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不清淨,這個心能定下來,能靜下來嗎?不可能的。只有相續清淨了,你這個心才能定下來;心定下來了,才能産生智慧。當你真正領悟、證得勝義谛時,就如同啞巴吃糖塊,雖然說不清楚,但是自己心裏很清楚。現在有的人問:“我是不是已經開悟了?是不是已經見性了?”你若開悟、見性了,還用問嗎?這是你自己內心的覺受,像啞巴吃糖塊一樣,這是自己最清楚明了的,還用問我嗎?你現在還要問,就說明你還是沒有開悟,還是沒有見性,還要繼續努力。
很多都是超越的,所以大家不要自作聰明,覺得自己很懂邏輯,推理的能力很強,只通過自己的邏輯去做推理,遇到不明白或者想不通的,就開始懷疑了。不能這樣!佛說,依智不依識,真正想通達無礙,就要靠智慧,不能靠知識。知識是分別的,智慧是不分別的、平等的。靠智慧才能真正通達諸法的實相,否則是不可能的。
六道輪回裏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什麼是六道輪回?就是由業力的牽引,在六道裏不自由地流轉,這叫六道輪回,這是痛苦的。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身處人間或地獄等六道裏,但是他沒有業力的牽引,他不是不自由的輪轉,這是不是六道輪回?不是。他是不是也有痛苦?沒有。這就如同《普賢行願品》裏所講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運行,但是它不會住在空中;蓮花雖然是從水裏長出來的,但是它不沾水。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些佛菩薩、大成就者們爲什麼在六道裏呢?所謂“佛法不離世間”,盡管他們都在六道裏,但是他們不屬于六道輪回,因爲沒有業力的牽引。他們是怎麼來的?是以悲心和願力而來的。這個悲心是自己發的,這個願是自己發的,所以他們是自由而來。
大家總說:“我要自由,不自由是苦。”不自由的確是痛苦的,而六道輪回就是不自由的。若是擺脫了輪回,擺脫了煩惱,擺脫了業力,你就自由了。你在六道中輪回,有業力的牽引,有煩惱在控製,還能自由嗎?不可能的。煩惱在控製你,當貪心一上來,你沒有自由了;當嗔恨心一上來,你沒有自由了;當嫉妒心一上來,你沒有自由了;當傲慢心一上來,你沒有自由了。此外,還要受到業力的牽引。“我要找一個好伴侶,我要找一個好工作,結婚了以後我要幸福,我爲了幸福要生個孩子。”自己想得都很美,但是結果往往都是相反的,這些都成爲痛苦的因,越來越不自由,越來越不幸福,這就是業力的牽引。
佛菩薩再來時也是自由而來的,看看自己的所化衆生在哪裏,應該靠什麼樣的父母在人間投生,都是有選擇的,人家是這樣選擇來的。他們也是有任務的,完成任務以後,想走就可以走。他們來去都是自由的。
而我們這些凡夫,來去是不自由的。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給大家講講中陰界的內容。我們投生的時候,都是由業力的牽引,是不自由的。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生了,那時顯現的就是自己現在所喜歡的景象。你投胎的時候,若你喜歡花園,在你面前就會顯現一座美麗的花園,“我要到那個花園看看。”然後就投胎了;若你喜歡超市,這個時候可能顯現的就是一座超市,自己要進去看看,然後就糊裏糊塗地投胎了。你當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投胎了。
若投生爲人,長大以後,都想上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但是結果往往是相反的,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都是痛苦。成家立業的時候也是如此,“我要成家!我要找個什麼樣的人。”心裏想得很美,但結果往往又是相反的,根本找不到這樣的人,沒辦法,只能湊合。生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我要生一個特別聽話、特別聰明的寶貝。”把孩子生下來以後才發現哪有那麼好啊?尤其是現在,盡管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壓力特別大,負擔特別大。爲什麼?這都是業力,逃避不了的。以前每家孩子多,好幾個人來討債,而現在是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來討債了,那肯定是受罪的,所以你自己心裏要有數,生孩子之後肯定要受很多罪,肯定要付出很多。但是也沒有事,我們都是大乘行者,勇敢一點兒,這都是該還的債,該了的緣。
六道裏只有痛苦,沒有安樂,都是不自由的,都是受業力的牽引。我們現在若是要擺脫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自己要具有智慧。所以,不能離開佛的教言,不能違背佛所講的學處。爲什麼要按照佛的教言?爲什麼不能違背佛講的這些學處?這不是在要求或指示你什麼,而是因爲這是擺脫煩惱和痛苦的唯一方法。真的,如果你按佛的教言去做了,你的內心就有智慧了,無論何時何地,你都不會煩惱,不會痛苦。若是你不按佛的教言去做,你的內心就沒有智慧,無論何時何地,做任何事情,都擺脫不了煩惱和痛苦。
子二、修學多種知識: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作爲一個大乘佛子,若是有條件,有能力,要學修世出世間的一切學處,比如大五明、小五明這十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
大家應該盡心盡力地學修世出世間的一切學處。比如佛法,有些人信佛、學佛很多年了,但是卻不通佛理。你要學習四續五論,精通顯密經續。顯宗是“經”,密宗稱“續”。“四續”是指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五論”指戒律、般若、因明、俱舍和中觀。我們去年開始講五部大論,中觀的論著中講了《定解寶燈論》、《中觀根本慧論》,其他的還沒有講。戒律也講了一點,最近在講《叁戒論》。
你精通了顯宗、密宗的教理,才有分辨和取舍的能力。自己要能分辨出是小乘裏講的,還是大乘裏講的,是顯宗裏講的,還是密宗裏講的。比如,現在受持了別解脫戒,這是小乘裏講的戒律;又受持了菩薩戒,這是大乘顯宗裏講的戒律;又受持了密乘戒,這是大乘密宗裏講的戒律。你應該了知如何取舍這些戒律,有些情況下以別解脫戒爲主,有些情況下以密乘戒爲主,有些情況下要鑒別。如果你什麼都不精通,怎麼分辨、取舍啊?你們都有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能力,應該多學點兒。
你只有精通顯密佛理,才能生起堅定的信心,這是不會動搖、變化的。即使今天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說自己以前講的因果、輪回,空性、緣起等都是假的,你也不會相信。因爲這些都是真理,都是事實,都是實相啊,只能這樣講。即使釋迦牟尼佛自己說這些是假的,我也只會想“佛陀之所以這樣說,肯定是有密意的。”你只有精通了顯密一切佛理,才會生起真正的堅定不疑的信心。無論社會、人類變成什麼樣,哪怕是天塌地陷,自己內心的信心也是不會變的,這叫堅定的信心。
大家還應該學修世間的這些學問,但都不能是爲了自己學。你們現在學這些世間的技術,都是爲了自己:“我要找一個很好的工作,我要好好享受生活。”大家不能這樣想。你可以學這些知識和技術,但是不能爲了自己,必須要發菩提心。“我不能成爲社會的垃圾,我一定要爲社會、爲人類做出貢獻,我一定要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要拯救社會,我要奉獻社會。”若是能這樣想,就是有菩提心的攝持。
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一個佛子,就應該多學,比如世間的各種語言、文字、技術等,但是必須要有菩提心的攝持。爲什麼要求一個佛子、一個大乘修行人要學這些?這都是爲了利益衆生、攝受衆生而學的。
我們現在無論是學習佛法,還是學習世間的這些學問,都應該好好發心。學的時候好好發心,願學成之後成爲利益衆生的工具。你發心用這些學問、知識、技術去利益衆生、接引衆生,這樣你出去學跳舞、打遊戲等等,都是可以的。你打遊戲不是爲了玩,而是爲了接引衆生。有些衆生特別喜歡玩,你爲了度化他,也可以先陪他玩一玩,但是不能跟他一起混。比如說家裏小孩子特別愛玩,你也可以陪他玩,然後慢慢地引導他,逐漸讓他學修佛法,讓他明白這些道理,他自己明白了以後,自然就不玩了,自然就不會浪費自己的生命了。
我們利益衆生也需要有善巧方便。比如,你們照顧家人、管教孩子時,也應該有各種善巧方便。你不能一味地溺愛、喜歡,還要有善巧方便,讓他健康地成長。小孩子不懂事,他自己沒有什麼主見,都是要靠大人引導的,所以大人應該好好地管教孩子,軟的措施和硬的措施都要有。有些父母太溺愛孩子了,碰都不敢碰,打也舍不得,怕爆炸了似的,你就這樣慣著吧!真的,將來一定會很痛苦的。作爲家長,管教孩子也是饒益衆生,既然你想讓他健康成長,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益的人,你就要用智慧,應該有善巧方便啊!我們寺院培養小喇嘛也是這樣的,寺院、道場是佛菩薩的加工廠,這裏要加工菩薩、佛,所以把這些孩子聚集起來,我們也希望他們將來都成爲佛子,都成爲弘法利生的人才,所以要有善巧方便。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能跟著他犯錯誤啊!你們這些家長經常跟著孩子犯錯誤,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還跟孩子學,大人都變成小孩子了,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又生氣。你自己看看,是不是這樣的?應該是小孩子跟大人學,不應該是大人跟小孩子學,你已經顛倒了,知道嗎?
無論學什麼,都要發願,這非常重要。以前我到漢地學漢語的時候,我經常發願。我學漢語的時候已經叁十多歲了,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漢人,連一句漢語也不會說,學漢語的過程也是很艱難的,但是我真的發願了:若學會了漢語,可以用來利益衆生,以講經說法的方式利益衆生。真的,願力不可思議。我是個凡夫,沒有什麼能力,雖然普通話說的不好,但是我以漢語給大家傳講佛法,也利益了無數衆生。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我所講的是佛法,也是智慧啊!所以大家若是能學,一樣能得到利益。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誰能聽進去,誰就是受益者。
你們現在學什麼時,也應該好好發願,將來都能用上。現在的學生在學校裏學了很多的知識和技術,但是大學畢業了、研究生也讀完了,連工作都找不到,兩叁年後就把在學校學的東西忘得一幹二淨了,最後成爲社會的負擔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自己沒有好好發願。大家應該發自內心地發心、發願:“願我所學的這些東西都能成爲利益衆生的一種方便。”如果這樣做,將來你們所學的這些知識都能用上,而且一定能利益和幫助很多衆生。
我們學修佛法也是如此,無論是學五部大論,還是學佛學知識,都要發願爲了接引衆生、度化衆生而學,這樣將來都能用上。
願力不可思議,大家不要靠別的,只靠願力。願要清淨,不能有私心雜念。我當時發願的時候,也是很害怕的,怕有私心雜念,所以我發願說:“祈請上師叁寶加持于我,相續中不要生起刹那的自私自利。”我就是怕自己生起自私自利的心,這樣願就不清淨了,就有染汙了。你們現在有時也發願,但是裏面有染汙,有自私自利,所以願不清淨。願若不清淨,就沒有力量。有些人發願完全是模仿,這樣更是假的;有些人稍微有一點點信願,裏面也有願力,但是摻雜了別的東西,不是純的,也不是真的,就沒有力量。所以發願要發清淨的願,這樣才有力量。
我們學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和學處時,一定要好好發願。並不是必須都要學,在有條件、有能力的情況下,盡心盡力地學。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雲:“若未通五明,聖者不成佛,爲製服攝他,自知而學之。”若是你不精通五明,不精通這些世出世間的學問,即使是登地的菩薩,也很難成佛。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作爲大乘修行人,若要利益衆生,就要有各種能力、學問,通過這些來接引衆生,利益衆生。如果能盡力地學這些世出世間的學問和知識,自然就能成爲大福報之人。一個廣聞博學的人一定會有福報的,怎麼能沒有福報呢?所以,大家要多學世出世間的這些學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