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八)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八)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子一、精勤修學學處

  爲自或爲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我們無論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衆生,不管在何時何地,一切所作所爲必須要按照佛陀所說的學處精進學修,都應該不離佛的教言,不違背佛所講的這些學處。爲什麼呢?因爲佛所講的學處和教言是解脫成佛的唯一方法。我們無論是自己解脫、成佛,還是幫助衆生解脫、成佛,都要按照佛的教言去做,不能違背佛所說的這些學處。

  

  我們爲什麼皈依佛,而不皈依世間的天神呢?因爲雖然這些神仙有神通、神變,但是也解決不了煩惱,擺脫不了痛苦,更無法讓自己的福德和智慧達到圓滿,無法成就佛果。所以我們唯一皈依佛,而不能皈依其他的神仙、邪門外道。

  

  我們要想解脫、成佛,首先要明白什麼叫解脫、成佛。也許很多人覺得解脫、成佛只是宗教的一種說法,是佛法裏講的一種術語而已,和自己的生活、人生沒有什麼關系。其實,佛法講的就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人生。

  

  什麼叫解脫?就是永遠地解脫煩惱和痛苦,而不是暫時沒有煩惱和痛苦,這樣的境界和果位叫解脫。我們上學讀書、成家立業、辛苦工作等都是爲了擺脫煩惱和痛苦。但是,我們現在所想和所做的都是背道而馳的,不但擺脫不了煩惱和痛苦,甚至又增加了煩惱和痛苦。很多人都想自己辦企業或者有自己的事業。其實,人有這樣的追求和夢想是對的,但若是缺乏智慧,當你真正有了自己的事業時,你內心的煩惱和痛苦會更大。那麼,我們是不是不能成家立業了?是不是不能上學、工作了?不是,而是說我們必須具有智慧,這樣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都是快樂的。成家立業也是一樣,你可以成家,可以有自己的事業,若是你具有智慧,成家也快樂,有自己的事業也快樂,怎麼都是快樂的;若是你不懂佛法,沒有智慧,你內心的煩惱和痛苦會更大。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擺脫煩惱和痛苦,而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是背道而馳,給我們帶來的只有煩惱和痛苦。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皈依佛以後,要按佛的教言和要求去做。比如,佛教我們爲人處事時不能有自私自利,心量要完全打開,這樣去做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

  

  我們都想解脫,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解脫。解脫不只是在宗教裏講,也不只是佛教裏講的一種術語,講的就是我們的生活。而解脫的方法唯有佛才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按佛的要求去做。

  

  佛一共轉了叁次*輪,講的都是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佛就是引導你,開啓你的智慧,讓你明白真理。我們皈依佛以後,就要按照佛的要求和教言去做,這樣我們可以開啓智慧。只要有智慧,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

  

  爲什麼不能皈依世間的這些神仙等?因爲通過神通、神變解決不了煩惱和痛苦。解決煩惱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智慧。“佛”就是智慧。所謂“修行”,就是要修智慧;所謂“成佛“,就是要成爲具有智慧的人。內心的智慧圓滿了,這叫成佛。我們的身體狀況不用改變,當我們內心的智慧圓滿了,我們就成佛了。

  

  人爲什麼總是煩惱和痛苦呢?就是因爲缺乏智慧。若是有智慧,有錢、沒錢都一樣,有家、沒家都一樣,怎樣都是開心、快樂的。若是沒有佛法和智慧,無論怎樣都是痛苦。有錢痛苦,沒錢也痛苦;有家也痛苦,沒家更痛苦,因爲感覺很孤獨。人都是這樣的。

  

  我們還會爲自己的痛苦找很多的理由和原因,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和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具有智慧,所作所爲都不應該離開智慧。如果你離開了智慧,給你帶來的就是煩惱和痛苦;如果你不離開智慧,給你帶來的都是快樂和幸福。

  

  因此,我們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要離開佛的教言,不要離開智慧,包括我們的行住坐臥,以及一切的一切。

  

   我們在安坐、行走、吃飯或喝水、睡覺的時候應該怎樣想、怎樣做,這些內容在前面已經講過了。若是我們按照佛的教言去做,就沒有離開正知正見,沒有離開智慧,這樣你的內心就不會有煩惱,一定是快樂的。之所以說我們的所作所爲不能離開佛的教言,就是這個原因。一旦你離開了佛的教言,結果就是煩惱和痛苦,這是很確定的。

  

  我們現在始終脫離不了煩惱和痛苦。目前我們所感受和覺察到的還只是一些粗大的痛苦和煩惱,而對那些細微的煩惱和痛苦根本覺察不到!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中輪回,已經遭受了無窮無盡的痛苦,現在已經麻木了!就如同燒熱地獄的衆生,他們在感受痛苦時,當被獄卒們拿著熾熱的鐵錘擊打頭部而昏迷過去時,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幸福、最輕松、最快樂的時刻了!因爲他們平時所遭受的痛苦太嚴重了,所以當被擊昏而感覺不到這些苦時,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了。同樣,現在我們稍微有一點點福報和快樂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覺得自己很快樂,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福報和快樂。

  

  你看,現在有些人經常說:“我沒有什麼事啊,我很快樂啊!”有些人還洋洋自得地覺得:“我太有福報了!我不用照顧家人,家人照顧我;我不用照顧老公,都是老公來照顧我!”因爲你把這些當作了“幸福”嘛,所以覺得自己很有福報似的;當家裏不缺吃,不缺穿,稍微有一點點受用時,就覺得自己很有福報似的。實際上,這些不是福報,不是真正的快樂!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行苦、苦苦、變苦叁大根本苦,這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但是我們覺察不到,把這些都當成快樂,當成福報了。

  

  我們這些凡夫就是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其實,世間的福報不是福報。以我們擁有的世間的財富、權力、神通神變等爲例,若是有智慧的攝持,這些福報都會變成無漏的福報,這才是真正的福報;若是你沒有智慧的攝持,這些智慧都是有漏的,都屬于世間的,都是無常的,不離痛苦的本性,所以都不是真正的福報。

  

  衆生能認識苦、覺察苦,這是很難的。如果你真正能認識到苦、覺察到苦,這叫開悟,這樣就能見性。佛第一轉*輪的時候,首先講的就是苦谛,也就是告訴大家要認識苦,要了知苦。既然世間都是痛苦的,怎麼還要了知苦啊?雖然世間不離痛苦的本性,但是大家都沒有認識到。我們到現在還沒有生起出離心,到現在還沒有真正下決心解脫,就是因爲還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苦,還沒有覺察到真正的苦。若是你真正認識到了苦、覺察到了苦,你一定會求解脫的,一定會有出離心的。

  

  我們學佛修行,認識苦是最基本的,這是剛開始所要修持的。彌勒菩薩講: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五趣”就是指六道。“不淨室”指的是公共廁所。你在公共廁所裏找最幹淨的地方聞一下,根本聞不到香味。以這個比喻來說明六道裏也沒有一處安樂,包括天界。很多人想知道家人去世後的去處,若有人說“沒有事,挺好的,升天了啊!”就覺得太好了。其實,升天有什麼好的?也離不開痛苦的本性。在人世間,很多人都很羨慕明星、崇拜明星,甚至自己還想當明星。其實,明星也離不開煩惱和痛苦,他們的內心更煩惱,人生更不自由。天界、人間等六道都不離痛苦的本性,一處也沒有安樂,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要擺脫煩惱、痛苦,了脫生死,了脫輪回,怎麼辦?這裏指的是一般的生死,都是由業力牽引的,生與死都不離輪回,生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死也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死亡並不是如燈滅,而是要重新投生,所以都是輪回。其實,生死是一體的,生既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是一個舊生命的結束;死既是舊生命的結束,也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前幾天有人問雞和蛋的關系:“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既不能說先有雞,也不能說先有蛋。輪回就是如此,無始無終。如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是說不清楚的,已經遠離了言思,是已經超越的,這叫勝義谛。

  

  一般而言,死是生命的結束,生是生命的開始,這樣講也可以,但這是一個很粗大的現象。若是再進一步細致的講,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二者是一體的。你抉擇到最後,那就是一刹那當中生滅,若是有過程,根本是不成立的。那麼,生死怎麼能是一體的呢?那是生,還是死呢?這是矛盾的吧?在我們的言思裏,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在諸法的實相當中,無論是空性,還是緣起,都是不矛盾的。

  

  這些都是超越我們的言思的,所以不要過度地去思維和計較,否則容易生起煩惱。若是過度分析、計較和分別,就會生起煩惱,生起分別念。我們的語言和思想的範疇都是有分別的。其實,我們若是再仔細研究、仔細分析的時候,就說不清楚了,這個時候已經超越了,不能再分別。若是你繼續去分別、執著,就是錯誤的。

  

  對有些事,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思想進行說明、分析;但是有些事是超越的,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不可喻的。比如,我們通過邏輯、推理抉擇勝義谛,最後只能抉擇到相似的,不是真正的。因爲真正的實相已經遠離了言思,沒法說,沒法想。凡是屬于言思的範疇,都是世俗谛,不是勝義谛。勝義谛是超越的,是遠離言思的。所以我們現在只研究佛理,只明白這些道理是不行的,一定要實修實證。

  

  勝義谛是要通過戒律和禅定來證得的。首先要受戒,相續保持清淨。此外,還要有禅定,心不散亂。通過定才能産生慧,才能真正領會勝義谛,才能真正證悟勝義谛。這時,如同啞巴吃糖塊一樣,他知道糖塊的味道,但是說不出來。

  

  我們通過修行,通過定學的功德,最後才能産生慧學的功德。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心定不下來,沒法安住。若是自己守戒守得不好,叁…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