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叁(破嗔怨敵作四善者)分叁:一、破嗔贊譽怨敵者;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叁、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
癸一(破嗔贊譽怨敵者)分叁:一、堪爲自樂之因故當取受;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舍棄;叁、宣說迷亂取舍之理。
子一、堪爲自樂之因故當取受: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當有人贊歎這些怨敵時,我們心裏就不高興,甚至生起嗔恨心。這是不應該的。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當有人隨喜、贊歎怨敵的功德時,這些隨喜者及贊歎者的內心是歡喜的、安樂的。
當所謂的怨敵有了功德,做了一些善事的時候,有人會隨喜、贊歎,無論是這些怨敵,還是隨喜、贊歎的人,內心裏都充滿了歡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的心:“爲什麼自己不去隨喜,不去贊歎呢?”若是我們也去隨喜、贊歎,我們的內心也會歡喜、快樂。
在大家都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爲什麼卻讓自己的內心不愉快、痛苦呢?這是以他人的功德、以他人的歡喜讓自己煩惱,讓自己痛苦,這是不明智、不應該的行爲。這個時候,我們自己也應該歡樂起來。但是恰恰相反,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裏卻生出了嫉妒、嗔恨,令自己煩惱、痛苦。所謂“自尋煩惱”“自找痛苦”,我們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這樣産生的,沒有人讓你煩惱,也沒有人讓你痛苦。
實際上,我們心裏的嫉妒或嗔恨根本無法傷害到這些所謂的怨敵。如果他們自己有功德、福報,即使我們再嗔恨、嫉妒,都無濟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當有人看到或聽到這些人得到了福報或做了功德的時候,心裏就會歡喜、贊歎,即使我們不願意,甚至想阻止,也是很難的。若他人真正生起了歡喜心,真心地想贊歎,我們再想阻止,也是無濟于事的。
這個時候,我們嗔恨、嫉妒,甚至去阻止,去誹謗、說一些壞話等,這些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自己煩惱。自己內心生起煩惱,還能有快樂嗎?只會讓自己痛苦而已。爲什麼佛說我們是愚者呢?所謂愚者,就是愚癡、無明的人。
誰不想歡喜?誰不願意獲得快樂?當所有的人都在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爲什麼要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呢?若是一個智者、一個明白真相的人,這個時候應該也隨喜、贊歎,讓自己的內心也快樂起來。這樣,自己既不會造業,又能積累功德。之所以隨喜有非常大的功德,就是因爲它很難做到。若是真正做到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功德,自己在積累功德,同時內心也是快樂的。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若是自己也可以隨喜、贊歎,那麼內心也會快樂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快樂,沒有罪業。
我們在得到一些所謂世間利益的時候,也許內心也會快樂,但這是暫時的,而且在快樂的同時,也在造業。但若是在看到、聽到對方有功德或者得到福報的時候,你能真正地隨喜或贊歎,不僅能令內心得到了快樂,而且只有功德,不會有任何罪過,不會造惡業的。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你以此獲得歡樂,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都高度贊許的,這也說明這些快樂沒有罪過,只有功德;只會積累善根,不會造惡業的。若你自己能真正發自內心的隨喜、贊歎,對方或身邊的衆生也了知“這個人度量這麼大,有這麼大的功德”,自然會對你生起信心,會跟著你學修。所以,這也是攝受衆生、攝受弟子的一個非常殊勝的方法。
如果你嫉妒、嗔恨別人,身邊的衆生知道“這個人嫉妒心、嗔恨心那麼強”,他所發現的和感覺到的都是你的過失、罪惡,這樣不可能對你生起信心,即使剛開始對你有信心,但是後來也會退失信心的。
在世人看來,這些怨敵都是你的競爭對手或仇敵,頻頻跟你做對、攀比,如果你能夠放開心量,尤其能發自內心地贊歎、隨喜他們的功德,那麼身邊的衆生也會知道“這個人有這麼大的度量、功德”,自然會對你生起信心,會跟你學佛修行。
如果能這樣做,你所得到的這些歡樂無有罪過,只有功德;諸佛菩薩也對此高度贊歎;也會令身邊的衆生對你生起信心,成爲攝受衆生的殊勝方便。
子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舍棄: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當我們的這些敵人有功德、得到福報的時候,若有人隨喜、贊歎並因此獲得快樂,我們因此而不願意、不能忍受,甚至生起嗔恨心。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如果我們爲此而生氣、不高興,這是不應理的。此處是以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付給員工或仆人薪水也會令對方快樂,那麼也應該剝奪不給。這樣一來,他們會不高興,繼而抱怨你,不好好幹活,這樣就會影響、毀壞你眼前的事業,令你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時,你因爲傷害人、造惡業,來世還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令你失去來世的利益。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在就不敢拒付薪水、虐待他們。
同樣的道理,有人隨喜、贊歎這些怨敵,他們心裏充滿快樂,如果這時你影響他們,他們也會不高興的,甚至會傷害你,你會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時,因爲你生起嗔恨心、傷害這些衆生,來世還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
我們現在不敢虐待和得罪我們的員工等,否則後果不堪想象。同樣的道理,如果怨敵得到了利益,有人贊歎並因此獲得安樂,若你去阻礙、傷害這些衆生,也會得報應的,會令你失去今生和來世的一切利益。所以,不應該嗔恨、嫉妒、阻礙或者傷害這些衆生。
子叁、宣說迷亂取舍之理: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當別人贊歎我們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希望對方也能獲得贊歎我們功德的快樂。而當他贊歎別人功德的時候,我們爲什麼不喜歡他獲得贊歎別人的快樂呢?
若是有人贊歎我們的功德,對方內心有歡樂,這是我們喜歡接受的,我們希望對方也有這樣的快樂。但是,若有人發自內心地贊歎怨敵的功德時,內心一樣也會有快樂,爲什麼我們卻不能忍受,也不希望這樣呢?
如果我們是真正希望他人獲得因隨喜、贊歎而帶來的這種快樂,那麼在他們贊歎其他人,尤其是我們的怨敵時,我們應該一樣能接受,並且希望他們有這樣的行爲,並因此獲得內心的快樂。但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做的,這說明我們還是自私的嘛!
爲什麼我們希望他們好?因爲他們贊歎了我們。但是,這並不是真正希望他們好,因爲這裏面有分別、執著,有自私的成分。如果自己是真正希望他們好的話,應該也希望他們贊歎包括怨敵在內的其他人,並且願他們因此而獲得快樂。我們自己要仔細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做的?如果不是,就說明我們還是自私。這都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大家要明白。
癸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我們已經進入了大乘佛門,已經發了菩提心。我們發願,希望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安樂。我們爲什麼要成佛?成佛是爲了救度衆生,讓這些衆生能獲得安樂。這就是我們當初的發心,我們當初發菩提心就是這個目的。
發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即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我們希望: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安樂,一切衆生都能遠離痛苦。我們發願: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安樂。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我們發了菩提心。之所以要圓成佛道,就是爲了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安樂。
我們希望一切衆生獲得安樂,發願讓一切衆生獲得安樂,這就是我們當初的發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既然如此,當有情衆生今天自己能夠獲得安樂時,我們爲什麼不高興呢?
衆生不需要我們幫助,而自己獲得了安樂,或是由其他衆生給他們帶來了安樂,我們爲什麼不高興,甚至還嫉妒呢?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佛門,還沒有真正發出菩提心。
作爲大乘佛子,無論衆生與我們是否有關系,對我們是否有傷害,無論他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我們的親人,還是敵人,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安樂。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給他們安樂,他們自己就得到了安樂,或者其他衆生帶給了他們安樂,我們爲什麼要嫉妒呢?爲什麼要去阻礙呢?如果我們嫉妒、阻礙,就說明我們當初發的菩提心是假的,我們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佛門。若是真正發出了菩提心,怎麼會不高興呢?這時應該高興、贊歎,應該盡力地去利益,從而讓他獲得更多的利益,讓他獲得更多的安樂。
既然我們是發菩提心的人,利益衆生、讓衆生安樂就是我們的任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我們自己沒有做,有人去做了;我們沒有讓衆生安樂,衆生自己安樂了。這是多好的事情啊!就像今天我們要完成一項任務,我們自己沒有做,有人就幫我們完成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啊!應該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地歡喜、贊歎。
我們現在自诩是學大圓滿法的人,但是,當身邊的同修道友得到利益或者修行有進步的時候,我們爲什麼不高興,甚至還要障礙他們呢?你發的菩提心是假的。自己應該觀察一下自己,還裝什麼啊? “我是修淨土的,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圓滿法的,修大手印的……”連菩提心都沒有,連基礎的修行都沒有,怎麼能談得上修大圓滿、大手印呢?怎麼能談得上修淨土、修禅宗這些法呢?這…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