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癸二(破嗔輕侮我等叁者)分叁:一、輕侮等無害故不應嗔恨;二、不應嗔成爲利養之違緣者;叁、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子一、輕侮等無害故不應嗔恨: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
于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
所謂的這些怨敵等衆生輕視、侮辱和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裏會生嗔恨心。其實,對方無法通過輕視、侮辱等行爲傷害我們,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害。若是對我們有真正的損害,也許我們會起嗔恨心,想消滅他們。但是仔細觀察,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當時爲什麼會生起嗔恨心,甚至想以牙還牙、消滅他們呢?主要是認爲他們的所作所爲對我們有極大的損害。其實這都是因爲我們沒有仔細觀察,也不明事實真相的緣故。我們若是以智慧去觀察,真正能明白事實真相,就會知道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害,也就不會生起嗔恨心了。
若是他們對我們有損害,所損害的或者是心(精神),或者是身(物質)。實際上,無論是心識還是肉身,都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害。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因爲心是沒有形體的,即使這些所謂的敵人拿棍棒或刀等兵器來加害我們,都無法能夠損害它。
在《寶積經》中,佛跟迦葉尊者說:“此心者,于外不隨有,于內不隨有,二者之中不隨有,若遍尋之無有可緣也。”心于身內、身外、二者之中都不會存在。若仔細觀察,心髒不是心,大腦不是心,心是找不到的。心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若是說心存在,也是以無處不在的方式存在。若是說心不存在,通過我們的觀察量去觀察,去找它的本體是找不到的。我們站在本體的角度來講,心是不存在的;我們站在世俗谛、顯現的角度來講,心是無處不在的,哪裏都有。其實,我們見聞覺知的這一切都是心。
心沒有固定的位置,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因爲心是這樣的一種法、一種東西,所以無論通過何種方法,它都不會有任何毀壞,不會受到任何傷害。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有的人認爲:由于心貪愛、執著身體,身體是能夠以痛苦加害的,傷害身體的同時,心也會受到毀壞、傷害,身心都會受到損害。
這主要是因爲自己貪愛、執著。若是不貪愛、執著身體,對身體進行加害的時候,心不會痛苦的,對心不會有毀壞,不會有傷害的。
貪愛、執著是因爲我們無明愚癡。我以前也講過,心相當于遊客,身體相當于旅店,這就是心和身的關系。你作爲臨時的客人,不執著旅店,對你來說不會有什麼損害。同樣,若是自己不去貪愛、執著身體,心不會受到損害。
當有人對身體進行加害的時候,爲什麼我們的內心有疼痛、痛苦?這是因爲貪愛、執著身體導致的。若是不去貪愛、執著身體,不會有這些痛苦。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越執著,對你的傷害就越大。所以,一切顯現都不會束縛我們,也不會傷害我們;執著才是束縛,才會造成傷害。
對身體進行加害的時候,內心貪執身體,所以煩惱痛苦。爲什麼內心受到了傷害?因爲無明,然後執著身體,執著這些法,才導致受到了傷害。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對方輕視、看不起我們,說一些粗語、卑鄙的語言,還有惡口罵人,或者說一些不悅耳的話題的,這時我們心裏也會生起嗔恨,並爲之痛苦。
“于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其實,別人有輕視的態度,說一些粗語、卑鄙的話題或者惡口罵人時,對你的身心都沒有任何直接的傷害。內心何故會生起嗔恨?
若是沒有真正放下,沒有這樣的修行或境界,當敵人直接對你的身體進行加害的時候,比如拿刀或者兵器砍啊、殺啊、打啊,也許對你的身體有一些損害,你的身體肯定有疼痛的感覺,你的心裏肯定會很不愉快,甚至很痛苦,但這是你內心的執著造成的。如果你不執著,就不會有這些損害。但是,這裏主要講的是語言的輕視、侮辱。這些語言的侮辱,不用說對心,對身體都沒有任何損害,那你爲什麼還這樣嗔恨?爲什麼心裏還感到痛苦呢?
這些話僅僅是不悅耳或者無聊的一個話題,就是一個態度而已,對你的身體沒有任何損害,對你的內心也沒有任何損害,但是你仍然會嗔恨、痛苦,其實這是你不明真相導致的,不是因語言的侮辱引起的。
謂他不喜我,然彼于現後,
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謂他不喜我”:也許你會說:對方輕視我、說一些不悅耳的話或者誹謗我,雖然對我的身心沒有什麼傷害,但是這樣的態度造成周圍的人慢慢就不喜歡我、不理我了,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也是我不願意接受的,所以我嗔恨,我不樂意接受。
“然彼于現後,不能毀損我”: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有人不喜歡你,不會影響你的解脫或成就,也不會影響你的福德、功德的圓滿,所以對你沒有任何影響。
你周圍有些人不喜歡你或不理你,其實對你也沒有什麼影響,對你也沒有什麼損害。若是自己真正能做自己的主宰,不做煩惱、業力的奴隸,自己能好好地如法修行,能斷惡行善,就能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
世上有喜歡你的,也有不喜歡你的;有想理你的,也有不想理你的。這都沒有什麼。既然有贊歎的,就肯定有誹謗的;既然有喜歡你的,就肯定有討厭你的。其實,無論是喜歡、贊歎還是誹謗、討厭,跟你沒有太大的關系。我們不會因爲他喜歡我而得到利益,也不會因爲他討厭我而受到損害。也許你有所擔心,“若是他贊歎我,我可能就會好一些;若是誹謗我,就會影響我,我就會不好。”這些都不會發生。我們的命運和這些衆生的所作所爲是沒有關系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要斷惡行善、如法修行,以這種方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所謂的贊歎和誹謗,對你的成就沒有什麼影響。你最終成就佛果的時候,可能身邊有很多贊歎你的,也會有很多誹謗你的;有很多喜歡你的,也會有很多討厭你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既有很多贊歎他的人,也有很多誹謗他的人,比如很多外道、世間的人都誹謗、指責佛陀。在佛身邊,有很多喜歡、追隨佛陀的人,但是也有很多討厭、遠離佛陀的人。我們成佛時,也會有這種情況。
大家不要在乎和執著這些。一切顯現法都是相對法,都不離相對的真理,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佛講過,哪裏有吉祥,哪裏也有不吉祥;哪裏有佛,哪裏也有魔。就像我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有人認爲好,但也有人認爲不好。我們的心情有順心如意的時候,也有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不順心、不如意都是很正常的,這才叫圓滿,所以沒有必要煩惱。
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都是很正常的。大家到一個道場或者親近一個僧團時,會看到很多如法的,心裏就很歡喜;也會看到很多不如法的,心裏就很厭惡。其實,這都是自己的問題,所有的顯現都是正常的。沒有魔就沒有佛,有魔才有佛。若沒有惡,哪來的善?有惡才有善。有好的,肯定就有不好的;有贊歎的,肯定就有誹謗的。這些都是相對法,所以沒有必要太執著。一切都視作正常,當你的心不隨境轉,不被這些外境動搖的時候,你就成就了。在一切順境、逆境、好事、壞事當中,心都如如不動,保持一個平靜的狀態或本具的狀態,這叫成就。若是想一切都如意、順心,在哪裏都不可能有這種情況,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其實都是你自己內心的問題,都是你自己分別、執著造成的。你覺得這個好,就喜歡;你覺得那個不好,就討厭;覺得這個有功德,就喜歡;覺得那個沒有功德,就不喜歡。其實,無論是佛還是衆生,都是我們修行的所依,都是我們修行的對境,都應該恭敬,都應該是平等的。 本論裏也講過,若只敬佛,不敬衆生,這是錯誤的。可能我們會看到一些好的,也可能會看到一些不好的,但你要知道這些都是自己在分別、執著,都是自己的問題。無論好,與不好,都是無常;無論善與惡,都是如幻如夢,都沒有什麼。
“何故厭譏毀?”若是自己不去分別、執著,這些所謂的不喜歡、不理你,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會有任何的毀壞或損害。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討厭、譏諷、诋毀他們呢?如果我們以牙還牙,討厭、譏諷、惱害他人,那是凡夫的境界,是凡夫所作的行爲。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智者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命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改變命運要靠自己,和這些衆生沒有太大的關系。這些對境都是所依,關鍵取決于自己如何利用它。若是沒有利用好,就是造業的對境,下地獄的因;若是利用好了,就是成就的助緣,是解脫的因。
大家管好自己、改變自己,就OK了。無論他人喜歡你,還是不喜歡你,無論他人理你,還是不理你,都無所謂。有的人覺得別人不理自己了,心裏就不舒服;要是別人都喜歡自己,心裏就很高興。其實沒有什麼,喜歡是暫時的,不喜歡也是暫時的,理你是暫時的,不理你也是暫時的。
大家在寺院,尤其是在道場裏,彼此保持不近不遠的距離,這種關系是最好的。有的人剛開始關系走得太近了,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不分彼此似的;過幾個月、幾年就不行了,這樣是不好的。有的人自己習慣一意孤行,根本不會順從大家,不會圓融大家,這也是錯誤的。彼此關系不近不遠,既不太遠,也不太近,這是最好的。
你是墮落,還是解脫,是圓滿,還是毀壞相續和功德,都取決于你自己,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子二(不應嗔成爲利養之違緣者)分叁:一、嗔罪嚴重;二、利養無有實質;叁、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醜一、嗔…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