎樣對他們,他們也會反感,會起煩惱,那也沒有辦法。
衆生的根基、意樂不同,所以攝受衆生應該有各種方便,應該有利益衆生的能力。我們說心地要清淨,也就是說要有智慧。有智慧了,心地自然就清淨了,自然就不放逸了。圓通靈活,隨機應變,這種能力叫智慧。不同的場合下應該有不同的表法,對不同的衆生應該有不同的接引方法,不能總用一種方法。因爲衆生有各種各樣的根基,各種各樣的意樂,所以我們要有善巧方便。
前面講了,對大部分衆生是要面帶笑容的,但是對少部分衆生就要示現憤怒、厲害。佛菩薩也是既有寂靜相,也有憤怒相。總是嘻嘻哈哈的也不行,該憤怒要憤怒,該嚴厲要嚴厲。表情上可以有憤怒,但是心裏不能憤怒。
對有些人直接講一些佛法或道理,能利益他;而給有些人講佛理或道理,他聽不懂,也不接受,但是如果跟他說些好話,有禮貌地對待他,他會很高興,甚至會跟你學佛;還有一些人就只能用嚴格、憤怒的方法才管用。
每個家庭都有孩子,管教孩子也應該用這叁種方式:對特別聽話的孩子可以講道理;給有些孩子講道理,也許他聽不懂,也不接受,但是可以表揚,可以獎勵;還有一種孩子,要嚴格管教,就得打。現在爲什麼孩子不好管呢?就是不敢打。
現在我們寺院裏也有很多小喇嘛,我們用什麼方式把他們培養長…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